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的莖葉、根及乳汁。全年可采,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
苦,涼,有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有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澀,性涼,有小毒。
③《貴州草藥》:根:性平,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排膿,解毒,逐水。治癰瘡,橫痃,肝炎,大腹水腫。
①《福建民間草藥》:化痰排膿,消癰解毒。
②《廣西中藥志》:解瘡毒,瀉水氣。治惡瘡,橫痃,大腹水腫。
③《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清涼,消炎,解毒。治肝炎,血積,熱毒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灌木。莖直立或攀援狀,長可達1米;刺硬而尖,長1~2.5厘米,或5行排列於莖的縱棱上。葉互生,通常生於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圓狀匙形,長2.5~5厘米,先端渾圓而具小凸尖,基部狹楔形而尖,全緣。杯狀聚傘花序2~4個,排成具長柄的2歧聚傘狀;苞葉鮮紅色,闊卵形或腎形,長約8毫米,徑10~12毫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花同生於萼狀總苞內;雄花多數,具雄蕊1;雌花單生於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頭2裂。蒴果,3室。花期5~9月,果期6~10月。本植物的花(鐵海棠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分布區域
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多栽培於庭圃。
藥材性狀
莖肉質,長可達20-80cm,綠色,有縱棱,棱上有錐狀的硬刺,刺長l-2.5cm。葉片倒卵形至矩圓狀匙形,長2.5-5cm,先端圓或具凸尖,基部漸狹呈楔形,黃綠色。氣微,味苦、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相關配伍
①治對口瘡:鮮鐵海棠莖葉,酌加紅糖,搗爛外敷,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橫痃:雞蛋一個,穿刺小孔,鐵海棠汁十滴入蛋內,用濕沙紙包裹五層,煨熱,連服二個。(《廣西中藥志》)
③治魚口、便毒:萬年刺根適量搗爛,加酒炒熱,包患處。(《貴州草藥》)
④治癰瘡腫毒:鐵海棠鮮根適量,搗爛同酒糟炒熱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鐵海棠樹液數滴,滴患處,待竹木刺露出皮膚,即可拔出。(《廣西中草藥》)
化學成份
莖含24-亞甲基環木鳳梨烯醇(24-methylenecycloart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大戟醇(euphorbol),大戟醇二十六烷酸酯(e-uphorbolhexacosanoate),巨大戟萜醇三乙酸酯(ingenoltriacetate),亭牙毒素(tiyatoxin),12-脫氧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12-deoxyphorbol-13,20-diacetate),鐵海棠鹼(milliamine)A、B、C、D、E、F、g、H、I。葉含24-亞甲基環木鳳梨烯酸(24-ethylenecycloart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大戟二烯醇(euphol)、大戟醉(euphorbol),12-去氧-4β-羥基巴豆醇-13-十二烷酸-20-乙酸二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dodecanoatee-20-acetate)、12-去氧-4β-羥基巴豆醇13-十八烷酸-20-乙酸二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octadecanoate-20-acetate)。根含鐵海棠鹼A、B。乳汁含a-香樹脂醇(a-amyrin),12-去氧-4β-羥基巴豆醇-13-十二烷酸酯-20-乙酸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dode-canoate-20-acetate),12-去氧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β-谷甾醇,亭牙毒素。
">相關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化痰排膿,消癰解毒。
2.《廣西中藥志》:解瘡毒,瀉水氣。治惡瘡,橫痃,大腹水腫。
3.《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清涼,消炎,解毒。治肝炎,血積,熱毒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