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寺(江蘇揚州寺廟)

鐵佛寺(江蘇揚州寺廟)

鐵佛寺,位於蜀岡-瘦西湖風景區管委會城北鄉卜楊村佘田組,天山漢墓東南側,古邗溝北岸,建於清代,建築面積250平方米。

鐵佛寺始建於唐光化年間(898-901),相傳為唐末吳王楊行密故宅。楊行密(852-905),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時吳國的建立者。後舍宅為寺,初為“光孝院”,宋建隆四年(963)在寺院鑄造鐵佛,從此稱“鐵佛寺”。清鹹豐三年毀,同治間重修未復舊觀。1959年4月,利用寺房創辦城北農業中學,拆除佛像,僧人離寺。

鐵佛寺,1989年維修,現僅存鐵佛寺後殿一座,座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九檁,硬山頂。殿內東壁鑲嵌清同治年間《廣參和尚行跡》碑一通,2008年遺失。在其東面由配房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牆體為青磚,屋面改為紅大瓦。現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佛寺
  • 外文名稱:Tiefo Temple
  • 地理位置: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區管委會城北鄉卜楊村佘田組
  • 占地面積:250平方米
  • 景點級別: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鐵佛紅楓
歷史淵源,布局結構,文物保護,逸聞趣事,鼎盛時期,歷經戰事,

歷史淵源

鐵佛寺,位於唐衙城遺址東南,城北鄉卜楊村佘田莊。始建於唐代光化年間(898~901),本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故宅,天復二年(902)楊行密被封為吳王后,舍宅為寺。初名“光孝院”。宋建隆四年(963)在寺院內鑄造鐵佛,因改名“鐵佛寺”。此後又有廣化寺、興教寺等名。
鐵佛寺現況鐵佛寺現況
南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寺毀,光化塔不存。淳祐九年(1249)重建。明宣德九年(1434)僧人懷極重修,大殿後有兩顆檜柏,系宋、元時物,此樹現已不存。
解放後,僧人陸續還俗離寺,寺內僅剩當家和尚元同一家留守,參加當地農業生產合作社勞動。1958年,前殿山門上方石額及殿內的菩薩塑像被拆除或搬遷至附近廟宇,前殿被改建為公社養殖場成為飼養雞、鴨、鵝的場所。
1959年4月,利用寺房創辦城北農業中學,拆除佛像,所剩3名僧人全部離寺。

布局結構

當時,鐵佛寺內尚有前殿、大殿及方丈室、客堂和僧舍組成的小庭院,計13間。寺院內原有的一方石桌和4張石凳以及前殿東北隅的4座和尚墓塔仍倖存。1959年4月,大殿內的諸佛像被遷移或焚毀,大殿改作住校男學生宿舍。前殿先改作教室後改作食堂,客堂先為教室後改做教師辦公室。鐵佛寺踞於蜀岡之上,地勢較高。1967年拆除山門殿。1980年左右,學校撤銷,寺房交由邗溝中學代管。

文物保護

1986年,揚州市政府將鐵佛寺楠木大殿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世紀初,鐵佛寺三間大殿、東邊五間配房仍在。寺南的古邗溝已改建為養魚池,回龍橋被埋於池埂下。2008年前後,鐵佛寺騰退空置。2014年,鐵佛寺大殿西南角屋檐破損。2018年前後,大殿明間與西側間屋檐梁架倒塌,現無人問津。

逸聞趣事

鐵佛寺距邗溝不遠,寺前有回龍橋、龍眼井。宋代,寺內建有光化塔,且寺周多楓樹,每至秋天楓葉紅遍山野,與寺塔相映,景色十分迷人。當時的學者名流韓琦、蘇轍、秦觀等都曾在鐵佛寺留下詩作傳世,讚美光化塔及鐵佛寺的秋景山色。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十分欣賞鐵佛寺的幽靜,春天他要去鐵佛寺看桃花,夏天去鐵佛寺賞竹林,秋天到鐵佛寺觀楓葉,冬天則去鐵佛寺尋梅。他去古寺遊歷時,一笠一林,布襪青鞋,他說他走的路是六朝路,吹在他身上的秋風是六朝風。當年的廟僧叫古水,和他是朋友,二人對坐,落葉烹茶,說詩談禪,到黃昏時盡興,才返回他在北城的巢林書屋。

鼎盛時期

在抗日戰爭後,鐵佛寺雖與唐宋鼎盛時期不能相比,但也占地20多畝,寺廟四周高牆圍繞,寺內屋宇連片,前後兩進及配房若干,計20間左右。南有前殿3間,俗稱小殿。前殿朝南正中為一拱門,上方石額楷書“古鐵佛寺”四個大字。拱門前有一條長約40米磚砌坡道,坡道兩側各栽一棵大梧桐樹,沿坡而下直達古邗溝上的磚石拱橋。前殿內中間的神座上朝南供奉彌勒佛,朝北供奉雷公菩薩塑像。前殿後有一條20多米的磚石通道,直通後面的三楹楠木大殿,過道東、西兩側各植兩棵大銀杏樹。大殿前設走廊,走廊兩端各有圈門。
鐵佛寺殿內中央神座上供奉三尊木雕大佛,上懸“功德無量”四字匾額,大殿的兩根抱柱上,寫有楹聯一副:“天雨雖多,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渡不信之人。”神座東首放有一隻大鐘。鐘下置鐵佛一尊,高不盈尺,神座西首架有日月大鼓。殿內兩旁塑供十八羅漢,殿內東側牆壁下方嵌砌著《廣參和尚行跡》石碑一方,記載著鐵佛寺的興衰歷史。寺後院廣植松柏、銀杏等,竹木森森,別有情趣。
大殿的東山牆接配房5間,內設方丈室、客堂和僧舍。配房東側向南還建有朝西廊房數間,組成庭院。庭院內有石桌一方和4張石凳,並有梅花、天竹、薔薇等花卉點綴其中,環境十分幽雅。

歷經戰事

自上世紀40年代後。由於戰事頻繁,社會動盪,鐵佛寺日趨衰頹。當時該寺既無寺田地租收入,又少善男信女捐施,住寺僧人普善、元同、元龍等人的生計全靠會同周圍小茅山廟、張莊都天廟、堡城城隍廟、瓦窯鋪觀音堂及長春橋暉昭寺的和尚做佛事維持,根本無財力修繕廟宇,故廟宇日益破壞。
尤為可惜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寺院內的樹木、房屋、院牆又屢遭破壞,大樹被鋸掉、東邊朝西的5間廊房及院牆也被汪偽軍和國民黨軍隊先後拆除,其磚瓦木料運至堡城城隍廟附近,用於構築4座碉堡工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寺最後一任住持元同說過,鐵佛寺大殿門檻與天寧寺大殿屋脊持平。由於當時揚州北郊鳳凰橋、北門外街一帶尚無高大建築,大氣也未遭污染,空氣十分清晰,站在殿前向南遠眺,重寧寺、天寧寺及法海寺白塔盡收眼底。
每逢晴朗天氣還可影影綽綽地見到江南諸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