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林鴞

長尾林鴞

長尾林鴞(學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種中等大小及夜間活動的貓頭鷹,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樹枝頭,當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的偷襲方式。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每窩產卵2~6枚,雛鳥晚成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尾林鴞
  • 拉丁學名:Strix ural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林鴞屬
  • :長尾林鴞
  • 亞種:11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1831
  • 英文名稱:Brown Wood-owl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瀕危等級,

形態特徵

長尾林鴞是中大型夜行性猛禽。體長45~54厘米,體重452~842克。頭部較圓,沒有耳簇羽,面盤顯著,為灰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羽乾紋。皺領也很顯著。體羽大多為淺灰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條紋,下體的條紋特別延長,而且只有縱紋,沒有橫斑。尾羽較長,稍呈圓形,具顯著的橫斑和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黃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52-551g,♀502-842g;體長♂488-532mm,♀450-538mm;嘴峰♂33-36mm,♀34-42mm;翅♂313-347mm,♀310-348mm;尾♂249-273mm,♀225-279mm;跗蹠♂55-68mm,♀46-73mm。(註:♂雄性;♀雌性)
(註:長尾林鴞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長尾林鴞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特別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多見,偶爾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

生活習性

長尾林鴞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白天大多棲息在密林深處,直立地站在靠近樹幹的水平粗枝上,由於體色與樹的顏色很相似,因此雖然不算十分隱蔽,也很難被發現。有時白天也活動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樹洞中躲避風雪,有時甚至敲擊樹幹也不飛出。多活動於樹林的中下層,只有在進行遠距離飛行時才越過樹冠之上。當追捕松鼠時則隨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邊飛邊發出“呼呼”的恫嚇聲。飛行時兩翅煽動幅度較大,飛行輕快而無聲響。多呈波浪式飛行。一般飛行距離不遠,每次多在50~60米左右。
除繁殖期常發出“蹦蹦——蹦蹦——”的短促而粗獷的叫聲外,其他時候一般很少鳴叫。它的叫聲略似中杜鵑的聲音,但較中杜鵑的聲音長而響亮。求偶叫聲為深沉悠遠的whoohoo,四秒鐘後轉為whoohoo owhoohoo。也發出一連串約八個音的poo聲,升調收尾。雌鳥叫聲類似但較沙啞,也作似kuveh聲如鷺。告警叫聲khau khau似犬吠。
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線姬鼠等為食,也吃昆蟲、蛙、鳥、兔,以及松雞科的一些大型鳥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芬蘭、德國、匈牙利、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蒙古、黑山、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烏克蘭。
長尾林鴞分布圖長尾林鴞分布圖
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北京、遼寧、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鳥。北方亞種分布於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 東北亞種在吉林、遼寧的長白山區,在河北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樹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營巢。每窩產卵2~6枚。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為27~28天。雛鳥為晚成性,大約經過30~35天才能飛翔。

亞種分化

長尾林鴞(11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Strix uralensis coreensis
2.
Strix uralensis davidi
3.
Strix uralensis fuscescens
4.
Strix uralensis hondoensis
5.
Strix uralensis japonica
6.
Strix uralensis liturata
7.
Strix uralensis macroura
8.
Strix uralensis momiyamae
9.
Strix uralensis nikolskii
10.
Strix uralensis uralensis
11.
Strix uralensis yenisseens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種群減少的因素是棲息地破壞,森林被砍伐,人口增多,是適宜的棲息地逐漸減少,營巢地被破壞。

瀕危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