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晚期五里壩成察。
清初劃入黔西州崇普里四甲,設塘,發展成鄉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置平原鎮、信孚、懷忠、治中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治中併入肇新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平原鎮、信早鄉、懷忠鄉合井為鐘山鄉。
1953年5月,分置鐘山、高龍、蘭花、宅吉鄉。
1955年6月,高龍鄉併入鐘山鄉。
1958年9月,改各鄉為農村公社。
1984年5月,改公社為鄉。
1991年7月,鐘山、蘭花、宅古、治中鄉並為鐘山布依族彝族鄉。
2013年,撤銷鐘山布依族彝族鄉,設定鐘山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9月,鐘山布依族彝族鄉轄29個村並為11個。
2010年12月,鐘山居民委員會和松獅村合併,更名為金鐘社區(村)。
2011年末,鐘山布依族彝族鄉轄箐山、長順、明燈、貓山、龍洞、白龍、銅鼓、銀豐、新光、陶家壩、金鐘11個村,下設145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鐘山鎮轄5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金鐘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鐘山鎮地處黔西市東南部,東鄰素樸鎮,南接鐵石苗族彝族鄉、大關鎮,西與谷里鎮接壤,北與協和鄉毗鄰。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21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3千米,總面積109.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鐘山鎮境內地形為丘陵壩地,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平坦,海拔1020~1399米,最高點張家大坡,海拔1399米。
氣候
鐘山鎮多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降水量1024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67天。
自然災害
鐘山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低溫、霜凍、雷擊等。
自然資源
鐘山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為煤炭,地質儲量0.5億立方米,可采儲量為0.4億立方米,煤層東西長8.0千米,南北寬1.2~4.1千米,千米以下淺煤礦面積37.3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陶家壩村和鋼鼓村一帶。
2011年末,鐘山鎮有耕地面積19886畝,其中水田4130畝。
人口
2011年末,鐘山鎮轄區總人口3370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00人,城鎮化率27.3%。另有流動人口4900人。總人口中,男性17650人,占52.36%;女性16058人,占47.64%;14歲以下6370人,占18.9%;15~64歲23428人,占69.5%;65歲以上3910人,占11.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3123人,占68.6%;少數民族10585人,占31.4%。2011年,鐘山鎮人口出生率8.4‰,人口死亡率6.04‰,人口自然增長率2.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5人。
截至2018年末,鐘山鎮戶籍人口4794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鐘山鎮財政總收入410萬元,比上年增長4.33%。
截至2018年末,鐘山鎮有工業企業4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4個。
第一產業
2011年,鐘山鎮生產糧食1.36萬噸。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為主。
第三產業
2011年末,鐘山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602萬元,比上年增長33.79%;各項貸款餘額4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2.83%。
2011年,鐘山鎮郵政業務收入110萬元,其中純收入65萬元。
2011年,鐘山鎮電信業務收入100萬元。
交通運輸
鐘山鎮境內有通鄉公路4條,是縣城通往協和,太來,素樸,鐵石的必經之地,並通過大關鎮桂箐村連線321國道。國家高等級貴畢公路橫貫全境。全鎮公路總長度140千米,其中硬化路30千米,油化路10千米,已實現村村通公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鐘山鎮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260人;完小8所,教學點1個,在校生2122人,專任教師125人;國中1所,在校生1106人,專任教師74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鐘山鎮有有線電視用戶680戶,城鎮入戶率35.6%。“村村通”衛星電視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鐘山鎮有衛生室11個。專業衛生人員95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17人。
2011年,鐘山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1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鐘山鎮有體育場地11個,經常參加體有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1%。
社會保障
2011年,鐘山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戶,人數49人,支出10.55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179元,比上年增長7%;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120人次,支出15.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32戶,人數3071人,支出59.2萬元,比上年增長2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2.17萬元,比上年增長13%。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31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鐘山鎮有郵政網點1個。
2011年末,鐘山鎮有電信企業1家;固定電話用戶730戶,行動電話用戶4000戶,寬頻接入用戶270戶。
歷史文化
因集鎮東部有一山,山上柏樹成蔭,其狀如鐘,故名撞鐘山(古稱扣鐘山),鐘山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