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東連靜安區,西與西南鄰閔行區,東南接徐匯區,北與普陀區以吳淞江(蘇州河)為界,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37萬人(2017年)。2017年,長寧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7.52億元。
長寧境內交通有新華路、江蘇路、延安路、長寧路、虹橋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和上海捷運2、3、4、10、15號線通過區境。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
長寧擁有上海第最集中的涉外高標準住宅商務辦公綜合區古北新區、老上海傳統的高級住宅區新華路、虹橋花園別墅區、蘇州河沿線中高檔住宅區和普通新村住宅區。位於長寧的國家級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現代化商務區之一,外國領事館、500強企業等聚集林立,為滬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
長寧紀念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慶齡陵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文化體育設施有劉海粟美術館等。
長寧10個街道(鎮)均被評為市級文明社區,成功創建了一批市級、區級文明小區、文明單位,2011年榮膺“全國文明城區”稱號。2017年,長寧區被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城市(區)。2017年,長寧區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河流,氣候,人口,經濟,綜合,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體育事業,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唐天寶十年(751年),境地屬華亭縣高昌鄉。
兩宋時期,境內先後出現村落和集市,東有法華,西有北新涇。元時歸屬上海縣。
明時,法華興隆成為集鎮。清乾嘉年間,法華鎮興旺鼎盛,為上海縣西部首要集鎮。清末,法華鎮人口漸減,建置為鄉。境域東北部曹家渡開始崛起,西部新涇等地改屬蒲淞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分屬長寧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曾改稱法曹區)、新涇區。
1949年5月區境解放,區接管委員會設4個接管專員辦事處,廢除保甲制度。
1950年冬季,區人民政府設6個冬防辦事處,1951年6月,冬防辦事處改為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10月改稱辦事處。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5年7月,辦事處調整為15個。至1959年12月,經幾次調整後設12個辦事處。
1960年4月,合併建立法華、江蘇路、華陽路、武夷、周家橋、天山新村6個街道辦事處。
1975年,建立遵義街道。
1982年,籌建仙霞新村街道。
1984年,北新涇鎮劃入長寧區。
1986年,建立程家橋街道和虹橋街道。
1992年,新涇鄉劃入長寧區。至1992年底,全區共有10個街道、1個鎮、1個鄉,下設219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
1994年5月,撤銷天山新村街道、遵義路街道,建立天山路街道。
1995年3月,撤銷華陽路街道、武夷路街道,建立華陽路街道。
1995年6月,撤銷新涇鄉,建立新涇鎮。
1996年,經區政府同意做出區劃調整:
1996年7月,撤銷北新涇鎮,建立北新涇街道。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寧區位於東經121°26′01″~121°19′36″,北緯31°10′46″~北緯31°14′43″之間。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東起長寧路,折江蘇路、武定西路、萬航渡路、鎮寧路、華山路、興國路,與靜安區、徐匯區毗鄰;西與閔行區接壤;南從虹橋國際機場南圍牆,折滬杭鐵路徐虹支線、滬杭鐵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與閔行區、徐匯區相連;北達吳淞江,折萬航渡後路,與嘉定區、普陀區為鄰。
長寧區
地貌
長寧區境地面平坦,海拔吳淞0點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東部稍低。北新涇及虹橋機場附近為4.00~4.50米,向東至中山西路——滬杭鐵路地區為3.50~4.00米,滬杭鐵路以東至中山公園之間為3.00~3.50米,中山公園以東直至與普陀區、靜安區相鄰處為2.50~3.00米。近百年隨著經濟發展,興建房屋,過量開發地下水,過路車輛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計2.04厘米,北新涇累計沉降1.93厘米。
河流
長寧區境域內河網密布、港汊交錯,屬吳淞江水系。有大小河汊55條,集中於區境西部,長度在1.50公里以上者僅5條,最短的直挺浜僅120米。吳淞江為區境幹流,一級支流有新涇港、許浦港、中漁浦,二級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涇、新漁浦等。
氣候
長寧區境內四季分明,區境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北部,溫和濕潤。
- 氣溫
長寧區一般冬至至立春最冷,日最低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40餘天。光緒十八年(1893年),測得-12.10℃極端最低氣溫。7~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7.4℃。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酷暑天氣,每年約10餘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多達55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同年7月12日,測得40.2℃極端最高氣溫。
根據華東師範大學80年代對1959~1978年統計資料研究,長寧區境曹家渡一帶,由於工廠多、人口密度大、車輛川流不息等多種原因,形成熱異常中心,24小時平均氣溫較周邊地區高1℃,輻射溫度高5~10℃,為上海市區三大“熱島”之一。
- 降水
長寧區境年平均降水量114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12月最少,為38.90毫米,民國四年(1915年)12月全月無雨。6月最多,為176.10毫米,9月其次。清光緒元年五月(1875年6、7月間)491.90毫米,為歷史最高紀錄。1985年8月31日~9月1日,連降暴雨,9月1日中山西路一帶降雨176.80毫米,為全市降雨最大地區。
長寧區境冬季降雪時間短暫,而且降雪的年份不多,降雪年份年平均降雪5.7天,集中在1~2月。初雪最早出現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1895年11月2日),最晚為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12日。終雪最早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6日,最晚為1980年4月24日。
人口
宋、元、明代,長寧區境內系農村風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人口日趨集居法華寺周圍,逐漸形成法華集鎮。清乾嘉年間(1736~1820年),法華鎮人口集聚,商市繁榮,為上海縣城西部集鎮之首。
清鹹豐三年(1853年)後,上海小刀會與法華鎮民團發生戰鬥。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民團激戰,法華地區百姓為避戰火遷徙,人口銳減。宣統二年(1910年),法華建置為鄉,人口18452人。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吳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橋一帶,中外人士先後創辦繅絲、紡織、化工、麵粉等一批近代工業,人口日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市內、外省居民,為避戰禍部分遷至境內。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境內人口24511戶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長寧區改名為法曹區)共39保895甲,32203戶183740人。
解放後,區境境域數次調整向西擴展,大片農村土地與人口劃入。人口機械變動狀況幾經起伏,經政策調控,保持穩定狀態。人口自然變動,歷經倡導節制生育,計畫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現代型模式,自然增長率-0.38%。醫療保健日益完善,全區人口素質不斷提高。1982年起,長寧區進入老年型社會。
截至1992年年末,全區人口595724人,面積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根據《上海市長寧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長寧區常住人口為69057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02239人相比,10年共減少了11668人,減少1.66%。平均每年減少1167人,年平均減少率為0.17%。全區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175385人,占總人口25.39%。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6265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733人,增長7.82%。平均每年增加127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76%。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常住人口69.37萬人,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2.87%。其中,戶籍常住人口51.89萬人,外來常住人口17.48萬人,分別占全市戶籍、外來常住人口的3.59%和1.80%。全區戶籍人口58.07萬人。其中,男性28.19萬人、女性29.89萬人。戶籍人口出生4342人,出生率7.46‰;死亡5440人,死亡率9.35‰;自然增長率-1.89‰。戶籍60歲及以上人口20.51萬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的35.3%,比2016年提高2.0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4.24歲。其中,男性81.89歲,女性86.67歲。
經濟
綜合
2017年,長寧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17.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7.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87.60億元,下降2.2%;第三產業增加值1229.92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93.4%。
第二產業
- 工業
2017年,長寧區工業實現增加值47.90億元,比2016年下降1.9%。實現工業總產值109.61億元,下降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99億元,下降0.2%。工業銷售產值110.31億元,增長5.8%。其中,規模8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08.69億元,增長6.1%。工業產品銷售率100.6%,提高5.7個百分點。全區工業高技術產業產值88.2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5%。
- 建築業
2017年,長寧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0.70億元,比2016年下降2.6%。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在地經營具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131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17.87億元,增長6.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22.80萬平方米,增長10.5%;竣工面積464.38萬平方米,下降11.0%。建築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均34.21萬元,下降6.7%。
第三產業
- 商業
2017年,長寧區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30.12億元,比2016年增長8.3%。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7495.02億元,增長15.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88億元,增長7.3%。其中,無店鋪零售額58.44億元,增長46.5%。網上商店零售額57.60億元,增長47.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8.2%,比2016年提高6.7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已開業城市商業綜合體9家,全年實現營業額89.10億元,增長5.4%。
- 吸收外資
2017年,長寧區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09個,引進契約外資9.86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32.3%。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8.08億元,增長45.3%。
- 外貿進出口
2017年,長寧區外貿進出口總額579.80億元,比2016年下降14.7%。其中,進口339.93億元,下降25.2%;出口239.87億元,增長6.7%。進出口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94.38億元,增長20.6%;國有企業182.16億元,下降47.7%;民營企業102.10億元,增長42.8%。
交通
長寧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處於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型支點,是上海連線長江三角洲的”橋頭堡”。區域內已建成由高架、捷運、內外環線、市內交通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並有高速公路直通滬寧、滬杭,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重要匯聚之地。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是中國的重要航空港之一。
政治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教育系統各單位總計105所。在校學生57368人;教職工7535人。其中,專任教師5309人。全區教育部門教職工6508人。其中,事業編制人數6148人,專任教師4738人。幼稚園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98.17%,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92.62%,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高中階段新生入學率97.42%。
文化事業
長寧圖書館是文化部認證的一級圖書館,也是全國文明單位,還是國內首個面向境外人士的閱覽中心,國務院新聞辦曾向長寧區圖書館授牌“中國之窗”。
長寧少年兒童圖書館是上海唯一一家獨立建制的區級少年兒童圖書館。2016年6月,搬遷至愚園路重新開館,並於2017年建立了“長耳兔閱讀俱樂部”。
截至2018年8月,長寧區共有14家風格各異的實體書店,不但有上海書城、新華書集這類老字號綜合性書城,還有繽谷廣場百新書局、高島屋百貨“字裡行間”等新型書店書吧,還有言幾又、愚園路“好久不讀”、幸福里“幸福集薈”、稻城書店等集藝術設計和文學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書店。
長寧實體書店發展,已經從傳統以書籍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型升級為複合經營公共文化閱讀空間的多元模式,而長寧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和全民閱讀的社會氛圍也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科學技術
2017年,長寧區完成技術契約309項,成交金額16.68億元。認定市科技小巨人企業2家。市創新資金資助項目46項。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項,高新技術企業152家。專利申請3047件,專利授權136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659件,發明專利授權559件。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7個、市級教育基地18個、區級教育基地2個;全國科普示範社區5個;市級社區創新屋3個;智慧高地體驗套用中心4個;戶外電子閱報欄85台。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1所。實有病床7437張。各級衛生技術人員914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61人,註冊護士3295人,藥師(士)347人,技師(士)1518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25人。醫療機構門急診總量980.47萬人次(區屬醫院占66.68%),區屬醫院病床使用率96.25%。嬰兒死亡率(戶籍)1.15‰,孕產婦死亡率0。
體育事業
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長寧培養輸送的49名運動員代表上海參加17個競技體育大項的決賽階段比賽,共獲得6金、4銀、4銅。全年運動員註冊1307人,涉及28個運動項目,完成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後備人才41人。全年共舉辦30項青少年體育賽事,全區50餘所中國小校6000餘名學生參加。
風景名勝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2381號,緊鄰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始建於1954年,原名西郊公園。上海動物園屬於國家級大型動物園,占地面積74.3萬平方米,飼養展出動物400餘種,飼養展出動物的館舍面積有47237平方米。是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中國第二大城市動物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上海西區的宋園路21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占地約12公頃,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曾是中央早期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寧區人民政府將這一重要革命遺址修復為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8年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坐落在愚園路1376弄34號(原亨昌里418號),位於中山公園對面。
著名人物
喬一琦:字原魏,號伯圭,祖居法華鎮高封橋。少年聰穎,體力超人,喜好馳馬擊劍,能開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稱。16歲補博士弟子員,喜歡結交朋友,輕財尚義。練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後有集王羲之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問世,書法屬上品,董其昌稱之”生龍活虎”。其詩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顧聖嬰:(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蘇路街道愚園路1088弄內。1955年9月,年僅18歲的顧聖嬰在上海蘭心劇場成功地舉行了生平第一場獨奏音樂會。1957年8月,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榮獲金獎。1958年9月,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音樂比賽,獲最高獎二等獎(無一等獎)。1964年,在比利時舉行的伊莉莎白王太后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67年1月31日,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僅30歲。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歲就從事園林綠化工作,民國14年(1925年)被吸收為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工人。解放後,歷任公園養護隊隊長、技工生產組長、助理技術員和中山公園副主任等職。1955年,他帶領的隊組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朱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6年朱被市園林系統評為七級花卉技工、市先進生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