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構築的、以連續的城牆為主體、與關隘及其他工程設施相結合所形成的綿亘的防禦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城築城
- 外文名:Great Wall fortification
- 適用範圍:軍事技術
- 所屬學科:軍事
中國古代構築的、以連續的城牆為主體、與關隘及其他工程設施相結合所形成的綿亘的防禦工程。
中國古代構築的、以連續的城牆為主體、與關隘及其他工程設施相結合所形成的綿亘的防禦工程。中國古代築城的一種形式。萬里長城是中國冷兵器時期至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期,規模宏偉、堅固完善的築城體系。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軍事工程。長城築...
長城城牆是長城築城體系的主體工程,城牆高、厚、堅固,城牆上築有敵台、雉堞等戰鬥、觀察工程設施。關隘包括關城和外圍關堡等,它是長城築城體系的主要防守據點,根據長城總的布局,結合地形建於險要的山口或重要交通孔道處。敵台主要用於側射進入城牆根下的敵人,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敵台與城牆同高,凸出於城牆外...
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亘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論我們認為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歷代續修,最後完成於戰國齊宣王時期,先後築城歷時達二百六十餘年。從齊長城的建築規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葉以前齊長城僅完成了西段修築,即當時齊魯兩國相交界地段。據《太平...
筆者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認為高句麗千里長城在今遼、吉二省, 並確曾築有長城,而所謂“ 東北首扶餘城” 之長城起點, 既非扶餘國的扶餘城,也非高句麗的扶餘城, 而是起於早已滅亡的扶餘國故地,其起點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縣老邊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 南到今遼寧省營口市後崗子屯渤海岸邊,長城在遼河東岸,...
漢長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則用沙子和石子。或鑿石壘牆,或取土夯築;而在沙漠雜以蘆草和柳枝層層疊壓而成,並在外長城各樞紐建立要塞,駐紮裝備弩機和長戟的騎兵巡邏。漢武帝在此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長城簡介 漢長城遺址位於烏拉特草原上,近似弧形並向西北方向延伸,相對垂直間距為10~80公里...
齊魯長城:是指位於山東中部地區,是古代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齊魯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齊魯長城是國之瑰寶,也是一大旅遊景觀。關於齊魯長城,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古時齊國在平陰...
整個古北口長城並沒有在近代被修過,非常具有滄桑感,而殘破的城牆和彈眼更是讓人仿佛處身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夕陽的照射下,令人潸然淚下。歷史沿革 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古北口築墩設防。漢武帝劉徹時為防北部匈奴入侵擾邊,命守軍在古北口開始築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漢與匈奴屢次交戰的必爭之地。數...
這段長城西起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東北,向東綿亘一千餘里,抵達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東南、東洋河上遊河段,橫跨榆林郡、定襄郡與馬邑郡北境,是對二十年前重修的故秦漢長城的補築。大業四年三月,隋煬帝北巡五原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南)。次月,下詔在萬壽戍為啟民可汗築城造屋。
由神北村向南,絕壁連綿,未築城牆,以山為險。在神北村南約6公里,長城又出現於大悲鄉西大悲村西北的西山嶺上,向南依地勢曲折前行,至富有村西的西水磨台,為一條匯入唐河的小支流隔斷,隨後又在富有村東山嶺上出現,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延伸至團結鄉境內,翻越兩座山峰後經大嶺後村北,再經李家溝村東北的...
秦昭王長城遺址,築於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防禦匈奴族南下侵擾而修建。延安境內的戰國秦長城,西起吳旗縣廟溝鄉郝林溝村南,經長官廟鄉和吳起鎮境內,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復入吳起縣薛岔鄉境內,經五穀城鄉邊緣地帶,進入榆林地區的靖邊縣紅柳溝鄉,全長約235公里。簡介 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戰國時期...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修築的軹關長城並非創築,在北齊建國之初就已有修築,《北齊書》:“文宣嗣事,鎮河陽,破西將楊等。時帝以懷州刺史平鑒等所築城深入敵境,欲棄之,樂以軹關要害,必須防固,乃更修理,增置兵將,而還鎮河陽,拜司空。齊受禪,樂進璽綬。進封河東郡王,遷司徒。周文東至崤、陝,遣其...
唐末置寧武軍,明初為軍屯,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築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撫都御史李侃言,寧武北臨雲朔,西帶偏保,最為要衝,請設關置守備。於是,因遼寧武軍舊石立關。(嘉靖)二十二年置三關鎮守總寧武,轄雁門、偏關二關。明景泰元年築城,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塹。”2城東、西、南三面門...
在長城內側山頭間隔300到500米建有烽燧,烽烽相應。修築方法採用人工開採加工的片石錯縫平砌,石料大小薄厚較均勻;而土石混築的城垣因其修築在坡勢較緩、石料缺乏的小山包上,所以建築方法多採用外側石塊壘砌、中間填砂土的做法,故而已塌坍為壟狀。夯土所築城垣保存較好的高度為l米左右,基寬4.5米、頂寬4米。...
戰國長城址依山勢為東西走向,這一帶山岡縱橫,溝谷交錯,地勢極其險要。城牆築造方法為石築、土築和“天然屏障”三種。石牆基寬2-3米,存高1-2米。土築城牆因年代久遠、水土流失現沖刷已盡,但仍隱約可見黑土帶。除長城外,沿線還有不同類型的防禦建築設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們多築於長城線上或長城...
功能齊全。站在烽火台上,上下幾十里的交通要道盡收眼底,寨內的狀況一清二楚。無論是舉信號旗還是燃烽煙,均可前後呼應。透過瞭望孔,對面的棧道和兵寨的一切歷歷在目。這裡有踏步,可以通到高大的城牆中間,以利射箭或投石。這邊是瓮城,瓮城設計非常精巧。它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是築城工程的一大發展。
魏長城南起華陰市華山玉泉院澗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勢蜿蜒北上,經大荔、澄城、合陽直到韓城的黃河邊沿,全長約300餘里。魏在河西與秦為界,秦對魏一直有吞併之意,因此魏才築城防秦。華陰市境內的“魏長城”,根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十九年築長城”。其實,當時周顯王十七年,秦孝公十年,即公元前...
為抵禦北元勁旅的襲擾,明廷開始於東北地區屯兵築城以固邊防。正統七年(144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陸續築長城,建邊堡,復于山海關至遼東都指揮使司之間設立驛站。繼而制定屯田、冶鐵及煮鹽等一系列制度,以供軍需;並置總兵官鎮守遼東,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陸海防禦體系至此形成。地理 遼東鎮長城西接薊鎮長城,...
松山堡中屯千戶所,築城設守。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清太祖),建立後金國。明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皇太極(清太宗),率兵進圍大凌河城,明總兵祖大壽以城降。明崇禎九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明崇十二年(1639年)困松山城。至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明總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
漢武帝時期修築的漢長城。位於今內蒙古五原縣塞外。《史記·匈奴傳》:“太初三年,漢使光祿徐自為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後人把光祿勛徐自為出五原塞所築的長城,稱為“塞外列城”,也叫“光祿塞”或“光祿城”。 光祿城的起點五原塞,即五原郡北境的邊塞,其終點盧朐河,肯特山...
當時唐山境內長城歸屬明代北邊九鎮的薊鎮管轄,而薊鎮下設十二路(並分列三協),分別負責所屬路段的長城修建與防守。在築城過程中,路與路管轄交界處設立石碑。這兩塊石碑就是燕河路與太平路的界碑。界碑西段採用灰白色石灰石作城牆和敵樓的基座,界碑以東的2100米採用紫紅色大理石作為城牆和敵樓的基座,相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