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蘇聯

針對蘇聯,“衛星上天”的衝擊,他把教育的重點由經驗改造轉移到智力發展,並且具體探索了從課程到方法的一系列促進智力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途徑。1959年,布魯納在麻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主持了一次有35位科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會議,討論怎樣提高中國小教學質量問題。1960年他出版了對這次會議的總結報告《教育過程》一書。被譽為“教育理論的一個里程碑”,是美國結構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作。布魯納的教育理論是以其認知發展階段和發展動力論為基礎。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分為3個連續的階段,不僅有量的增加,也有質的飛躍。不但與成熟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教育、環境條件有關。其主要教育觀點是要讓學生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樣,如何編完基礎課的教材,使它能清楚地反映名學術領域的基本原理就成為教學的關鍵,因此必須讓專家學者設計教材。教學要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必須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兒童的認識結構相適應,亦即教學過程必須依據兒童各年齡階段的思維特點進行,使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過程。此外還有重視對兒童早期教育,採用“發現法”學習等。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對美國60年代的中國小課程改革有重大影響,但此次教改未獲成功。參見“美國中國小課程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