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蘄春艾灸療法)
- 批准時間:2021年(第五批)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
- 項目編號:IX-5
- 遺產類型:擴展項目
- 所屬地區:湖北省
-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
- 保護單位:蘄春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主要特徵,傳承情況,存續情況,遺產保護,
歷史淵源
蘄春艾灸療法興盛於明清,在蘄春及周邊地區心手相傳四百餘年。
明清時期,蘄春名醫輩出,以李時珍等為代表的五位太醫,對蘄春艾灸療法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李言聞在《蘄艾傳》中稱該法“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稱其“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他所著《本草綱目》是蘄春艾灸療法的傳世載體。
清代嚴潔等編著的《得配本草》,稱該法“可灸百病”。這一時期該療法是蘄春及周邊地區百姓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近代以來,該療法在民間乃至宮廷都得到廣泛套用,據《清宮醫案研究》記載:太醫曾用蘄艾敷灸法治療光緒帝腰胯疼痛。清鹹豐年間,韓訓成兄弟繼承家學,在蘄州、黃州等地開醫館、設藥堂,套用蘄春艾灸療法解民疾苦。
1958年,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蘄春艾灸療法的傳承和傳播得以恢復發展,逐漸進入當地醫療機構,傳承群體規模逐漸擴大。2013年蘄春艾灸療法進入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來,在繼承傳統艾灸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適應症更廣,療效更顯,隨著該療法職業培訓的蓬勃開展,傳承群體不斷擴大,接受該法“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的人群越來越多。
主要特徵
灸材道地,熱穿透力強;選穴精準,技法獨特。
傳承情況
當下,蘄春艾灸療法主要通過職業培訓和師承的方式進行傳承。
傳承譜係為:馮承恩(1885-約1950,民間老中醫)→馮道明(1915-1984,原蘄春縣李時珍醫院名老中醫)→王全樹(1936-,原蘄春縣李時珍醫院針灸科主任)→韓善明(1966-,現蘄春縣李時珍醫院針灸主任醫師)。
傳承群體為:蘄艾種植群體,蘄春艾灸療法職業培訓群體,蘄春艾灸療法養生保健群體,蘄春艾灸療法醫療群體。
主要傳承人有:韓善明,男,53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針灸主任醫師,從事蘄春艾灸療法臨床工作30年,撰寫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蘄艾艾灸師職業培訓教材》,是該項目當代傳承傳播的領軍人物。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韓進,主要從事該療法臨床及帶教工作;蔣洪軍,主要從事該療法職業培訓等工作。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周暢、鄭聰等28人在醫療、職業培訓及養生保健等領域傳承傳播該療法。
存續情況
自2014年以來,蘄春縣成立專業合作社等蘄艾種植機構126家,面積達19萬畝,以蘄春艾灸療法為技術支撐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從業人員10餘萬人,生產艾灸所用耗材及其衍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港澳台等地區。蘄春艾灸療法建立在農耕社會生活基礎上,隨著民眾對健康質量需求的提高,人們對蘄春傳統艾灸療法提出了更為科學、便利、有效的要求,需要加大力度對其在傳承的基礎上實施創新發展。
遺產保護
2021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針灸(蘄春艾灸療法)項目保護單位蘄春縣文化館評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