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林鴞北方亞種

長尾林鴞北方亞種

長尾林鴞北方亞種(學名:Strix uralensis nikolskii)夜行。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樹枝頭,當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的偷襲方式。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每窩產卵2~6枚,雛鳥晚成性。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長尾林鴞北方亞種是長尾林鴞的亞種之一。是中大型夜行性猛禽。體長45~54厘米,體重452~842克。頭部較圓,沒有耳簇羽,面盤顯著,為灰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羽乾紋。皺領也很顯著。體羽大多為淺灰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條紋,下體的條紋特別延長,而且只有縱紋,沒有橫斑。尾羽較長,稍呈圓形,具顯著的橫斑和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黃色,爪角褐色。
長尾林鴞北方亞種長尾林鴞北方亞種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白天大多棲息在密林深處,直立地站在靠近樹幹的水平粗枝上,由於體色與樹的顏色很相似,因此雖然不算十分隱蔽,也很難被發現。有時白天也活動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樹洞中躲避風雪,有時甚至敲擊樹幹也不飛出。多活動於樹林的中下層,只有在進行遠距離飛行時才越過樹冠之上。當追捕松鼠時則隨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邊飛邊發出“呼呼”的恫嚇聲。飛行時兩翅煽動幅度較大,飛行輕快而無聲響。多呈波浪式飛行。一般飛行距離不遠,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除繁殖期常發出“蹦蹦一蹦蹦一”的短促而粗獷的叫聲外,其他時候一般很少鳴叫。它的叫聲略似中杜鵑的聲音,但較中杜鵑的聲音長而響亮。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樹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營巢。每窩產卵2~6枚。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為27~28天。雛鳥為晚成性,大約經過30~35天才能飛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外貝加爾山脈,東至薩哈林,南到中國東北及韓國。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