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鍋,行話。指演出時,演員為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鑽鍋
- 適用範圍:演員為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學習
簡介,出處,引申,
簡介
行話。指演出時,演員為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學習。
有兩種情況:
1.有演員臨時有故不能登台,其他演員雖未演過這齣戲,但為保證演出順利進行,趕緊現學現演,表現出救場如救火的良好戲德。
2.過去有的演員被班主體洪促跨指派了自己所不會的角色,只得採取“鑽鍋”的辦法,這種情況如在同一演員身上發生多次,說明其會戲太少。
出處
“鑽鍋”屬梨園界的行話,具體出處不可考。大約在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婚習燥,而劇目、表演等又仍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合,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為“兩下鍋”戲班。在南方也有這種表演形放棵白式,一本大戲兼用三種腔調雜演,說驗鍵人們將此俗稱為“三下鍋”辯糠您漿。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末民初崑曲衰落京劇興起時期,崑曲演員為維持生計轉投京劇戲班,才出現這種兩下鍋演法。二十年前,天津某大劇院上演《秦香蓮》,這個戲由京劇名家康萬生演包拯,評劇名家李秀雲演秦香蓮,河北梆子名家黃榮景演陳世美。這個戲演得很有意思,尤其在演員對唱的時候,三種腔調不斷轉換,經常能夠聽到劇場裡觀眾的笑聲。
引申
由此而引申出,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葛凶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鑽研、排練,本行也俗稱為“鑽鍋”。在這裡,“鍋”已經成為“戲”的代名詞。人們常用“砸鍋”來比喻辦事失敗了。這中間,“砸”顯然是指“垮了”、“壞了”,而“鍋”則並非燒飯做菜之鍋。
舊時,人們常用“砸飯鍋”來喻指失業,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騙辣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