長春號驅逐艦(07型驅逐艦(舷號:103))

長春號驅逐艦(07型驅逐艦(舷號:103))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春號驅逐艦(舷號:103,簡稱:長春艦,俄文原名:Решительный,英文:Reshitelnyi,譯文:堅決),是中國海軍隸下的一艘驅逐艦,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批驅逐艦之一。

長春號驅逐艦前身為蘇聯驅逐艦,屬中國6607型(鞍山級)驅逐艦,該艦沿中軸線布置4門130毫米主炮和2座3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強調艦炮、魚雷及布雷作戰能力,但防空和反潛能力弱。

長春號驅逐艦於1939年在蘇聯符拉迪奧斯托克船廠下水,1941年完工,1953年6月4日被中國購買,1955年6月28日接收,曾作為中國海軍早期“四大金剛”之一,1970年改裝為飛彈驅逐艦,1990年8月退役,被山東省乳山市購去停泊於該市的銀灘做為展示艦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春號驅逐艦
  • 英文名稱:Chang Chun destroyer
  • 次型/級051型驅逐艦 
  • 服役時間:1955年6月28日 
  • 國家:中國 
  • 服役情況:退役 
  • 原屬國家:蘇聯 
  • 退役時間:1990年8月 
  • 完工時間:1941年 
  • 艦級07型驅逐艦 
  • 艦型:驅逐艦 
  • 下水時間:1939年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艦型結構,艦載武器,艦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50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尚無建造千噸級以上作戰艦隻能力,為了實現當時提出的“建設亞洲最強大海軍,準備解放台灣”的目標,利用英國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軍,大批艦艇急於廉價拋售之際,通過香港購買48艘拆除武器的退役艦船(其中包括護衛艦、登入艦及運輸艦等)進行檢修、改裝,並與英國談妥了以優惠價格和條件定造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及10艘掃雷艦。
1950年5月,解放軍海軍在青島成立訓練大隊,選調優秀人員培訓作大中型水面艦。隨後韓戰爆發,美國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聯合國禁運,因此英國將造好的新艦或廉價轉售或解體拆除。

建造沿革

1952年4月22日,時任中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率團赴蘇聯莫斯科談判購買驅逐艦、岸炮、水魚雷及教練飛機等海軍裝備,但蘇聯拒絕出售驅逐艦,其他願售裝備也是以遠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賣給中國。為此,毛澤東兩次致電史達林,闡述“中蘇戰略合作”的重要性,請求出售驅逐艦。
長春艦同批第一艘鞍山號長春艦同批第一艘鞍山號
1952年9月及1953年初,時任中國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又先後兩次率團赴蘇商購驅逐艦。3月12日羅舜初電告周恩來和蕭勁光,陳述蘇聯不但出售的都是“廢銅爛鐵”而且要價奇高。3月16日蕭勁光回電:“廢銅爛鐵也要!”
1953年6月4日,李富春代表中方與蘇聯簽約,即六四協定,以每艘相當於當時17噸黃金的高價購得4艘即將退役四艘蘇聯07型驅逐艦(北約稱“憤怒級”,俄文ГОРДЫ класс,英文Gnevnyi class,是1930年代由義大利奧蘭多公司設計並指導蘇聯建造的“7型”雷擊艦,該型艦1935年開始建造,1938至1941年分別在波羅的海、黑海及遠東建成29艘,後經改型命名”前哨級“”7-U工程“),引進後中國內部編號為6607型驅逐艦(北約代號:An shan class destroyer),並於1954年3月籌建驅逐艦部隊。

服役歷程

1954年10月13日,時任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參謀長波德洛夫少將率領“果敢”號和“神速”號開抵青島交付,10月24日被重新命名為“鞍山號”、“撫順號”(當時舷號101、102),中國組建成立解放軍海軍驅逐艦第1大隊。
長春號驅逐艦長春號驅逐艦
1955年6月28日,“堅決/勤奮”號和“凜冽”號開抵青島交付,7月6日被重新命名為203“長春”和204“太原”號,加入北海艦隊,同時任命高基隆為“長春”艦艦長、尹萬卿為政委。中國當時的這四艘驅逐艦噸位大、戰鬥力強,是海軍的核心支柱,被海軍官兵譽為“四大金剛”,服役後,參加了多次重大軍事行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蘇聯的海軍已裝備反艦飛彈,有了飛彈驅逐艦。1955年11月,中國軍委曾頒布命令,將驅逐艦大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雷擊艦第五十一大隊”,及時進行了驅逐艦武備改裝。
20世紀70年代,為適應現代海戰的要求,對長春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把魚雷發射管拆除,換裝2座雙聯裝反艦飛彈,變身為飛彈驅逐艦,海上作戰能力顯著增強。除演習以外,服役後還參加了若干次保衛國家領海的行動。
1974年,長春艦改舷號為103。
1990年8月,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海軍裝備的進步,長春艦退役,被山東省乳山市購去停泊於該市的銀灘做為展示艦用。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長春號驅逐艦設計特點為短艏樓單煙囪雙桅雙槳雙舵型,艦首甲板基本沒有上揚角度,艏高艉低可緩減前甲板上浪,並方便後甲板布雷作業,為追求高航速採用斜艏柱窄身圓艉的線形,但實際使用中發現其並不適應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海況。本艦原為適應蘇聯寒帶設計,艦內空間狹小通風不良,居住性和管損設施差。
長春號驅逐艦長春號驅逐艦

艦型結構

長春號驅逐艦艦體設計中透出二戰風格,包括其四門主炮,艦橋上巨大的主炮光學瞄準儀,修長的艦體,以及艦身前部的多排舷窗,特別是舷窗的最下一行,一直延伸到艦尾,說明艦員數量多,這是武器裝備自動化程度低的原因造成的。長春艦上層建築頂部平台較為寬大,後向無障礙物,在艦橋上的指揮人員,可以一直對後主炮甚至尾甲板形成通視,這非常有利於在炮擊和魚雷攻擊過程中指揮艦艇機動。
長春號驅逐艦退役長春號驅逐艦退役
長春艦炮尾實際上延伸出火炮側面輪廓投影約半米遠,因此幾名裝填手實際上在正面約60度範圍外均是無防護的。當時這個級別的火炮驅逐艦,部分採用封閉式炮塔,部分採用敞開式炮塔。這型艦之所以採用敞開式炮塔,與減輕結構重量和方便布置4門主炮有關。此外,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當時蘇聯很大程度上是把驅逐艦作為萬金油來使用,執行對陸攻擊等任務時,火炮數量多、口徑大,還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艦載武器

長春號驅逐艦裝有有四門В-13-2С型130毫米50徑倍主炮,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驅逐艦主炮,但因為其適應性比較好,也很快地被裝備在內河炮艦、布雷艦和輔助艦艇上,還被當做海岸炮來使用。因為設計年代較早,加上彈重較大,故B-13型艦炮採用的是分裝式彈藥,而且沒有採用金屬藥筒,直接用藥包裝藥。藥包式裝藥和分裝式裝填方式的好處是可以有效降低裝填重量,減輕裝填機械和裝填手的負擔,但也帶來了射速較低的缺點。另外因為火炮本身比較笨重,為了降低炮尾的質量,採用了螺式炮閂。
В-13-2С型130毫米50徑倍主炮В-13-2С型130毫米50徑倍主炮
В-13-2С型130毫米50徑倍主炮
全重
12.8噸
俯仰角
-10度到+45度
防盾裝甲
厚約10毫米
射速
6-8發/分
彈重
33.4千克
最大射程
24600-25800米
炮口初速
845-870米/秒
有效作戰距離
14000-15000米
長春艦還裝有四門Б-11型雙聯37毫米63徑倍副炮,射程:對海(最大)43.2cl (8千米) -(有效)19cl、對空6000米,彈丸重0.8千克,初速866m/s,射速2×160r/m。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長春艦舷側最初設有兩座3聯533毫米反艦魚雷發射裝置,無備雷,6枚53-38型直航反艦魚雷,最大射程4000m/44.5kt,最大航深14米,裝藥400千克;後改裝為兩座雙聯反艦飛彈發射裝置,無備彈,共4枚上游-1反艦飛彈,最大射程40千米。
長春艦艦艉有兩座БМБ-2型432毫米深彈發射裝置,射程40、80、120米,彈重165千克,炸深10-330米,破壞半徑20-25m,各備裝填車及10枚ББ-1型深彈。2條投放軌,48枚КБ-3型錨雷或32枚ИТДМ型沉雷。

艦電系統

長春號驅逐艦安有“十字鳥”對空、海搜尋雷達,“尖塔”主炮火控雷達,“海神”航海雷達,“滑雪桿”識別雷達。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
112.80米
艦寬
10.20米
吃水深度
4.27米,高24.50米
標準排水量
1425-1657噸
滿載排水量
1661.5-2451噸
航速
26-34.6節
續航力
2278海里/18節,作戰半徑800海里
自持力
10天,抗風力10級
艦員編制
240人
傳動
/
動力系統
3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功率48000匹
540噸重油,6噸柴油,54噸鍋爐水,18噸生活用水

服役動態

1957年8月,中國舉行了慶祝建軍30年的第一次海上閱兵,長春艦作為當時海軍噸位最大、戰鬥力最強的主力艦隻之一參加。
1959年4月,“四大金剛”編隊南下,趕赴舟山群島,參加了以解放金門為假想背景的三軍合成渡海登入戰役演習。
1959年5月的正式演習中,擔負直接火力支援的鞍山號、長春號兩艦發射130毫米炮彈197發,僅幾分鐘時間便一舉摧毀了一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獲得在場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的高度評價。
1962年2月29日,朝鮮5-226號漁船遇大風,與本國失去聯繫,長春艦奉命前往尋找,在蘇門島附近找到該船。
1962年4月12日,長春艦、鞍山艦和太原艦一起出航,前往監視從日本佐世堡出航,到中國領海執行電子偵察任務的美國海軍“狄海文”號驅逐艦,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駛出12海里領海線執行任務。
1962年4月13日,“狄海文”號驅逐艦進入中國青島外海,長春艦、鞍山艦和太原艦奉命監視驅逐美艦。雙方對峙兩天后,美艦突然轉向,試圖侵入領海,長春艦立即發出戰鬥警報,進行了戰鬥測繪,炮口瞄準美艦,此時雙方實力基本相當,美艦隻能調頭退入公海。經過8天8夜的對峙,美艦最終退出中國領海一線。

總體評價

長春號驅逐艦作為中國人民海軍最初的“頂樑柱”,在人民海軍早期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執行了很多重大任務。在當時的條件下,主要起到了培養驅護艦艇使用人材,積累同類艦艇使用經驗的作用,鑒於當時中國尚缺乏驅逐艦獨立生產能力,這4艘艦可以說是海軍長遠發展的家底兒,因此均沒有參加過海戰。
中國海軍在一江山島戰役中,只能用噸位較小的護衛艦和臨時改裝的火力支援艦執行火力支援任務,而07型的主炮和火控裝置比起此前的艦艇來說,有著質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