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秦統一中國後,銅陵屬彰郡。
西漢時彰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後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東漢時期,設定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
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
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了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定,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
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
隋統一後,將定陵縣併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後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台、歸化、豐資五鄉,設定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昇州。銅陵縣設定後,即將縣治由順安鎮移至銅官鎮(今銅陵縣五松鎮),當時稱江滸。
北宋開寶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閏十月克銅陵縣,初屬江南道(路),後改屬江東路池州。
元朝,銅陵屬江浙行省池州路(後改為池州府)。
明朝,銅陵縣屬池州府,直隸於南京。
清初,銅陵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後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銅陵縣屬安徽省池州府,後設徽寧池太廣道,池州府為其所屬。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1932年10月後屬第二專區。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併以後,銅陵縣隸屬安慶專區。
1956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併,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
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 ,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
1964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
1971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 ,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
1974年11月8日,銅陵縣劃歸銅陵市轄。
城市建設
以建設生態山水銅都為目標,完成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構建起較為完善的規劃體系。
城市建設完成投資60多億元。
實施了銅都大道、石城大道和環天井湖地區的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銅文化園及觀湖、臨湖等遊園廣場,整治了一批老舊小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7平方米,城市環境景觀明顯改善。
新建和改造湖東路、北京東路、隆門路等城市道路76.4公里。
城市住宅增加210萬平方米。
日供水能力增加10萬噸。
公交運營線路長度增加42公里。
天然氣置換工程基本完工。
城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連續三年超過300天。
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7.6億元。
全市等級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比2002年增長62%;合銅黃高速、沿江高速銅陵至蕪湖段通車,結束了銅陵境內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新建和改造了濱江大道與沿新路(一期)、銅胥路、壩白路、順鳳路、九鳳路等,幹線路網逐步完善。
銅九鐵路銅陵段建成,沿江城際客運鐵路開工在即,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列入國家“十一五”建設規劃。
銅陵港被國家定為萬噸級海輪進江終點港。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銅陵,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在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之間。總面積1113平方公里,是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北大門。滬寧銅鐵路、合銅黃高速公路、徐(州)黃(山)公路線在銅陵長江大橋過江、長江黃金水道,使銅陵的交通便捷、快速。至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71.63萬人。
礦產資源
銅陵地阜物華,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礦產資源儲量豐,礦種全而聞名。已探明的礦種主要有銅、硫、鐵、金、銀、煤、石灰石等,其中銅、金、銀、硫鐵礦和石灰石儲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矽岩、膨潤土、鉛鋅礦、珍珠岩、鉀長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儲量。
農產資源
銅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農作物生長的有利條件。農業生產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葉、苧麻、油桐、大蒜、生薑等。
水產資源
據初步調查,銅陵水域的魚類有8目15科44種。其中商品魚類有青魚、草魚、黃鰱魚、白鰱魚、鯉魚、鯿魚、團頭舫、黃鱔、泥鰍等。珍貴魚類有鱭刀魚、銀魚、鱘魚、鱖魚、鰣魚、鰻魚等。鱉、龜、蚌、螺、蝦、螃蟹等品種資源也很豐富。稀有水生動物有白鰭豚、江豚、揚子鱷等。
植物資源
查出確定學名的88科600餘種,其中,觀賞植物、園院及行道綠化喬木類36種,灌木類33種,綠化觀賞竹類17種,蕨類60餘種,草木類34種,水生類10種。藥類約1400餘種。藥類植物中以鳳凰山丹皮最為著名。銅陵泡桐資源豐富,素有桐鄉之稱。
旅遊資源
在二十幾處人文和自然景觀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1處。其中,銅文化特色尤為明顯:銅陵牡丹(亦稱“鳳丹”)與洛陽、荷澤牡丹齊名:養育的“江豚”等珍稀動物世所罕見。安徽省六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的“銅陵青銅文化博覽會”新穎獨特。
經濟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產總值跨過了兩個百億元台階,由2002年的9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6.6%,總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財政總收入跨過五個十億元台階,由9.4億元增加到50億元,年均增長39.4%,總量在全省前移9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年均分別增長21.9%、41.8%和58.1%,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別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動計畫順利實施,有色金隆電解銅擴建、銅化60萬噸磷複合肥、海螺三期、國電一期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相當於2003年前47年投資額的總和。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銅工業、化工等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電子元器件及基礎材料產業呈集群化發展態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濱江等循環經濟園區建設,興建了一批循環經濟項目,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實施了金昌冶煉廠主工藝改造、金隆餘熱利用、海螺餘熱發電、電廠煙氣脫硫等工程,關閉了一冶鼓風爐,累計淘汰小水泥產能195萬噸,關停小採石產能240萬噸,節能減排見到實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累計開發各類新技術、新產品410餘項,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12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業服務設施不斷最佳化,現代服務業逐步壯大。實施品牌和質量戰略,新增中國名牌4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億元。縣區與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縣區3個開發區成為省級開發區,銅陵經濟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兩番,銅陵縣經濟發展進入全省動態十佳縣行列。
農業農村工作成效顯著
認真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工作方針,全面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落實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徵了農業稅、免除了洲圩區防洪排澇水電費、實行了公益林生態補償機制。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累計投資6億多元,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庫除險加固、骨幹排澇泵站建設等水利工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組織開展了“鄉村規劃整治、建設美好家園”行動,在全省率先完成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動並取得成效。五年完成了1.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解決了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村級組織活動場所57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70.6%,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51.7%,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廣播,村村通寬頻。
改革開放實現新的突破
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累計有248戶企業實施了以“兩個置換、兩個退出”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中小工業企業改制任務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銅化集團等37戶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企業上市工作取得新進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總數6家,形成“銅陵板塊”;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銅主業上市經國家核准實施;累計在證券市場融資66.7億元。資源枯竭礦山關破工作紮實開展,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工作穩步推進,企業債務重組工作取得實效。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進展順利。公共財政體系框架初步建立。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開始啟動。私營企業新增1862戶,註冊資本增加到41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1和2.3倍,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計利用外資3.7億美元、內資160多億元;2007年進出口總額達27.5億美元,是五年前的6.5倍。加強了境外資源開發工作,新設立境外企業7家;對外交流合作渠道進一步拓寬。
社會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兩基”成果不斷鞏固,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初步實現,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高中階段教育在全省率先普及,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職教園區建設啟動。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及廣播電視設施得到改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好戲連台,文藝創作精品迭出,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功舉辦了建市五十周年慶典及第八、第九屆青銅文化博覽會。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水平和層次不斷提升,“五城聯創”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公共衛生體系和衛生應急機制建設不斷完善,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建設全面加強,血吸蟲等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不斷強化。人口與計畫生育綜合改革成效明顯,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5‰以內。社區建設實現“四有”目標,正在向“四優”邁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工作紮實開展。殘疾人事業、老齡服務和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得到加強。審計、統計、物價、地震、氣象、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堅持開門接訪、帶案下訪,信訪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基層民主建設有序展開。安全生產監管體系、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明顯加強。平安銅陵建設不斷深入,公安“三基”建設全面展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日趨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等,新增就業崗位7.1萬個,並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建立健全“五大保險”體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率先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五年共組織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56個。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5%和11.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16億元,是2002年的2.3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增加4.5和6.5平方米。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現狀
目前,先後已有
義大利、
德國、
美國、
葡萄牙、
日本、
香港、
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開發區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了以
銅都銅業、精達股份為代表的銅材深加工,以銅峰電子、三佳模具為代表的電子基礎材料加工業,以華源麻業為代表的紡織服裝業,以畢克化學、德國西瓦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批覆同意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銅陵市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升級將進一步增強銅陵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銅陵市良好形象。
規劃
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規模、布局及其發展規劃
(一)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規模、布局
截止2004年底,開發區現有註冊登記的各類企業160家,其中外資企業占有較大比重,已建成各類工業企業近60家,初步形成了銅材加工、電子兩大產業群體,現代紡織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正在快速形成。
銅材加工業
目前,開發區內銅材加工業已初步形成四條產品鏈,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形成以產業群體內的空白項目和產品鏈上的延伸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載體和方向。
(1)電解銅——銅桿——銅線——電磁線——電子繞阻線圈——電機等產品鏈
(2)電解銅—銅管--工業用內螺紋銅管、冷凝管、高效散熱管——壓縮機等產品鏈--建築用水暖管材、裝飾銅管等——
(3)電解銅——電解銅箔——覆銅板——印製電路板產品鏈
(4)電解銅——銅板帶(變壓器用銅帶、超薄水箱銅帶、電纜銅帶、紫黃銅板帶、積體電路引線框架銅帶等)——變壓器、水箱、焊接銅管等產品鏈
電子基礎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產業
目前,開發區內已初步形成電子銅基材料鏈的雛形,根據電子工業園的項目布局,園內將重點建設“一一四”工程即一個企業研發中心,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四個產品鏈;
(1)電容器用薄膜(聚丙烯薄膜、聚酯膜、聚苯硫膜)、金屬化薄膜——電容器(新型薄膜電容器)等產品鏈
(2)晶體及元器件等產品鏈
(3)積體電路引線框架、模具(塑膠型材高速擠出模具、電子塑膠封裝模具)、塑封壓機等產品鏈。
(4)煙氣線上檢測、測速雷達等高新技術產品。
銅材加工、電子兩大產業規劃期及目標
規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2004年至2007年,爭取在第一階段末期兩大產業初步實現產值120億,第二階段自2007年至2010年,爭取實現產值280億,規劃期末,爭取分別培養行業內骨幹企業6家,上市公司各1——2家。
主要政策
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七通一平”標準對外來投資者提供項目用地,並根據具體項目的投資密度實行區別定價,最高可享受零地價優惠待遇(詳見土地價格表)。同時,市政府還制定了旨在促進外來投資的詳細優惠政策(銅政(2003)30號檔案),外來投資者還可對照檔案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以下是主要條文節選:
第一條
積極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含港、澳、台地區)來我市投資。
(一) 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十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四) 外商投資舉辦的先進技術企業,享受“兩免三減半”企業所得稅期滿後,仍為先進技術企業的,可按照稅法規定的稅率延長三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減半後的稅率低於10%的,按照1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六) 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將從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於該企業,,或投資開辦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不少於五年的,經投資者申請,稅務機關批准,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稅款;直接投資開辦、擴建產品出口企業或先進技術企業,全部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
第二條
積極鼓勵外來投資者對我市工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資源綜合利用類項目的投資。
(一) 新批的外來投資企業,投資額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自投產之日起五年內繳納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屬第一、第二產業的,由同級財政按50%給予獎勵;屬第三產業的,由同級財政按30%給予獎勵;軟體設計開發由同級財政按50%給予獎勵。
(二) 鼓勵來我市興辦環保、生物醫藥、生態農業、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項目以及與我市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相關聯的銅加工、電子、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和項目。對上述各類企業,投資額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從投產之日起,5年內其上繳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全額獎勵。
(四) 外來投資企業實施經省級以上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項目改造,其項目貸款1000萬元以上(含1000萬元)的,政府相關部門幫助爭取國家及省有關貼息政策。
(五) 外來投資企業應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生產經營過程中因轉產等特定事由產生污染源,能及時治理並取得實效,治污投入400萬元以上的,從污染治理資金中給予實際投資額5%的一次性補助。
第三條
鼓勵外來投資者以收購、兼併參與我市企業資產重組。
(一) 資產重組後的企業,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批准,三年內繳納新增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按50%給予獎勵;
(二)資產重組後企業,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批准,三年內繳納的新增營業稅,由同級財政按20%給予獎勵;
(三)資產重組前的企業如果發生虧損,重組後虧損彌補按稅法規定辦理。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區翠湖一路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