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銀加溫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的帶金質的銅佛像叫鎏金佛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鎏金佛像
- 特點:造型優美、紋飾絢麗、寶光四射
- 製法:利用水銀加溫黃金
- 補充:鎏金佛像的保養方法
利用水銀加溫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的帶金質的銅佛像叫鎏金佛像。
利用水銀加溫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的帶金質的銅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銅佛像為釋迦牟尼銅坐像,束髮式肉髻,著佛頭青色。通體鎏金,雙目微閉,兩耳垂肩,結跏趺坐,施降魔印,著輕薄貼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
此展品為清代時期的銅像,銅質,鎏金。觀音菩薩趺坐於地,雙耳圓廓,雙眼微眯,鼻樑高挺,嘴微抿,神態安祥、圓滿。頭戴寶冠,左肩靈鳥、寶花,右肩如意寶瓶。菩薩...
此展品為北宋銅器,佛像肉髻,額廣頤圓,身後為形狀少見的葫蘆形背光。現收藏於溫州博物館。...
鎏金紫銅佛像為女性,高60厘米,重26公斤,經有關部門鑑定系光緒年間由印度傳入。1986年春,由哈圖布呼農場哈薩克族老人沙得瓦哈斯(時年80歲)獻出,統戰部贈予夏爾蘇滿...
明永樂鎏金銅佛像 明永樂 高22,底座14.3*10.9 器形完整。器身多處鎏金脫落,磨損處露出銅質。1 ...
這尊清初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高19.5厘米,堪稱喀爾喀蒙古金銅佛造像的精品典範。據史樹青先生主編的《金銅佛像鑑定》和金申先生所著的《佛教美術叢考》兩書記載,...
明代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帶木座,系典型的漢地佛造像形式...... 明代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帶木座,系典型的漢地佛造像形式 明代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黃玉鎏金金剛佛像 館藏地點 北京國粹苑 所屬年代 明 所屬博物館 中藏會館 所屬地區 北京此展品為明代文物。高25厘米,寬21厘米。玉質。屬和田黃玉。玉質...
此展品為明代銅器,全身鎏金,上身著右袒袈裟,右手結伏魔印。現收藏於溫州博物館。...... 明鎏金銅佛像(溫州博物館藏品)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明代銅器,全身鎏金,上身...
清鎏金銅長壽佛像是一件文物,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尺寸: 通高17.2 厘米。...... 清鎏金銅長壽佛像是一件文物,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尺寸: 通高17.2 ...
金銅佛像在我國流傳已久,在北方大體分為漢傳,藏傳兩大系統,最早的金銅佛像,在東漢末年便已出現,由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金銅佛像造形大都為磨光肉髻,寬衣博...
鎏金銅釋迦佛像是銅像,釋迦佛結跏端坐,面頰豐潤,慈目修眉,兩耳垂肩,身披袈裟,右袒,手作說法狀。...
通體鎏金。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圖集 鎏金銅太子佛像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真神槍達...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和鑑定,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
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關於金汞劑的記載,最初見於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而關於鎏金...
銅鎏金盧舍那法界佛像銅鎏金盧舍那法界佛像,高15cm(底座失)...... 銅鎏金盧舍那法界佛像銅鎏金盧舍那法界佛像,高15cm(底座失) 中文名稱 銅鎏金盧舍那法界...
此尊佛像高約49厘米,重約2000克,乃是用垂斬工藝全手工打制而成,即先用銀板打制出佛像身體的五大部分,再用勾狀螺絲將其連線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