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話

鎮江話

鎮江位於中國東部沿海、江蘇南部,是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和國家級蘇南現代化示範區。自古為黃金水岸、江南漁米之鄉、中國富庶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鎮江本市行政區域內有多種方言:主城區操江淮官話丹徒區丹陽市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丹徒話和丹陽話、句容市以南京官話為主並帶有鎮江話成分、揚中市帶有江淮口音和吳語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江話
  • 外文名:Chinkianese
  • 分類:江淮官話 吳語
  • 屬性:詞語
語言簡介,語言形成,晉朝之前,東晉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期,明清時期,語言發展,語音特點,特色示例,韻律,

語言簡介

狹義上的鎮江話指鎮江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句容市所講的話,屬下江官話(即江淮官話)洪巢片揚州小片(揚中市屬江淮官話通泰片,丹陽為吳語毗陵小片)。位於江淮官話吳方言兩大方言的結合部,大致以諫壁為東界、丹徒區上黨為南界、長江為北界、句容為南界。古代的鎮江話屬吳方言,由於特殊的政治、社會、交通等原因,導致方言屬性的變化。鎮江話雖屬北方方言範疇,但構成複雜,其中既有吳方言的遺痕,又有旗腔(類似京腔)的影響。一江之隔的揚州,對鎮江話影響很大。與國語相比,鎮江話沒有全濁聲母舌尖後音聲母;鼻化元音介於前鼻音韻與元音韻母之間,in、ing,en、eng,有入聲調。辭彙中保留著豐富的吳方言詞。

語言形成

晉朝之前

鎮江位於江蘇省長江以南,東鄰常州,化也不及中原地區發達.西接南京,隔江與揚州相望。商未周國中國社會發展吏上發生過一次上,這裡是北方方言與吳方言兩大板塊的結點,有著重要的文化流動——泰伯,仲雍奔吳。鎮江曾作為吳國都城,來自中原的華夏人與當地吳越土著第一次融合,鎮江地區也迎來了也中原地區的交流。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為宜侯,如今的鎮江一帶即為“宜”地。1954年從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的國寶級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銘文無不充分折射出鎮江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此時鎮江地區語言為上古吳語。

東晉南北朝時期

鎮江方言第二次變化是在西晉末年。四世紀初,八王之亂,北方士族大批向江南遷移,史稱衣冠南渡。東晉政權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結於南京和鎮江沿江一帶。這些從以舊都洛陽為中心南來的人帶來洛陽話,他們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於主導地位,這種外來語逐步成為建康的官話,士民在公共場合須說洛陽話。而當時北人以過江為安,一名多集中在長江沿江南岸,鎮江移民則占江蘇境內移民的9/10,遠遠超過鎮江的本地人口,鎮江方言第一次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當時,南京士族聚集,多說洛陽話,但本來建康的本地話是吳方言,自從中原來的洛陽話入主以後,經過長期的融合,建康土語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時已基本演變為中原通語。進而影響到南京周圍地區。南北朝時的語言學者顏之推云:“自茲(按指三國魏)厥後,音韻鋒出,各有風土,遞相非笑,指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

兩宋時期

鎮江方言第三次大的變化是在北宋末年,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占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北方百姓因避戰亂也大範圍南遷,江淮之間成戰事要衝,江淮官話就此大致形成,兩宋之交,亦有不少江淮人士進入鎮江,也對鎮江語言產生了影響。鎮江話由此正式脫離吳語區。
之後,鎮江方言趨於穩定發展,明朝洪武年間的蘇州移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響了鎮江話,但方言性質沒有改變。

明清時期

因騎兵駐紮,殺到少許旗薔影響,比如把明天說成“明噶扣”。
有個別別有用心之人認為鎮江話成為江淮官話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長毛進城屠殺導致人口減少,蘇北人口遷入,事實上,太平天國的影響達不到那么大,正如杭州話南宋時期受汴梁話影響而與周圍吳語不同,但依然沒有改變杭州話的根本性質一樣。

語言發展

1949年建國後,全國普及國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鎮江話的衝擊,比如現在有些小孩不會講鎮江話,或者講的是普化的鎮江話,最近幾年,鎮江人對鎮江話的保護意識增強,例如鎮江工科老人許金龍(鎮江方言發音人,他的鎮江話被納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從手抄本到電子檔,20多年來他致力於地方方言保護,蒐集鎮江方言單詞6000多例,俗語、歇後語近1600餘條,近義詞歸類約有6000多個,以及5000多條各種詞性的鎮江市區方言)與民生頻道合編的《鎮江方言大全》。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發揚了鎮江話。

語音特點

1.鎮江話受南京話和揚州話影響較多,以至於與揚州混為一城。鎮江話具有許多江淮官話洪巢片共有特點,聲母濁音清化,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而通泰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除通泰片和黃孝東南部及鹽城地區外大部分地區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聲韻母系統較華北官話更接近早期官話的代表——《中原音韻》音系,區別其他官話的主要特點即是保留入聲韻,複合元音和鼻音韻尾韻母有顯著單化。有6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有17個聲母,較國語少,分別是b、p、m、f、d、t、l、g、k、h、j、q、x、z、c、s、○。n/l部分,不過,近年來受國語影響,有區分的趨勢。韻腹較豐富。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為多。有著複雜且豐富的連讀變調
2.與很多方言一樣,鎮江話存在文白異讀,如:
文讀
白讀
教(jiao)師
教(gao)書
時間(jian)
房間(gan)
學校(jiao)
校(gao)秤
家(jia)譜
回家(ga)
茭(jiao)白
茭(gao)瓜
看(kan)書
看看(kun)
下(xia)午
下(ha)來
當然,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3.鎮江同時存在一些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的特色詞語,如:
北京話
鎮江話
北吳語
睡覺
睏覺/挺屍(si1)
睏覺
胳膊
手膀子
臂膊
蜈蚣
百腳
百腳
零食
零嘴
吃局
吵架
吵死/講(gang3)喪
相罵
小孩兒
小把戲/細伢子(兒)
小把戲
鑊子
傍晚
向晚
夜快邊
奶奶
太太
阿婆
媽媽
姆媽
姆媽
爸爸
嗲嗲(老鎮江話)/爸爸
脖子
頸項(gang1)
頭頸
時候
辰晌(cong2 sang1)
辰光
厲害
節棍
節棍
來勢(si1)
來勢
手帕
手捏子
絹頭
摔/摜
廚房
灶上
灶下頭
客廳
堂蔭
客堂
閃電
豁閃(音”劃顯“)
豁閃
4.鎮江話句式表達偏文言,比如
過一陣子——過襄時(si1)
前一陣子——前(cei2)襄時
沒有——不得,沒得
什麼時候——幾時
對,是——然(an2,an4,yan2)
生病——害病
生氣——置(za1)氣
5.老鎮江話多尖團音分明,現在受國語影響,有部分尖團合流
以下為分尖團發音(普拼標註):
姐姐——zei zei
謝謝——sei sei
攝——xie
解扣子——gai扣子
數學——xv xia
戰鬥——jian斗
浙江——jie江
閃/扇——xian
等等。。。

特色示例

“金兀朮”在鎮江話中念jin va juo
“眭”念xu
“黃墟”念huang qu
“上黨”念sang tang
抗戰時期國軍將軍杜聿明,“聿”音同“律”
“骰”子念hou zi
京江飠齊jing gang qi,飠齊為鎮江特有字。
鎮江話里,“頭“在特定辭彙中,音從”豆“。比如:小女孩-小阿頭,上面——高頭,外面——外頭
行嗎?——行包?
好啊 ——好喃~~
可以 ——行喃~~
很好 ——贊呢~~
麻雀-----麻恰
吃飯-----吃(qie)飯
熱菜——ye菜
爸媽------娘老子(更多指爸爸)
水漫出來----潽粗來~
搞了半天一事無成------活抽籤~
乾什麼——做森尼噢~~
有一點——有滴嘎~
慢一點——慢滴嘎~/慢an
打飽嗝——改飽

韻律


同時,由於鎮江話保留部分古代特徵,一些國語不押韻的詩詞,鎮江話依然押韻
如:
《詠 鵝》
【唐】 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山 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