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代謝紊亂

鎂代謝紊亂(disturbance of magnesium metabolism)是鎂攝入、排泄或體內過程障礙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與其他代謝紊亂有時容易混淆,需注意鑑別。缺鎂時可肌注硫酸鎂。急性鎂中毒時,可靜注10%葡萄糖酸鈣,因為鈣對鎂有拮抗作用。鎂主要在小腸吸收,鎂能參與能量貯存和蛋白質合成,在酶促反應中起輔酶作用,細胞外鎂主要與神經肌肉傳導和心血管張力有關,鎂隨尿、糞及汗液排泄。

鎂的正常代謝,鎂在體內的分布,鎂的需要量,鎂的吸收,鎂的排泄,鎂的生理功能,正常值及臨床意義,常見病症,低鎂血症,高鎂血症,治療,

鎂的正常代謝

鎂在體內的分布

鎂是人體內位於鈉、鉀、鈣離子之後的第四種最常見的陽離子。成人體內鎂總量約為21~28克(1750~2400毫摩)。其中,50%存在於骨骼中,48%存在於細胞內,僅2%存在於細胞外液。骨骼肌、心肌、肝、腎、腦等組織含鎂量都高於血液中鎂濃度。
鎂
血中的鎂約65~70%與蛋白質結合,30~35%為游離鎂,後者包括離子鎂(<1%)及由磷酸鹽、檸檬酸鹽和碳酸鹽組成的複合鎂。蛋白結合鎂隨蛋白質和離子鎂濃度及pH而變化。高濃度血漿鎂可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低濃度血漿鎂則刺激其分泌。骨骼中儲存的鎂對血漿鎂的濃度的調節起重要作用。體內游離鎂含量下降時,結合鎂即解離,以維持血漿中的正常濃度。體內鎂的平衡狀態,特別是細胞外液鎂的濃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腎臟排泄鎂的數量所決定。血漿鎂水平正常時,腎小球濾過鎂的90~95%被腎小管重吸收;血漿鎂濃度減低時,腎小管對鎂重吸收加強(甚至達100%),使尿鎂排泄減少,這稱為腎臟的保鎂功能;血鎂增高時,腎臟排鎂增加。

鎂的需要量

鎂普通存在於天然食物中,富含葉綠素的新鮮蔬菜、茶葉尤為豐富,海味、穀類、堅果、肉類、蛋、乳中含量也很高。成人每天需要300~400mg/kg,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需450mg,嬰兒40~70mg,10歲兒童250mg。男性需鎂量大於女性,孕婦每日需鎂450mg。攝取鈣、磷、蛋白質及維生素D增加時,鎂的需要量也隨之增加。人乳含鎂量約為400mg/100g,哺乳期增加。泌乳量過多可引起鎂的缺乏。
正常健康人需鎂量並不多,每日攝入量常超過生理需要,所以體液內的鎂經常維持飽和狀態。若腸功能吸收好,即使進食不足,短期內也不容易產生鎂的缺乏。

鎂的吸收

鎂主要在小腸吸收,吸收後4小時,血漿鎂即達高峰。用硫酸鎂灌腸可引起高鎂血症。鎂的淨吸收一般為30~40%。鎂的攝入量少時吸收率高與攝入量多時則反之。腸道除吸收飲食鎂外,還重吸收消化液中所含的鎂。分泌鎂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及膽液等。正常人糞固定排鎂量為30~40mg。攝入鎂量低時,糞鎂多於攝入鎂,糞所排泄的這部分消化液鎂,即為內源性糞鎂。
鎂的吸收是簡單的離子擴散過程。影響鎂的吸收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鈣:鎂與鈣均為二價陽離子,在吸收上相互競爭,鎂濃度增高時,將降低鈣的主動轉運,而鈣濃度增高時,鎂的淨吸收值將降低,兩者中某一個離子的缺乏,將促進另一離子的吸收。
②其他陽離子:鈉可增加鎂的吸收,而鉀可降低鎂的吸收。
③磷:鎂與磷的吸收呈負相關。PO和Mg可以在胃腸道形成一種複合物,影響鎂的吸收。
④氟:F與Mg形成不溶解的MgF2,妨礙鎂的吸收。
⑤碘:可抑制鎂的吸收,在缺碘地區,尿鎂排泄多於高碘地區。
維生素 D:不管是生理劑量或藥理劑量均可增加鎂的吸收,可能對鎂在腸道的轉運有直接作用。影響腸道鎂的重新分布。
⑦甲狀旁腺激素:可動員骨中的鎂,增加鎂的吸收。即使甲狀旁腺瘤切除後,由於骨鎂丟失,鎂的吸收同樣增加,鎂仍保持正平衡。
⑧降鈣素:可降低鎂的吸收。
生長激素:可促進鎂的吸收。
⑩蛋白質:可增加鎂的吸收。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鎂的吸收,但葡萄糖有降低鎂在腸道轉運的趨向。脂肪。妨礙鎂的吸收。
維生素D中毒、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巨大症時,可出現鎂吸收增高。鎂吸收不良可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前者見於先天性腸道選擇性鎂吸收不良,後者則見於腹瀉、脂肪瀉、嘔吐、胃腸減壓、腸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徵、慢性腎功能衰竭、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及佝僂病等。

鎂的排泄

鎂隨尿、糞及汗液而排泄。糞鎂為未吸收部分、汗鎂只在高熱或活動量增多時出現少量。尿鎂隨飲食攝入鎂的高低而升降。正常成人尿鎂平均為90~100mg/d,空腹2小時尿鎂平均為0.72±0.42mmol。男性尿鎂排出量多於女性。24小時尿鎂排出量隨年齡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如以克肌酐校正,則並無明顯差異。尿鎂在夜間降低,清晨達高峰,這可能與飲食及生物鐘有關。
鈣與鎂在腎小管重吸收時亦互相競爭,攝入鈣增加時,尿鎂降低。攝入鈣以外的陽離子,尿鎂亦降低。滲透性利尿藥、汞利尿藥和噻嗪類利尿藥均可使尿鎂增加。甲狀旁腺激素可使尿鎂升高,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時尿鎂降低。

鎂的生理功能

鎂在細胞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鎂在許多重要的酶促反應中起輔酶作用,這包括參與能量貯存和利用的各種磷酸激酶。鎂參與蛋白質的合成,促使mRNA與70S核糖體連線,作用於DNA的合成和分解。細胞外鎂主要與神經肌肉傳導和心血管張力有關,鎂離子能使運動神經接頭處與植物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釋放減少,因而有抑制周圍神經的功能。體內鎂離子缺乏時,就出現與低鈣相似的一系列運動神經興奮性增強的症狀。鎂對心血管系統有抑制作用,過多的鎂可引起房室和心室傳導阻滯,心電圖上表現為P-R間期延長和QRS 增寬。外周鎂濃度也影響外周血管張力,低鎂血症時常常增高血管張力。

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正常值 0.8~1.0 mmol/L (1.5~2mEq/L)  
臨床意義
降低:血清鎂低於1.5 mEq /L為低鎂血症 ,多見於長期禁食、腹瀉、腎臟疾患時排鎂過多、長期利用利尿藥以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
升高:血清鎂高於2.5 mEq/L為高鎂血症 ,多見於醫源性給鎂過多、腎功能衰竭等。

常見病症

低鎂血症

指血清鎂低於0.7~0.8 mmol/L(1.5mEq/L),多繼發於其他疾病,常伴有或繼發鉀鈣等其他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而此時低鎂血症往往被忽略。臨床上遇不能解釋的低鉀和低鈣血症,則應考慮低鎂血症的可能。
低鎂血症主要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①攝入不足,如長期禁食而輸入的液體不含鎂。
②腸道疾病丟失鎂過多,如腹瀉、嘔吐、長期胃腸引流、腸瘺。脂肪瀉時生成大量脂酸鎂,影響鎂的吸收。急性胰腺炎時腹腔內脂肪壞死部位有鎂性皂沉積。
③腎臟排鎂過多。許多腎臟疾患,如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盂積水、腎盂炎,腎硬化時腎重吸收鎂缺陷。長期套用利尿藥、高鈣血症、甲腺旁腺功能減退、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亦致排鎂過多。
④其他。肝硬變晚期、腎病綜合徵時因血漿蛋白降低,機體鎂的總量減少。此外,糖尿病酸中毒治療期間,糖原合成時需要鎂,如果不及時補充鎂,可引起低鎂血症。人工腎透析也可丟失大量鎂。
在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蛋白結合鎂及尿鎂均升高,可出現鎂負平衡而引起低鎂血症。糖尿病合併骨質疏鬆,除與鈣磷代謝有關外,也與鎂缺乏有關。
缺鎂可致神經-肌肉和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表現為反射亢進和震顫、手足徐動或舞蹈樣動作、手足搐搦、眼球震顫等。亦可見嗜睡、神志模糊、幻覺、驚厥和昏迷等。心率過速、血壓升高和室性期前收縮亦有過報導。手、足可有痛和涼感或出現紫紅色。若丟失的鈉、鉀和水分已予補充而病人仍然面色蒼白、嗜睡、軟弱,尤其是仍有腹瀉而沒有可以解釋的原因時,應想到有缺鎂的可能性。
腎功能正常的病人能正常排鎂,因此過量補鎂通常僅能引起暫時的高鎂血症。但對腎功能損害的病人,補鎂應慎重。長期輸液的病人,應補充鎂鹽。缺鎂時可肌注硫酸鎂

高鎂血症

指血清鎂高於1.2mmol/L(2.5mEq/L)。只要腎功能正常,高鎂血症就不會發生。
高鎂血症的原因為:
①在採取硫酸鎂治療各種疾病(如心絞痛、高血壓腦病等)過程中使用過量。先天性巨結腸患兒用硫酸鎂灌腸後亦能發生高鎂血症。尿少或腎功能衰竭時,接受鎂劑治療應特別小心。
②粘液水腫、艾迪生氏病、多發性骨髓瘤、嚴重脫水及未經治療的糖尿病酸中毒者,由於尿排鎂減少,可發生高鎂血症。
血清鎂急性升高時,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興奮性。當血清鎂超過3mmol/L(6mEq/L)時,心臟傳導功能及神經肌肉活動就出現進行性抑制。病人先出現暫時性心動過速、嗜睡、腱反射消失、血壓降低肌肉軟癱,而後轉為昏迷。隨著血中鎂含量的上升,出現心動過緩、呼吸衰竭、通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治療

主要針對原發病因。急性鎂中毒時,靜脈注入10%葡萄糖酸鈣有解毒作用。因為鈣對鎂有拮抗作用。此外,應增加水的入量以促進鎂的排出。重症患者可用透析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