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艦

鐵甲艦

鐵甲艦又譯裝甲艦,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早期的一種蒸汽式軍艦,外覆有堅硬的鐵或鋼製裝甲。由於木造軍艦無力抵禦越來越強大的炮彈的轟炸,鐵甲艦便應運而生。1859年11月,由法國海軍領銜的全球第一艘主力鐵甲戰艦光榮號首度啟航。英國皇家海軍自1856年起籌劃發展裝甲戰艦,1857年順利擬定裝甲護衛艦草稿圖,但1859年初皇家海軍選擇打造二艘鐵甲巡防艦,並於1861年決議朝全裝甲艦隊發展。在美國內戰期間鐵甲艦首度交鋒後,帆船時代無裝甲(木質船殼)的戰列艦已明顯居於弱勢,鐵甲艦便取代之,躍身成為水戰最強大的船艦。此類型的船艦後來甚至主宰了美國內戰。

鐵甲艦可用作多種用途,包括公海的戰鬥艦、海防艦以及遠程巡洋艦等。十九世紀晚期軍艦設計的急遽發展,使鐵甲艦從木造船身、仍須靠揚帆以填補蒸汽機運作不足的輪船,搖身一變成為鋼製、設有炮台的戰鬥艦與巡洋艦,已接近二十世紀近代艦艇的水平。此轉變的持續演進,應歸功於重型艦炮的研製越為先進精密的蒸汽機,以及冶金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鋼鐵造船變為可行。

鐵甲艦時代的快速發展,意味著許多船隻完工之際便面臨過時與淘汰,以及海戰兵法正是突飛猛進的時候。許多新造的鐵甲艦都裝有撞擊裝置(沖角)或魚雷,眾多軍艦設計師視之為海戰時的關鍵武器。鐵甲艦時代並沒有明確的結束界線,但約莫1890年代末時“鐵甲艦”一詞已經極少為人所用。新型船艦有著更強大的能力多稱為戰鬥艦或裝甲巡洋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甲艦
  • 外文名:Ironclad
  • 別稱:裝甲艦
  • 起源:十九世紀下半葉早期
  • 類別:戰艦
發展歷史,艦船特點,產生背景,主要型號,風帆動力,蒸汽動力,至今,

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鐵甲防護的戰艦可能是《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載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進攻提爾城(聖經中稱推羅)時提爾人使用的一些裝上鐵甲的戰船。馬其頓人也如法炮製了一些鐵皮船。後世知名的鐵甲船還有日本的鐵甲船和朝鮮的龜船。
日本戰國時代曾出現的鐵甲船與織田信長九鬼嘉隆有關。
1576年1月、與織田信長友好的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舉起叛旗。接著石山本願寺也再次舉兵,再一次反信長的動作開始增強。織田信長於4月、派大將明智光秀荒木村重、原田直政率領3萬軍隊前往大坂、但於葦原之戰中大敗,以原田直政為首有1,000人以上戰死。大坂的織田軍在石山軍猛烈攻勢下,困守於天王寺堡壘,遭石山軍包圍,織田軍因此陷入困境。5月5日,信長前往若江城發出動員令,卻只召集到3,000人左右。而信長於5月7日早上、親自在前頭率領此3,000人軍隊、攻向包圍天王寺堡壘的15000人的石山軍(天王寺堡壘之戰)。信長本人雖在激烈戰鬥中負傷,但信長本人的出陣使得織田軍士氣高昂,最後得以成功擊敗石山軍。之後,織田軍從水陸路包圍石山御坊以斷絕兵糧。
1576年7月13日,石山本願寺援軍毛利村上水軍率領800艘船隻出現。由於控制著山陽道至瀨戶內的制海權的毛利水軍和以紀伊半島到大坂灣為根據地的紀伊雜賀水軍都是支持石山本願寺一方的,使得信長無法切斷地方在大坂灣的海上補給線,於是織田信長在與石山本願寺的戰鬥中陷入了困境,
1576年,日本天正四年七月,難波沖海戰中,織田方的真鍋主馬兵衛及沼野伊賀守率河內水軍軍船三百隻與毛利方運送軍糧的浦兵部率領的三島水軍軍船九百餘只在大坂灣上激戰。織田方以數量處於劣勢的笨重的大型軍船為中心,完全不是以靈巧的小船為主使用焙烙火矢的毛利水軍的對手。最終,真鍋主馬兵衛等織田方船手大將戰死,封鎖大坂灣的軍船大部分被燒毀,擊敗了織田的水軍(木津川之戰)後、毛利軍將兵糧彈藥搬入石山。
1578年織田信長從難波沖海戰失利後開始反思,想到難波沖海戰敗北的原因是因為毛利水軍的火攻,決定建造耐火的鐵船。信長馬上找來了九鬼嘉隆,命他督造鐵船。(還有一說是說信長正為耐火船的事情絞盡腦汁時,在一座廟裡看到鐵鐘得到了啟發.於是信長就用安宅船坐底架在上面裹上鐵皮,又加有重炮.造出最早的鐵甲船)
嘉隆從紀州熊野調來造船用的木材,在居城鳥羽開始建造鐵船。嘉隆從以前的軍船和明船等外國船身上吸取它們的長處,在新造的7艘安宅船的船體包上鐵,以防備焙烙火矢作成了嶄新的軍船。船幅七間(約12m),全長十二間(約21m),用堅固的木材組成船體後再覆蓋上鐵板作為裝甲,被後世稱為“鐵甲船”。
當時來日本的基督教宣教師オルガンチノ在接觸到鐵甲船後,給故鄉葡萄牙アビス的教會寫的信中讚揚鐵甲艦為“日本國中最大、最華麗的船,和王國(指葡萄牙)的船相似”。王國的船是指葡萄牙的ガレー船。ガレー船不能進行遠洋航海,從來沒有到達過日本,嘉隆的構想居然與西歐的船不謀而合。但在船的外面覆蓋上裝甲,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說,卻是劃世紀的。
1578年,日本天正六年四月,鐵甲船正式出現在戰場上。在難波沖海戰二年後修建的,嘉隆指揮建造好的鐵甲船六隻,從鳥羽大湊繞過紀州沖前往封鎖大坂灣。途中輕易的擊退了雜賀谷輪的門徒眾所率的船隊的攻擊,七月十七日在堺的津靠岸。
1578年,日本天正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九鬼艦隊接受信長的檢閱。信長在參觀後對鐵甲船極為滿意,賜給嘉隆黃金二十枚及九人扶持。
1578年,日本天正六年十一月六日,毛利水軍兵船六百隻前往救援石山,與海上封鎖的九鬼艦隊交戰。這就是木津川沖海戰,毛利方對鐵甲船發起勇猛果敢的進攻,但被鐵甲船上的大炮擊毀了大將船,毛利水軍敗走。織田水軍完勝。木津川沖海戰的勝利使得織田信長確立了石山合戰中的優勢。
由於鐵甲船只能近海作戰,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就因此原因沒能帶上鐵甲船,被朝鮮將領李舜臣的龜船大敗。

艦船特點

鐵甲艦,是木質或混和材料的艦船在外層包上厚厚的鐵甲,用來抵禦攻擊。鐵甲艦用堅固的木材組成船體後再覆蓋上鐵板作為裝甲,被後世稱為“鐵甲船”。船上配備的火器是當時極為罕見的大炮三門和大量大鐵炮。(另說為全長23米,橫寬13米。船兩側各裝了三門大鐵炮)
美國早期的“羅阿諾克”級鐵甲艦美國早期的“羅阿諾克”級鐵甲艦
全船外雖然由鐵皮包裹,但內里依然採用了木料,還要加上密封倉的設計,船體的浮力才足夠支撐起船的重量。整個鐵甲船全身都覆蓋著鐵甲,甚至沒有多餘的桅桿(單桅方形帆),全靠人力驅動的水輪推進,這樣,火攻對它來說已經是完全失效。水輪的設計使得鐵甲船雖然無法持續長時間的航行,但短距離的衝刺卻是迅捷無比,並且鐵甲船採用的是雙水輪,這更給了鐵甲船靈活的特點。前方的撞角為純鐵制,基本上,以當時的木造船來說,還沒有它撞不穿的。
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人才採用了鐵甲鐵殼船的設計方案,摒棄了木殼船體。(其標準的產品是鐵殼鐵甲船"勇士"號'Warrior'。)

產生背景

19世紀中葉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戰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戰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戰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在蒸汽戰艦的基礎上,加裝鋼鐵裝甲的蒸汽鐵甲艦開始出現。185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鐵甲艦。第一次鐵甲艦對決出現在美國內戰中的1862年。從此,鐵甲艦成為海洋新霸主。
鐵甲艦大約從1890年代初期開始被前無畏艦(pre-dreadnoughtbattleship)所取代。
20世紀初期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其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已經被直接稱做鐵甲艦,清朝北洋水師使用的由德國建造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做是這一時期的鐵甲艦代表。
在那個時代里,鐵甲艦無疑是海上的霸主。這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戰列艦發展而來的身披鐵甲的軍艦,在海軍中充當了主戰軍艦的角色,用以參加正規的海上大規模作戰,是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也是國家實力的象徵。按當時的簡單劃分標準,可以將鐵甲艦按排水量分為:
一等鐵甲艦排水量在8000-10000噸以上,二等鐵甲艦排水量在5000-7000噸。中國清朝的定遠、鎮遠,日本的“扶桑”、“比睿”鐵甲艦屬於此類,在當時中國的史料中習慣稱為“鐵甲船”。
按照設計和採用的有關技術的不同,19世紀中後期的鐵甲艦又可分為“船旁列炮鐵甲艦”、“船腰炮房鐵甲艦”、“船面旋台艦”、“露台旋炮艦”等多種。

主要型號

風帆動力

鐵甲艦最早是由法國炮術專家貝桑首先提出來的,貝桑認為,面對破甲彈的水平射擊,可以考慮在戰列艦上覆蓋一層180--200毫米的鐵裝甲。
1834年,法國工程技術人員為了防止在舷側加裝鐵甲後造成的船體重心上升,撤除了上層甲板的火炮,這樣的設計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逐漸也被改進。

蒸汽動力

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Gloire)戰列艦。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9137噸的“勇士”號(HMS Warrior)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面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Monito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維吉尼亞”號裝甲艦(CSS Virginia)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首場鐵甲艦之間的海戰首場鐵甲艦之間的海戰
1873年,英國建成“蹂躪”號戰列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系統、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5000至7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
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師使用的由德國建造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鐵甲艦代表。
定遠艦定遠艦
至19世紀90年代時,由於新生裝甲巡洋艦實力的不斷壯大,二等鐵甲艦逐漸和裝甲巡洋艦歸於一流,而曾經的絕對主力一等鐵甲艦由於主炮布置位置,火力,航速,裝甲等已明顯落後於新興的前無畏艦故逐漸淘汰。

至今

現今許多鐵甲艦都受到整修、維護,作為博物館館藏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