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踝類主龍

鑲嵌踝類主龍

鑲嵌踝類主龍(Crurotarsi)是一群基於相同祖先的演化支,是鳥頸類主龍(血緣較親近於鳥類,而離鱷魚較遠)的姐妹演化支。主要物種有股薄鱷、波波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鑲嵌踝類主龍
  • 拉丁學名:Crurotars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學科:生物工程
  • 英文:Mounted ankle-like master dragon
簡介,由來,演化,物種,股薄鱷,波波龍,派克鱷,

簡介

吐魯番鱷屬於主龍形類,生活在三疊紀中期的中國西北部。它的標本保存非常完整,由中國古生物學的開山鼻祖楊鐘健院士命名於1973年。吐魯番鱷的分類充滿爭議最初被認為屬於派克鱷類,暫歸於主龍形類中的鑲嵌踝類主龍。

由來

鑲嵌踝類主龍(Crurotarsi)是一群基於相同祖先的演化支,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1年建立,用來取代舊的偽鱷類。塞里諾在2005年基於種系發展更準確地定義:所有血緣較親近於尼羅鱷,而離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也就是血緣較親近於鱷魚,而離鳥類較遠的所有物種。所以,鑲嵌踝類主龍是鳥頸類主龍(血緣較親近於鳥類,而離鱷魚較遠)的姐妹演化支。在舊式的分類中它們或多或少符合槽齒目去掉古鱷亞目,再加上鱷目。
鑲嵌踝類主龍是主龍形下綱中兩個主要演化支中的其中之一。他們得頭骨通常是厚重的,尤其是與鳥頸類主龍相比;口鼻部是狹窄的而且有些會長的,頸部短而強壯,四肢的結構介於典型的爬蟲類躺臥姿態到恐龍或哺乳類之間(雖然恐龍與哺乳類的姿態不同)。身體通常由兩或更多排的甲板保護者。大多數相當大,3米甚至更長。
鑲嵌踝類主龍鑲嵌踝類主龍
鑲嵌踝類主龍似乎在奧倫尼克階(早三疊紀)晚期出現,到拉丁階(中三疊紀晚期)它們成為陸地上肉食性優勢族群。它們的全盛期是晚三疊紀,在這時代它們分為直立四肢的勞氏鱷目、長相類似鱷魚的植龍目、草食性帶有裝甲的堅蜥目、大型狩獵者波波龍科、小型敏捷的喙頭鱷亞目、還有其他族群。
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中,所有大型的鑲嵌踝類主龍絕種,使恐龍繼承它們陸地上的統治地位。只有小型的喙頭鱷亞目與原鱷亞目(鱷目)存活下來。
隨者中生代前進,原鱷演化得更像典型的鱷魚,當恐龍稱霸於陸地的時候,鱷目繁盛於河流、沼澤、海洋,比它們現代還更具多樣性。
當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發生時,情況被翻轉了,鳥頸類主龍除了鳥類以外滅亡,而鑲嵌踝類主龍繼續存活。
現在,鱷魚、短吻鱷、長吻鱷是這群古老且成功的演化家族中仍然存活的物種。

演化

分為下列各個目:
植龍目 Phytosauria
堅蜥目 Aetosauria
勞氏鱷目 Rauisuchia
鱷形超目 Crocodylomorpha
鱷目 Crocodilia

物種

股薄鱷

股薄鱷(學名Gracilisuchus)是三疊紀一屬小型(約有30厘米長)的鑲嵌踝類主龍。它的學名意思是“纖細的鱷魚”。 它與鱷魚的祖先是近親,並且最初被認為是恐龍,但後來有關的假說被推翻。它的化石是於1970年代首次發現的。
鑲嵌踝類主龍的一種--股薄鱷鑲嵌踝類主龍的一種--股薄鱷

波波龍

波波龍(屬名:Poposaurus)是主龍類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美國懷俄明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及德州。模式種是纖細波波龍(P. gracilis),由M. G. Mehl在1915年所敘述。第二個種是蘭斯頓波波龍(P. langstoni),原本是Lythrosuchus屬。但在2007年,科學家根據新發現的化石,將這個屬改歸類于波波龍的一個種。
波波龍波波龍
波波龍科名稱來自於波波龍,波波龍科是一群三疊紀晚期的爬行動物。這個演化支的其他可能成員有:蘇牟龍、岩鱷、靈鱷。德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在1985年,基於頭顱骨的相似處,提出波波龍科演化出暴龍,但這個理論不被大多數古生物學家所支持,他們提出波波龍科的腕部與踝部骨頭較類似鱷形超目。

派克鱷

在距今約2.45億到2.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生活著一種小型的爬行動物——。1913年,派克鱷的第個化石在南非被發現,是以英國科學家派克的名字來命名的一種爬行動物,派克鱷體型較小,行動非常靈活。令人注目的是,派克鱷擁有相當長的後肢,能夠只以後肢快速奔跑,這是一個非常進步的特徵,有利於掠食者更加高效地捕獵。這種兩足運動的趨勢,一直體現在某些恐龍與早期鑲嵌踝類主龍身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