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先帝熹貴妃,當朝太后,端淑長公主、柔淑長公主之生母。撫養皇帝弘曆,城府極深。
新帝登基,為了阻止景仁宮皇后的尊封為太后,以青櫻的性命逼迫宜修自盡。而後變相囚禁青櫻,因青櫻與
景仁宮皇后的親眷關係一直打壓青櫻,把對宜修的恨加諸青櫻身上。因為青櫻設計化解其與皇帝移宮的矛盾,開始欣賞青櫻,後把青櫻視為權衡後宮的棋子,並賜新名“
如懿”。
痛恨高斌進言,使端淑長公主下嫁準葛爾,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命太醫齊汝在
高晞月服用的藥里摻合氣血兩虛的藥材。使其身體越來越差。
深感皇帝不信任她,並害怕幼女柔淑遭端淑覆轍,暗中安插白蕊姬作為眼線,又明著引薦意歡與陸沐萍為棋子,插手後宮諸事。
如懿被高晞月陷害降為貴人,幽居
延禧宮。為避免有人再欲加害如懿,再貶如懿為庶人,並將其打入
冷宮。
到冷宮探視如懿時,被吉太嬪行刺而使如懿獲得走出冷宮的機會。
在意歡產子後想要親自撫養十阿哥。因如懿無子,被皇帝疑心其挾幼子覬覦儲君之位。後安排白蕊姬、陸沐萍邀寵,被皇帝看穿了白蕊姬的棋子身份,皇帝與之賭氣而直接封半路殺出來邀寵的
衛嬿婉為妃。
皇帝察覺齊汝曾對高晞月下過藥,越發忌憚與猜忌太后。於是皇帝揭穿了白蕊姬,使其投靠皇帝,指使她害陸沐萍無孕。陸沐萍求助太后無果,投靠衛嬿婉。意歡自焚以後,在後宮之中沒有可用的棋子,於是太后將衛嬿婉作為棋子。
在端淑長公主之事上,太后與皇帝的矛盾終於爆發。皇帝向太后坦白了自己身為國君與兄長的難處,太后百感交集,願意退讓一步。不久端淑長公主歸來,柔淑也無和親命運,於是太后放下權力,重新變回一個慈愛而溫和且無欲無求的婦人,含飴弄孫,與女兒相伴,閒逸度日。她與皇帝的關係也日趨緩和。
於
寒香見入宮後,害怕以其受寵程度,她所出的孩子會被定為繼承人,而到那時寒部可能會蠢蠢欲動危害清社稷,因而要如懿以藥令其不孕,致使帝後離心。
如懿逝後,看護永璂,查永璂飲食而發現蕈菇之毒,決意扳倒衛嬿婉。後來因衛
嬿婉與穎妃爭奪七公主一事,支持穎妃繼續撫養七公主,衛嬿婉出言不遜(養娘不如生娘親),因而對衛嬿婉失去所有好感。後支持皇帝效法漢武帝立子殺母除去衛嬿婉,以絕後患。
人物評價
《如懿傳》中太后鈕祜祿氏與《
甄嬛傳》
甄嬛並非完全等同的一人。
在《
甄嬛傳》中,雍正為迎接
甄嬛回宮,為甄嬛改姓鈕祜祿氏,由漢軍
正藍旗(下五旗)抬為滿軍
鑲黃旗(上三旗),封為熹妃,封號由莞改為熹,增齡十歲,稱其為皇四子
弘曆的生母,稱鈕祜祿·甄嬛。(在《甄嬛傳》中為甄遠道的長女,原名甄玉嬛)。
而《如懿傳》延續《甄嬛傳》中人物大體的框架,但細節完全不同。《如懿傳》鈕祜祿·甄嬛僅有二女,但仍為皇帝養母,與宜修仍為死敵,其他皆於歷史上鈕祜祿氏走向相同,並無前作傳奇戲說的成分。太后弄權後宮,與皇帝明爭暗鬥,與甄嬛最後疲憊寂寥的形象判若兩人。
儘管如此,兩者還是有一些藕斷絲連的共同之處。太后對合歡花的鐘愛,在如懿封后之夜、與福珈感嘆真情時的失態,皆透露出甄嬛的影子。
劇情簡介
公元1735年乾隆即位,與他少年相知的側福晉如懿也依禮進宮為妃。從此,二人在宮廷里演繹了一段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新帝登基,如懿因與乾隆青梅竹馬的情分成為嫻妃,由此受到眾人排擠,而太后又與如懿家族有世仇,如懿危機四伏。此時,乾隆也同樣面對太后掌權和老臣把持朝政的難題。權力更迭過程中,乾隆與如懿互相扶持,共同渡過難關,直到二人掃清障礙。乾隆經過多年努力也如願將如懿推到皇后位置,與他共有天下。然而做了皇后的如懿卻發現,乾隆已從少年夫君成長為成熟帝王,他的多疑善變以及帝王自私不斷顯露,兩人間的情意信任漸漸破滅。但如懿依舊堅守美好回憶,恪守皇后職責,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