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刀一割

鉛刀一割

鉛刀一割,成語,典故名,典出《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班超〉。漢 建初三年,班超上疏請兵,曰“昔魏絳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鉛刀,鉛制的刀。謂刀不鋒利,比喻才力微薄。鉛刀雖不鋒利,偶爾用得得當,也能割斷東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時也能有點用處。多作請求任用的謙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鉛刀一割
  • 拼音:qiān dāo yī gē
  • 解釋:比喻才力微薄,請求任用的謙詞。
  • 用法:作賓語、定語;作請求任用的謙詞
  • 同義詞:牛刀小試、寸有所長
  • 反義詞:大顯身手、棟樑之才
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詳細釋義

典源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班超〉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於窴、居彌兵一萬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斬首七百級。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乃上疏請兵。曰: 臣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於窴即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願歸附,欲共併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實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庶幾張騫棄身曠野。昔魏絳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議者皆曰取三十六國,號為斷匈奴右臂。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

典源譯文

建初三年(78),班超率領疏勒、康居、於蜫、拘彌的軍隊一萬人,進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斬首七百顆。班超想乘勝平定諸國,於是上書給皇帝請求增兵,說:“我私自以為先帝想要開闢西域,所以北邊派兵進擊匈奴,西邊派使者出使外國,鄯善、於蜫很快歸服我朝。現在,拘彌、莎東、疏勒、月代、烏孫、康居等國又都願意歸附,和我們同心協力,擊破龜茲,打通漢道。如果征服了龜茲,那么西域未歸服的不過百分之一罷了。我常想,我是個小小士吏,著實願意像谷吉那樣效命於絕域,像張騫那樣委身於曠野之間。古時,晉國的魏絳,官不過一大夫,尚且能夠使夷狄和好。何況我仰仗大漢的神威,而能像鉛刀那樣連一割的用處也沒有嗎?古代論者都把奪取三十六國,稱為割斷匈奴的右臂。現在西域各國,從日之所入的廣大地區,莫有不歸順我們的。

釋義

“昔魏絳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鉛刀,鉛制的刀。謂刀不鋒利。比喻才力微薄。鉛刀雖不鋒利,偶爾用得得當,也能割斷東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時也能有點用處。多作請求任用的謙詞。亦簡稱“鉛刀”等。

運用示例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鉛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眾惡也。”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若曰是尚可行,則請與二三君子守此迂介,幸而時濟,庶幾比於鉛刀一割。”
漢 賈誼 《吊屈原賦》:“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
漢 王粲 《從軍詩》之四:“雖無鉛刀用,庶幾奮薄身。”
楊乘《甲子歲書事》詩:“腐儒一鉛刀,投筆時感激。”
唐寅《上吳天官書》:“駑馬效其馳驅,鉛刀礪其銛鍔。”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我慚駑駘姿,期效鉛刀用。”

人物簡介

班超,字仲升,漢族,漢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為平定西域,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