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捉鬼(典故傳說)

鐘馗捉鬼(典故傳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神話故事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醜;但很有才華,滿腹的經綸,且為人剛直,不懼邪祟,擅長驅妖捉鬼。有關鐘馗的神話和故事歷代不衰,鐘馗的身世也被演繹得豐富多彩,讓人難以下定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馗
  • 外文名:zhongkuiguli
  • 其他名稱:驅鬼逐邪之神
  • 生日:農曆五月端午
  • 性別:男
  • 朝代:唐朝
  • 相關文化:端午節
  • 居住地:戶縣阿姑泉
  • 坐騎:白澤神獸
  • 左右將軍:負屈、含冤
  • 引路:蝙蝠
典故傳說,歷史記載,歇後語,

典故傳說

有關鐘馗故事的記載,以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為最早。沈括《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記載了當時所見的鐘馗圖像:
楊洪武核雕楊洪武核雕
禁中舊有吳道子畫鐘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幸翠華還宮,上不懌,因痁作,將逾月,巫醫殫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屨一足,跣一足,懸一屨,握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云:‘臣鐘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以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北京大康桃木工藝品--桃木浮雕鐘馗
至明朝《天中記》錄《唐逸史》所載的鐘馗故事,便大致定型。說的是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有一次從驪山回宮,身體不適,太醫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效。
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燒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見有個小鬼走進殿內,穿繹色衫,長個牛鼻子,光著一隻腳丫,穿一隻鞋,還有一隻鞋懸在腰際,插一把竹骨紙扇在後領中,伸手便盜走了楊貴妃的繡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玄宗氣惱,叱問:“你是誰?”小鬼油腔滑調地說:“我是虛耗。虛者,望空虛中偷別人的東西,如同兒戲;耗者,專耗人家的吉慶喜事,讓他們變喜為憂”。
玄宗大怒,正要由武士來驅鬼,只見又有一個大鬼奔進殿來,長得蓬髮虬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
玄宗嚇得魂不附體,忙問:“你又是誰?”這大鬼向玄宗施禮道:“臣是終南山鐘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臣,臣感德不盡,遂誓替大唐除盡天下虛耗妖魅!”其聲如洪鐘貫耳,一下子把唐玄宗嚇醒了。摸摸身上,竟出了一體冷汗,瘧疾霍然而愈。
皇帝把名畫家吳道子召到宮內,將夜來所夢告訴他,要他如夢中所見畫一幅圖。吳道子奉旨,仿佛親睹一般,下筆就畫成了,呈給玄宗看後,玄宗瞠目結舌了半晌,感嘆道:“難道你也和朕做一樣的夢嗎?怎么畫得這樣像!”吳道子說:“陛下憂勞宵旰,所以瘧疾才得趁機侵犯。現在果有辟邪之物,衛護聖德,是陛下千秋萬歲的瑞兆啊!”
馬少兵 鐘馗畫像馬少兵 鐘馗畫像
這話中聽受用,玄宗賞了吳道子一百兩黃金,又在畫上提筆批道:
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
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
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有關部門奉旨,即將吳道子所畫鐘馗捉鬼圖鏤板印刷,連同此圖由來因果,廣頒天下。讓大家都在歲暮除夕時貼在家門上,“以祛邪魅,益靜妖氛”。
自《鐘道捉鬼》後,還衍生《鐘馗斬妖》、《鐘馗出行》、《鐘馗嫁妹》等其它多種“鐘馗系列圖畫”也一概作驅邪禳解用場。其中“嫁妹”一圖,實以“嫁魅”為本意,曲折地透視出良善百姓既怕鬼又不敢得罪,只好用“禮送出門”方式相敷衍的窘迫心態,頗可玩味,惟大抵不脫“為了打鬼,藉助鐘馗”的窠臼。但小鬼們張旗打傘、抬橋鼓吹的場面,則使“鬼畫”增添出喜慶氣氛。這在類似如《天中驅邪》、《鐘馗捉鬼》、《神荼鬱壘》這些依仗凶神惡煞來禳解為主題的瑞圖中,顯示出一種特有的情趣。

歷史記載

有關鐘馗故事的記載,以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為最早38。至明朝《天中記》錄《唐逸史》所載的鐘馗故事,便大致定型。沈括《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記載了當時所見的鐘馗圖像但皇帝在歲末時,把鐘馗畫像作為禮物賜給大臣,確也是盛唐以來就有的慣例,文人名士皆有記載,如唐玄宗時的大臣張說(667-730)所撰《謝賜鐘馗及曆日表》一文記載了鐘馗畫融入新春年節民俗的情景:“中使至,奉宣聖旨,賜畫鐘馗一及新曆日一軸……”
詩人劉禹錫(722-842)也撰寫過二份同類性質的文書《為李中丞謝鐘馗曆日表》和《為杜相公謝鐘馗曆日表》,記載了德宗朝頒發和懸掛鐘馗畫驅邪的年俗。
《杜相公謝鐘馗曆日表》說:“臣某日,高品某乙至,奉宣聖旨,賜臣鐘馗一,新曆日一軸。星紀方回,雖逢歲盡;恩輝忽降,已覺春來。伏以圖寫神威,驅除群厲,頒行律歷,敬授四時。施張有嚴,既增門戶之貴;動用協吉,常為掌握之珍。”另有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鐘馗驅儺文》,說的是鐘馗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由此可見,在唐明皇時代,鐘馗就已經是聲名顯赫的捉鬼大神。
所以,有人推測鐘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後來宋朝人根據唐明皇當時賜給大臣的鐘馗神像判定鐘馗是讀書人,那么唐明皇當時賜給大臣的鐘馗神像是怎樣的?北宋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鐘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鐘馗畫像,只不過不是吳道子畫的,而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
由這些畫除了可以知道鐘馗確實面目醜陋之外,卻尋不到他的真實來歷。既然在史料中無法尋見,那么大量民間傳說和故事又是怎么說鐘馗的呢?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鐘馗驅儺文》文章大意說的是: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鐘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硃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儺”又是什麼?
敦煌《鐘馗驅儺文》里沒有明說,但《新唐書·儀禮志》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裡舉行的儺儀式。雖同名,但卻有著明顯的差別,不僅規模不同,而且在《新唐書·儀禮志》記載的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不是鐘馗。但後人還是稱儺舞為跳鐘馗。
早期的巫儺祭祀儀式里,面具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而跳鐘馗儺舞中,也離不開面具。有人根據跳鐘馗面具與商周時期面具在儀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推測:早在商周時期,鐘馗就已出現。而鐘馗的名字,有可能源自當時的一位巫師。
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傳說出過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師。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儀式,最為靈驗,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代指巫師這個職務。而仲虺、鐘馗兩詞發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鐘馗二字。這便成了鐘馗的來歷的說法之一。也有人說鐘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兩漢時期畫像磚里,可以很容易尋得揮舞大棒的勇士形象,比如洛陽西漢墓壁畫里的大棒打鬼圖。
可是大棒與鐘馗有什麼聯繫呢?
顧炎武認為,在訓詁學里“鐘馗”兩字發音的反切,也就是鐘字的聲母,加上馗字的韻母相拼—發之為“追”的音。所謂椎,在古漢語裡的意思,就是大木棒。另外鐘馗二字通終葵,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與大木棒緊密相關。
據史書記載殷時代遺民有七大家族,分別是陶氏,施氏,繁氏,樹氏,樊氏,飢氏,終葵氏。他們的姓氏來源於他們所擅長的手藝——陶氏是製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圍牆籬笆的,而終葵氏家族的專長是做木棒木槌。鐘馗故事系列中,鐘馗除了是斬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氣凜然與受民眾擁戴的。
《鐘馗全傳》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總管幻化美女,色誘鐘馗;鐘馗便表現了“金石不逾之操”。
在《平鬼傳》中,閻君向玉帝舉薦鐘馗:“他為人正直”。《慶豐年五鬼鬧鐘馗》里,中陽真君稱讚他:“正直賢能”。《鐘馗全傳》說鐘馗斬石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獲民眾建祠廟供奉。
斬鬼傳》中,百姓感激鐘馗除害安民,降伏騙人錢財的摳掐鬼後,便替驅邪大神建祠堂,令鐘馗得享香火。對於鐘馗究竟是誰這個問題,諸說並立,仍是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個謎。

歇後語

現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鐘馗有關的歇後語,如“鐘馗開飯店——鬼不上門”、“鐘馗嫁妹——鬼混(婚)”、“牆上掛鐘馗像——鬼話(畫)”、“鐘馗打飽嗝──肚裡有鬼”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