潟湖(瀉湖)

潟湖

瀉湖一般指本詞條

在海的邊緣地區,由於海水受不完全隔絕或周期性隔絕,從而引起水介質的鹹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體性質的潟湖。能起隔離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島、沙壩、沙灘、沙丘、鮞灘等。潟湖最大的特點是水體鹽度異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灘、常,鹽度>3.5%時為鹹化潟湖,<3.5%時為淡化潟湖,後者可進一步發展成沼澤化潟湖,它們在沉積物成分、生物特徵等方面均有顯著的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潟湖
  • 外文名:Lagoon
  • 套用學科:環境工程
  • 適用領域範圍:環境生態
  • 功能:防洪、保護海岸、天然養殖場等
  • 分類:海岸類、珊瑚類、淡化類、鹹化類
分類,海岸類,珊瑚類,淡化類,鹹化類,功能,防洪,保護海岸,天然養殖場,人工港,寫法辨正,著名地,潟湖的形成,判別標誌,

分類

潟湖(xì hú)(誤稱瀉湖由於潟字少見並被不少人認為是繁體字,其實不然):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帶泥沙的橫向運動常可形成離岸壩-潟湖地貌組合。當波浪向岸運動,泥沙平行於海岸堆積,形成高出海水面的離岸壩,壩體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半封閉或封閉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沖開堤壩,形成潮汐通道。漲潮流帶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內側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積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積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質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質夾砂礫石物質組成,往往有黑色有機質粘土與貝殼碎屑等沉積物。
海岸與濱岸壩之間,有水道與外海相通的淺水區。
濱岸壩是由波浪堆積而成的砂壩或礫石壩,或是珊瑚礁壩,相應地分為兩種類型:海岸潟湖和珊瑚(xì)湖。
潟湖形成後由於與水體連通性的差異,導致其水體鹽度出現差異,據此可分為淡化潟湖和鹹化潟湖。

海岸類

海岸潟湖位於濱岸壩與海岸之間,水域狹長而不規則;海岸潟湖按鹽度可分為半鹹水、鹹水和極鹹水三種。半鹹水潟湖接受較多的徑流。
極鹹水潟湖形成在蒸發量超過海水流入量之處。
美國德克薩斯州馬德雷湖(Laguna Madre)、黑海的西瓦什湖(Sivash Lagoon)鹽度分別達到65~132%。
在此條件下可以有鹽沉澱
在湖底地形剖面上,位於濱岸壩後方的海岸潟湖通常是細粒沉積帶,湖底剖面隨時間而逐漸淤高,只在接近潮流入口處有較深的溝。
潟湖-雲海潟湖-雲海
珊瑚潟湖的湖底,可因鈣質沉積而變平坦,或存在死、活珊瑚的礁墩。

珊瑚類

珊瑚潟湖由環狀珊瑚礁環繞或由壩狀珊瑚礁相隔而成,水域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狀。
海岸潟湖分布廣,估計約占全世界海岸線的13%,多形成於潮差較小或中等、波浪能量較低或中等、有豐富沉積物足以形成起保護作用的濱岸壩之處。
珊瑚潟湖的分布局限於具備珊瑚生長條件的熱帶開闊海域,主要見於距赤道南北緯25°以內。
珊瑚潟湖從小環礁湖到直徑2.5~100公里的大環礁湖均有。深度很少超過20米,有許多更淺。濱岸壩潟湖特點是長,在美國東海岸斷續長達1,500公里。澳大利亞南部的吉普斯蘭(Gippsland)潟湖群形成在長約149公里的濱岸壩後方。
湖深1~6米。潟湖湖水的循環受潮流入口寬度、潮差和附近陸地徑流注入量的影響。吹入潟湖的大風也有影響,可吹高湖面,停息時則使湖水外洩。
湖水流速在橫穿濱岸壩的水道中最大,吉普斯蘭潟湖入口處潮流流速達3海里/小時,在河流洪水入海時可增大到7海里/小時。在珊瑚環礁潟湖中,徑流很少或沒有,只在潮流很大時引起海水的進出。
在水溫與鹽度方面,珊瑚潟湖的湖水與外海上層海水相同。海岸潟湖的水溫與鹽度因氣候變化大而變動較大。
由於水淺,水溫接近氣溫,冬季比外海低,夏季比外海高。鹽度則隨進入潟湖和徑流量與潮流量之比而變化。
七股潟湖七股潟湖
潟湖區的植物取決於當地的氣候與湖水鹽度。熱帶潟湖中紅樹林繁盛,溫帶潟湖中常生長鹽沼植物。
植物的種屬取決於植物的耐鹽度和湖底條件。
鹽度較小的湖區發育蘆葦沼澤,鹽度接近外海時生長鹽生植物。海岸潟湖中的動物多為生長在軟泥或沙中的牡蠣等軟體動物。
珊瑚潟湖中的動物多為造礁動物,海岸潟湖在下沉區、穩定區和上升區都可形成,只要岸坡比涌浪所需的平衡剖面低平、物質豐富,足以形成濱岸壩。
海岸潟湖中由於持續的沉積作用河流泥沙的注入、植物作用和鹹水的絮凝作用,沉積速率比外海大得多。德克薩斯州潟湖中的沉積速率平均為每百年1米。
暴風或海嘯可暫時抬高海面、衝破濱岸壩或越頂而過,對潟湖產生重大影響,短時間改變其輪廓,引起侵蝕和堆積。
珊瑚潟湖較能抵抗暴風浪的襲擊。潟湖的發育隨時間而變化。達爾文的環礁下沉成因說經鑽探證明是正確的。
當珊瑚在下沉的基底上能維持適當的生長水準,環礁就能繼續形成潟湖,而湖底由於有來自礁上的珊瑚或鈣質沉積而維持其深度。
海岸潟湖也受冰期後海面上升的影響。海面上升太快時,濱岸壩島將被淹沒,導致潟湖消失。

淡化類

由於障壁砂壩影響,致使潟湖水體與廣海的水體的連通性受阻,潟湖有淡水注入,且注入量大於蒸發量,導致潟湖的鹽度降低。
沉積物以暗色粉砂和粘土為主,可見鐵、錳結核,硫化物,二氧化矽等自生礦物。淡化潟湖具有特有的苔蘚蟲灰岩,缺乏底棲生物化石。以水平層理和水平波狀層理為主。

鹹化類

由於障壁砂壩影響,致使潟湖水體與外海的水體的連通性受阻,潟湖無有淡水注入或淡水注入量小於蒸發量,導致潟湖的鹽度升高。沉積物以化學類和細粒碎屑為主,並有鹽度演化和石膏化的砂質粘土沉積物,尤以膏岩蒸發岩為特徵。缺少狹鹽性海生動物化石。當鹽度超過5%時,大型生物滅絕。一般為水平層理,或塑性變形層理。

功能

防洪

潟湖可宣洩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潟湖生態潟湖生態

保護海岸

由於外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颱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天然養殖場

潟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

人工港

由於潟湖外側往往有沙洲作為防波堤,其內風平浪靜,因此有時可以改建為人工港(例如中國的高雄港)。

寫法辨正

常有人把“潟湖(xì hú)”誤作“瀉湖(xiè hú)”。其實“潟”字和簡體或繁體的“瀉”字,讀音、意義都不同,“潟”字並不是“瀉”的繁體字。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漢語推薦使用規範名詞為潟湖,瀉湖是其曾用名。也就是說,如果將“潟”字寫成“瀉”,是使用了不規範的、應淘汰的舊式提法;而寫成“瀉”的繁體寫法,則是不僅使用了不規範的、應淘汰的舊式提法,而且是在書面表達中濫用或誤用繁體字了。
“潟”,音細(xì),含義是指海邊鹹水浸漬的土地,也稱鹹鹵地。潟湖就是指那些位於海邊鹹鹵地帶的湖泊。而如果用“瀉湖”二字代表海邊鹹鹵地帶的海跡湖,既不是英文的音譯,也不能從字面意思上說明這種海跡湖的任何特點;若作為“潟湖”的簡體字寫法,顯然也說不通。“潟”(xì)這個字少見於現代漢語,是鹵鹹地之意。由於較常見於日語(如日本地名新澙),且與“瀉”字的繁體寫法相似,不少人以為是繁體漢字,其實不然。不過,習慣上對潟湖稱謂的混淆由來已久,甚至有些專業背景的人也弄混了。潟湖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它是指由離岸沙洲與海岸間部分被沙洲攔租的海水水域。潟湖內之水最初為純海水,而內外海水可藉離岸沙州間的潮口互相流通,由於離岸沙洲屏障了波浪涌動,因此潮流所挾帶泥沙逐漸沉積於潟湖內。久而久之,潟湖海灣與大海隔開,甚至可能繼續演化成淡水湖,比如著名的杭州西湖原來就是個潟湖。
藍色潟湖藍色潟湖
歷史上,“潟湖”一詞曾一度被寫為“瀉湖”(如1983年版《現代漢語詞典》1276頁),但已重新規範為“潟湖”(見199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1354頁),在該版本《現代漢語詞典》1395頁的“瀉湖”詞條中寫道:“瀉湖,潟湖的舊稱。”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97年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早已審定公布,將誤用多年的瀉湖(xiè hú)正名為潟湖(xì hú),在該機構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等文獻中可以查到相關表述。此外,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的術語查詢中,可以發現“潟湖”可以看到該術語隸屬於:1)地質學→地質學總論、2)地理學→地貌學;“漢語推薦使用規範名詞”為潟湖;“相關術語”中介紹,曾稱瀉湖;“英文等價術語”為lagoon 。而查詢“瀉湖”則顯示“漢語推薦使用規範名詞”為潟湖,潟湖曾稱瀉湖。至此,這個由形近字引起的術語混亂在官方正式表述中得到了糾正。

著名地

品清湖七股潟湖、戈佐內海、科勒潟湖
新喀里多尼亞潟湖
【中文名稱】新喀里多尼亞潟湖
【英文名稱】Lagoons of New Caledonia: Reef Diversity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s
【所屬區域】亞洲及大洋洲
【遺產原屬】法國France【分屬類別】世界遺產(vii) (ix) (x)
潟湖-夕陽潟湖-夕陽
【遺產種類】自然遺產、生態保存區、生態地理區
【現所在地】法國France
【地理方位】S20 24 43 E164 33 59
【批准年號】2008年入選
【遺產現狀】珊瑚礁多樣性及相關生態系統
【遺產概述】
這些潟湖位於法屬太平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其中擁有6個海洋生物群落,它展示了主要的珊瑚礁多樣性及相關的生態系統,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三個珊瑚礁生態系統之一。潟湖中有各種珊瑚和魚類,集中了全世界結構最為多樣的珊瑚礁,是一個包括紅樹林和海藻在內的統一的生物棲息地。新喀里多尼亞潟湖是保存完好的生態系統,其中生活著大量大型魚類,其種類極為豐富,而掠食動物與其它生物的比例良好。潟湖成為許多瀕危魚類、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的棲息地,生活在其中的儒艮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三。這些潟湖的自然景色極為優美,湖中有不同時期的珊瑚礁石,既有活著的珊瑚礁,也有古老的珊瑚礁化石,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大洋洲自然發展史的重要資訊。
此項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面積為157.43萬公頃,緩衝區面積為128.71萬公頃,共包括6處海洋生物區。新喀里多尼亞島位於澳大利亞以東。1774年,庫克船長行至此處,遠望島上片片丘陵起伏,很像被羅馬人稱為“喀里多尼亞”的蘇格蘭高地,於是將其命名為“新喀里多尼亞”。該島是法國的海外領地
新喀里多尼亞島(Nouvelle-Calédonie)幅員遼闊,是太平洋上除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紐西蘭的第3大島。它位於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Mélanésie)南邊, 長約500公里,寬50公里。從白色的沙灘直到美麗壯觀的山峰, 您都可以在新喀里多尼亞一次觀賞到。這雄偉多姿的大自然,由長期的火山運動造成,東部濱海地區非常濕潤,覆蓋有茂密的植被(椰子樹、紫藤、鮮花),而西部則是一片稀樹草原。地形之多樣,難以用言語來描述,只有親眼目睹的人,才可以領略到它獨一無二的美麗丰姿!新喀里多尼亞包括大陸、大陸以南的松樹島(The Isle of Pines)、大陸東方的忠心島(Loyalty Islands)、西北方的Belep群島和無數島群與小島。與其他鄰近的火山島嶼不同之處在於,它是舊大陸板塊的一個碎片,在2.5億年漂離,它的動植物經隔離演化後自成一格非常獨特。新喀里多尼亞周圍有1,600公里長的珊瑚礁,自稱是世界最大潟湖的所在地。
潟湖沼澤潟湖沼澤
這裡完整地保留著山地和海洋的原始風貌,擁有著許多當地獨有的物種和世界上最大的潟湖, 人們可以在此地進行潛水以及其它的各種水上運動。在這裡住宿,您可以選擇: 野外露營、部落住宿、當然還有5星級的酒店。建議您去大地島和其它小島進行遠足觀光活動。
品清湖
品清湖位於廣東省汕尾市中心城區,汕尾港東部。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因海灣封閉似湖,是一處有名的自然潟湖,冰後期海水侵入汕尾和沙海花崗岩體之間的低凹處形成的溺谷灣,後因紅海灣沿岸大沙堤的發育和向東延伸,而被半封閉為“潟湖”。品清湖水域面積約為23.16km2,岸線長39.62 km,是我國大陸最大濱海潟湖,鼎蓋湖、嶼仔島置身其中,南面是構成汕尾港屏障的著名“海上沙舌”和浩瀚的太平洋。品清湖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是重要的漁業增養殖區和鹽業生產區、是汕尾港“生命湖”、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汕尾“母親湖”。但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的增多和城市污水管網建設的滯後,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排入品清湖,加上無序、過度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及城市建設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品清湖近岸水域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及沿湖景觀整體性、系統性較差等問題。汕尾市委、市政府對品清湖生態環境現狀甚為重視,明確提出做活品清湖文章,並著手實施品清湖綜合治理工程,目標是把品清湖建設成綜合性海洋公園、港口航運區、人工島和嶼仔島海上風情旅遊區,成為聯結汕尾市城區與汕尾港的生態廊道,形成汕尾市城區的主要景觀。品清湖面積相當於四個杭州西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潟湖。未來品清湖將是汕尾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萬福黃金海岸、汕尾萬盛。銀湖灣、汕尾火車站、星光大道、紅海中路、碧桂園、鴻景園、工業大道等的陪襯下,品清湖將是汕尾集休閒、娛樂、工業、旅遊業、電子產業的匯聚點以及交通輻射中心。
汕尾品清湖畔高樓林立汕尾品清湖畔高樓林立
汕尾品清湖畔旖旎風光汕尾品清湖畔旖旎風光
西湖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而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中唯一一處湖泊類文化遺產,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湖泊類文化遺產之一。而斷橋上的白娘子更為西湖增添了幾許浪漫色彩。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代《西湖遊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9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面積要比現在大,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洼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現在的西湖。
庫爾斯潟湖
潟湖(瀉湖)
庫爾斯潟湖是立陶宛的潟湖,與波羅的海以庫爾斯沙嘴相隔,面積1,619平方公里,集水區面積約100,4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約90%湖水來自尼曼河。

潟湖的形成

第四紀冰期後(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形成了平行海岸的障壁島。障壁島是岸線外並與之平行的長形堆積體,可能有二種成因:(1)波浪破碎產生的沙壩上升而成;(2)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後產生了進潮口。障壁島使沿岸部分水域與海洋隔離,僅藉助於潮道(障壁通道)相溝通,被隔離的部分即發展為潟湖。因此,漏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面升降運動。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漏湖的發育歷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約70000年前(晚更新世的閭冰期)海面高於現代海面,吉普斯蘭東部的溺谷灣的陡崖海岸前方發育了一條沙壩(稱為早期沙壩),使灣部分封閉,形成了小潟湖。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前,生成了一個向東北伸展的沙嘴(稱為內沙壩),將整個灣隔離,形成一個大潟湖系。末次冰期時,海面下降潟湖水流失,河流穿越早期沙壩和內沙壩。全新世海侵時,潟湖又恢復海面達到現代高度時又形成了外沙壩。
適宜的氣候也是潟湖存在的重要條件,乾旱、半乾旱環境徑流量低,才使渴湖不易被淡化。雨量充沛的地區,水系發育,而有利於河口灣的形成。
潟湖的壽命很短,多小於1000年,許多末次冰期後形成的潟湖,現已淡化變為淡水湖,或因很淺易被淤塞而淡化為沼澤。在較開闊岸段,強烈的波浪作用或破壞沙壩,或推動沙壩向陸遷移而使潟湖消亡。

判別標誌

(1) 在剖面中常處於陸相地層和海相地層之間,並與障壁島沉積共生。
(2) 沉積體成板狀平行岸線分布,單個層序厚度多小於10 m,面積為數至數十平方公里。
(3) 靠障壁一側為砂,富含介殼碎屑,內部為富含有機質或泥炭的粉砂和粘土,並可含蒸發鹽礦物,如石膏、硬石膏、岩鹽等。
(4) 中部為水平層理構造以及生物擾動構造,近障壁處有小型交錯層。
(5) 生物種類單調,以底棲軟體動物為常見,個體發生畸變,反映了並鹹水及超鹹水的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