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繁育狀況,分布區域,保護級別,
簡介
長吻魟最早由德國博物學家Georg Marcgrave於1648年發現,其姊妹品種是尖吻魟,兩者差別較小。主要棲息在沙質洋底、海草叢、瀉湖和礁石旁,常見於海灣和河口。一般獨居,交配、休息以及躲避捕食者時結群。它們是底棲生物,白天藏進沙子,夜間覓食,通常在海草叢,用頂上噴水孔清理沙層,挖沙尋覓無脊椎動物和小魚。主要以雙殼類、蠕蟲為食,也吃蝦米、螃蟹和小型魚類。通過胸鰭拍動起伏運動穿水而行,這種運動方法機動性很高,有助於覓食和逃避。
繁育狀況
不同地區長吻魟性成熟期有差異。在養殖場,體盤飽滿時進入成熟期,雌性大約5-6歲,雄性大約3-4歲。雌魟母體大小和後代數量正相關。圈養的每半年繁育一次,野生的通常一年一次,妊娠期從125到226天不等,平均175天。長吻魟使用主要和次要育幼所繁育幼魟。主要育幼地是雌魟生育後代的地方,次要育幼地是幼魟發育成長的地方。很少人知道育幼所具體位置和後代在兩地遷移情況。長吻魟卵胎生為主,未孵化的卵在母體內發育,胚胎早期發育階段,由卵黃囊補充營養,卵黃囊營養吸收完後,由母體分泌組織營養素孵育胚胎。仔魟出生後不再提供親代撫育。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於大西洋中西沿海,北起墨西哥灣,南至烏拉圭沿海。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群島、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群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法屬蓋亞那、格瑞那達、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基茨和尼維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瑞拉。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