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布依詩鄉--貓山村

黔中布依詩鄉--貓山村

貓山村於2009年被評為貴州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於2018年被貴州省布依學會命名為黔中布依詩鄉。立足貓山實際,結合區域特色,以“生態宜居,農旅一體,文化養村”為主線,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發揮資源優勢,不斷壯大支柱產業,全力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建設生活富裕、民風淳樸、美麗宜居的貓山。

全村國土面積8.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2747畝(其中水田867畝),林地3500畝(其中山林地1500畝,經果林1300畝),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

全村水、電、路、迅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現已興建旅遊公廁2座,占地160平方米,建設旅遊民宿8間,修建機耕道1公里。按旅遊帶動模式,加快造景、育景,累計退耕還林680畝。2019年,貓山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123”的產業布局(一園兩廠三個100)已經形成,即:發展好1個農業觀光田園綜合體,經營好布依土酒廠(年產5萬斤)和鄉土小榨油廠(年產2萬斤),管理好100畝生態養魚、100畝蓮藕荷花、100箱水西清蜜,全村種植高粱300畝,刺梨980畝,水稻867畝。村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貓山村
  • 外文名:Maoshangcun
  • 地理位置:貓山村位於鐘山鎮政府南部,距政府駐地8公里,距黔西縣城32公里
  • 氣候條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旅遊宜居好去處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8.2 km
  • 著名景點:雞橋鎖口、何營銅鼓、犀牛望月、雙井來風、龍水虎山、樓船棲鶴、貓霸中宮、五虎爭窩
歷史文化,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歷史文化

1931年,治中建政府,是當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治中鄉,原隸屬於素樸區,撤區並鄉後,撤銷治中鄉建制,原行政區劃一分為二,設立貓山村和銅鼓村,隸屬於鐘山鎮。解放後通過幾代治中人的辛勤努力和黨委政府的關懷,如今的治中人民生活美滿,安居樂業。
治中,猶如一朵文化奇葩。這裡人傑地靈,文化歷史厚重。這裡平疇沃野,山環水繞,風光秀麗。山寨霧靄飄渺,林木蔥蘢,山寨四周青山白岩,如獅似虎,狡黠崢嶸,一派生機盎然。
貓兒山是治中的鎮山,也是治中的分水嶺。貓兒山昂首橫臥于田壩中央,將治中田壩一分為大小二壩。遠處望去,此山宛如一隻似睡非睡的貓兒,正守護者治中人民的幸福美滿生活,故有詩頌曰:“長臥人間裝醉眼,風雲際會振家邦”。
治中平寨環境優美,巷曲幽深,氣候宜人,古樸莊重,整個民居建築空間為八卦陣,故又名八卦古寨。早在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時,王、李、郭、蒙四姓大家族於1630年前後從江西入黔,定居於平寨。進寨之初四姓人家按照各自的姓氏吉兆來布局祖屋的方位,因此,四大板塊就形成了現有的村落八陣圖雛形。該村落原為水族,解放後通過民族四大特徵的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和共同心理素質的認同識別改為布依族。除了現有的新建房屋在交通比較便捷的地方外,仍有一百多戶的老房子布局基本保存完好,建築構造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房屋基本連篇構築,幾乎沒有孤零的人家,內部巷道相連,縱橫交錯,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形成點、線、面的防禦體系。戶與戶外牆相互連線,形成自然的巷子,磊砌巷子的石頭採用乾砌法,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且排列有序,四周全是梨樹,形成一個“八卦大梨園”。
治中文化遺產豐富。治中歷來就有“五虎爭窩、貓霸中央、雞橋鎖水、雙井來風、犀牛望月、樓船棲鶴、何營銅鼓、龍水虎山”等自然景觀,歷史上稱之為“治中八景”,與“水西八景”遙相輝映,映襯了治中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歷史地位。
營盤是治中文化的一種主要體現形式,大小營盤遺址、建築選址、位置取向、建築結構對了解治中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營盤是清鹹豐、同治年間太平軍進入黔西北活動時黔西二十八團之一的治中團抵禦太平軍而設立的重要據點之一;另一說法是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剿水西時,彝族首領安坤領兵反抗時而構建的據點。但不管何種說法,營盤對於研究貴州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於研究中國古、近代軍事、政治、邊疆、民族史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貓兒山和嗩吶門營盤,據點山形險要,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防禦工事堅不可摧。
治中布依族“六月六”也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歷“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古書《幼學瓊林》說“六月六”是宋代哲宗帝於元符四年(1100年)賜定敕封的。治中“六月六”主要是布依人民為了紀念鐵樹開花。相傳布依人民備受壓迫和民族歧視,連讀書的權利都沒有,有一年同一村的一戶官家子弟進京趕考,官家坐竹轎,飛達達到了京城,而布依族坐的是鐵轎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京城,因此被罵為“三百斤”,“重家子”,布依人也不計較,考試結束,先人明明考中了,官家子弟未考中,他們勾結考官,偷梁換柱,引起雙方爭訟,到皇帝跟前講理,官家子弟仗勢欺人,公然在金鑾殿上侮辱布依先人,說“他是重家子,笨得像頭豬,他能考中除非鐵樹開花馬生角”,要求立桿為誓,三天后誰的桿子開花就錄取誰。皇帝同意後,雙方就以各自的轎桿立於大殿門口,三天后正是六月六,布依先人的鐵桿果然開花了,而官家的竹轎桿沒有開花,皇帝就御批布依人考中,並賜“六月六”為布依族的節日。此後每年“六月六”布依族都要栽鐵樹,紀念鐵樹開花,慶賀功名高中。從這個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少數民族被壓迫被歧視的殘酷現實,也反映了布依人民敢於反抗敢於鬥爭的精神。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布依人民獲得了新生,真正當家做了主人,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把路線、方針、政策調整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布依人民從此過上了新服美滿的新生活。
治中歷史文化厚重,獨具地方特色,遺址有古井、古巷、宗教信仰場所、神田等。特別是布依族民間故事《洗馬塘的傳說》、《六月坡的來歷》;傳統音樂《八句談詩》、《十二花名》;月琴曲《五更望月》;布依族民俗《布依族婚禮》和《布依族葬禮》以及布依族民間傳統小吃都是研究中國民族史、中國民俗學、中國移民史的活化石。很多東西需要更進一步保護、發掘和開發。為此省人民政府2009年將貓山村命名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當時的地委、行署將貓山列為全區22個“五古”重點建設的古寨之一。2012年,鐘山鎮黨委、政府本著恢復歷史原貌,按照仿古象古進行規劃設計,投資300餘萬元對貓山平寨進行修復打造,大大提升了八卦古寨的對外形象。2018年,治中出版了《治中詩選(一)》,被貴州省布依學會命名為黔中布依詩鄉,傳統祭祀活動《鐵樹開花》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近年來,鐘山鎮重拾民族民間文化,以每年“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治中八景、民族詩詞書畫文化、民族歌舞等為載體,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積極發展鄉村旅遊、謀劃鄉村振興。
貓山村

主要景點

貓山村素有貴州省歷史文化名村、黔中布依詩鄉之稱,全村作為布依族傳統村落的旅遊勝地,是黔西鄉村山水濃縮的精華,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貓山村有建於明末清初“八卦古寨”,有《鐵樹開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八句談詩》《十二花名》《月琴演奏》等民間歌舞,有《布依情歌對唱》《婚嫁禮儀》《敬酒歌送大人》等布依族傳統特色活動,有“五虎爭窩”“貓霸中宮”“樓船棲鶴”“龍水虎山”“雙井來風”“犀牛望月”“何營銅鼓”“雞橋鎖口”等自然景觀,有“小江南”之稱的小壩田園風光,100畝蓮藕荷花。處處都展現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文情懷。
貓山村古建築群(八卦古寨),建築格局形成年代大約在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前後。寨上居民族屬布依族,其建築空間按五行八卦進行布局,建築風格為穿斗式土木或者石木構青瓦頂建築,整個村寨的基本布局保存完好。建築構造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房屋基本連片構築,幾乎沒有孤零的人家,內部巷道相互連線,縱橫交錯,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禦體系。具有清至民國期間黔西北地區布依族民居建築特色,對於研究清代以來貴州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俗等具有一定的價值。

旅遊信息

貓山村素有貴州省歷史文化名村、黔中布依詩鄉之稱,全村作為布依族傳統村落的旅遊勝地,是黔西鄉村山水濃縮的精華,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貓山村有建於明末清初“八卦古寨”,有《鐵樹開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八句談詩》《十二花名》《月琴演奏》等民間歌舞,有《布依情歌對唱》《婚嫁禮儀》《敬酒歌送大人》等布依族傳統特色活動,有“五虎爭窩”“貓霸中宮”“樓船棲鶴”“龍水虎山”“雙井來風”“犀牛望月”“何營銅鼓”“雞橋鎖口”等自然景觀,有“小江南”之稱的小壩田園風光,處處都展現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文情懷。
貓山村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區,以布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以上,豐富的民族風情會和獨特民族文化鑄就了貓山村不可複製的資源稟賦,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全村圍繞“主打民族特色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搶占鄉村振興先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發展定位,以每年“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治中八景、民族詩詞書畫文化、民族歌舞等為載體,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謀劃鄉村振興。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