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傳說,文化內涵,地理位置,學術背景,
簡介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戰蚩尤與炎帝之後,四方征戰,以消除戰爭隱患。爾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軒轅黃帝傳》也做了描述:黃帝與榆罔爭天下,榆罔恃神農之後,故爭之。黃帝以雕、鶡、鷹、鳶為旗幟,以熊、羆、貔、貅、虎為前軀,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帝又北逐葷粥,諸侯有不從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
歷史傳說
黃帝時代距今約五千年左右。他們先是在以涿鹿與蚩尤為代表的東部部落聯盟進行涿鹿之戰,打敗了蚩尤。《史記·五帝本紀》這樣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逐擒殺蚩尤。”涿鹿之戰後,黃帝又與炎帝為首的西部部落集團在涿鹿縣的阪泉進行了有名的“阪泉之戰”,打敗了炎帝。《史記·五帝本紀》就這場戰爭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於是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兩戰之後,黃帝繼續南征北戰,“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史記·五帝本紀》)。直到黃帝控制了“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史記·五帝本紀》)這樣一個廣闊的領域。在這種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下,黃帝將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的首領召集於涿鹿縣的釜山,舉行了政治大會盟,即司馬遷所說的黃帝“合符釜山”。至此,黃帝與諸侯在釜山合符契,“諸侯鹹尊軒轅為太子”(《史記·五帝本紀》),天下共認黃帝為共主,一統天下。
文化內涵
首先,我們從“釜山合符”的史實中,看到了一種融合統一的文化和團結穩定就發展的思想理念。軒轅黃帝做為勝者,既不把自己本部族的圖騰強加於其他族的先民,也不維繫各氏族原有的圖騰,而是依據先民的智慧共創一個新的圖騰。這既表現了黃帝的博大胸懷和憾山的魅力以及高度的包容和民主,又反映了各氏族的先民們的大局觀念和凝聚意識。時至今日,我們中華民族仍然是視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為生命,為這個大局,可以求共同存異,可以做出最大的包容,可以做出局部最大的犧牲,這就是“合符釜山”形成的合符文化和思想理念。
其次,我們從“合符釜山”的史實中,看到了一種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改革創新的思想理念。黃帝兩戰全勝,奠定了融合統一的社會基礎。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黃帝面對現實,進行了合符,與其他氏族、部落平等相待,以德震懾,凝聚了民心,把中華民族帶進了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這種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改革創新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精神,至今仍是我們民族不朽的文化和傳統。
再次,從“合符釜山”的史實中,我們還看到了一種統一意志、服從大局的文化,萬眾一心、堅忍不拔的精神。黃帝合符就是統一天下先民們的意志,就是要各氏族、部落服從一個號令,接受統一的領導。定都涿鹿,就是要所有的氏族、部落都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萬眾一心地奮鬥,決不停步不前,合符了事。而是建立統治中心,開始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大發明、大創造。正式由於有了這種堅忍不拔、永不衰退的思想理念,才有了合符以後的“倉頡造字”、“迎日推策”、“定音律、獲寶鼎”,“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娥,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等等。這種合符文化流傳五千年,至今仍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
最後,我們從“合符釜山”的史實中,看到了一種勇於發明創造、重視科技進步的文化和勤勞智慧,艱苦奮鬥的思想理念。龍的產生是智慧的結晶,創造的成果。發明農具、訓話野獸、冶煉製銅、繅絲織帛、定刑律等等,這都包含著先民們百折不撓、艱苦創業、重視科技的精神和思想理念。五千年過去了,這種文化和思想理念,仍然在指導我們不斷地發展進步。以致使我們中華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
總之,合符文化是炎、黃、蚩三大始祖為代表的中華先民們留給我們後人的一筆最古老、最基本、最精華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理念,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基石和主根。可以說,沒有合符文化就沒有延綿不斷的中華文化,沒有合符文化,中華文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五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經歷磨難而永不衰落、歷經艱險而永不退縮,歷經滄桑而永不熄滅,歷經摧殘而永不潰散,說到底,就是由於我們有“合符釜山”形成的合符文化和思想理念做為最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最堅定的思想文化支撐。因此,弘揚中華合符文化,對於振作中華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復興中華大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理位置
釜山即厲山,在今涿鹿縣城西南十公里的窯子頭村,協陽山谷之北,即今涿鹿縣輝耀鄉岔道的協陽古道北端。黃帝把合符地選在釜山,是因為釜山象一口倒扣的鍋,居高臨下,可觀四路古道,可看八方來員,可客群人敬崇。直到今天,釜山上仍留有:合符台、合符石、丹墀地和文化層及文物。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全中華民族的一筆最值得珍愛和保護的文化遺產。
學術背景
釜山合符,準確地說,不僅是以炎帝為代表的夏族和以黃帝為代表的華族的融合,事實上還融合了以蚩尤為代表的“九黎集團”的多氏族、多部落。釜山合符奠定了中華大統一的社會基礎。從此以後這些融合了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先民們,在黃帝的統領下,南下北上,西去東來與當地的先民插花雜居,又形成了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融合,逐步實現了整箇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統一。由此可以說,合符釜山,不僅是華夏先民的融合統一,還是中華各民族先民的大融合、大統一。
在釜山進行的合符是什麼意思,也就是幹了些什麼值得我們這樣紀念的事呢?通俗地說:這次合符如同新中國成立前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一樣,要選主席、定國名、定國旗、定國歌、定首都等。黃帝組織的釜山合符,雖然沒有這么複雜,但所做的事近乎這樣重大。當時,最重要的是辦了三件事,一是共推軒轅為天子,公認黃帝為共主,中華先民第一次有了共認的領袖和統治者;二是合符契,即將原來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各自的圖騰或叫符契一律廢除,同時,又取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各自的圖騰的某一突出點組合共創了一個虛擬而有活現的、集萬物於一身的、統一共識的圖騰的——龍,做為中華民族的共認的符契。可以說龍的產生是中華民族先民集團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由“遷徙往來無常處”的遊牧狀態進入農耕社會、由母權制進入父權制、由荒蠻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社會跨越式變革的里程碑;三是定都涿鹿,經過合符,天下公認黃帝為主,統一符契共稱龍。黃帝做為天子,奉天之命“邑於涿鹿之阿”。就是在涿鹿山邊的一個高地上建起了都城,即黃帝城。後來曾稱過:軒轅之丘、青丘、黃帝城、涿鹿故城,中華初都等。“合符釜山”的三個主要事件,是決定當時社會發展方向,歷史發展進程的最重大的事件。我們可以假想:兩戰之後,如果黃帝不舉行合符,不統一符契,不確立黃帝做為天子的統治地位,不在涿鹿及時建都,就沒有統一的中華民族。爭戰會重起,融合會破裂,紛爭割據會重演。那么,中華文明的開源、生產技術的發展、社會進步的變革就不會是合符以後的局面和走向。相反,可能許多氏族、部落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荒蠻中摸索,在“求生存”中掙扎。中華先民仍然會四分五裂、爭戰不斷。文明社會可能要推遲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實現。今天,我們中華兒女都榮耀地喊:“中華文明五千年”,這要歸功於黃帝“合符釜山”的歷史壯舉,而釜山在涿鹿,所以,大史學家顧頡剛說“千古文明開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