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該鎮位於
瀘西縣境西北部,東接白水鎮,西與
舊城鎮接壤,北與曲靖市師宗縣相連,南接中樞鎮、午街鋪鎮;,東西最大橫距10.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公里;全鎮轄爵冊、新安、山口、太平、新壩、雨龍、石缸沖7個村民委員會,26個自然村,29個
村民小組,85個合作社。2008年末,全鎮耕地總面積45965畝,總戶數12689戶,總人口51213人,其中,農業人口49903人,占總人口的97.4%。境內居住著回、彝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3%。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6人。
金馬鎮地處東經103°31′41″——103°31′26″、北緯24°27′18.6″——24°27′36.6″之間,東接白水鎮,西與
舊城、三河鎮接壤,北與曲靖市
師宗縣相連,南接中樞鎮、午街鋪鎮,距縣城12公里。 地形以
丘陵、壩子為主,地勢較為平坦,最高
海拔1975.4米,最低海拔1790米。年平均氣溫14.6℃,最冷月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1101.27毫米。2002年,全鎮耕地面積38953.6畝,其中水田17107畝,旱地21846.6畝;總人口49289人,其中農業人口43868人,占89%,非農業人口占11%;
少數民族人口1698人,占4%,主要有回、彝等少數民族。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78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643.4萬元,糧食總產1655.1萬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309元,農民人均有糧368千克。
自然環境
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壩子為主,較為平坦,境內最高海拔1975.4米,最低海拔1791米,是全縣最大的萬畝壩子;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6℃,全年無霜期達238天,年日照量1962.9小時,年均降雨量1101.3毫米;人力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農村勞動力31157人,金馬的石匠和商販在縣內較為有名;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板橋河水庫主幹渠、金馬河橫貫鎮境,境內地表有水庫8個、小壩塘11個,年蓄水500餘萬立方米,地下水面積達71.3平方公里。
區位交通
該鎮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豆瀘公路、陸瀘公路、石瀘二級公路和白金公路、金碧公路、太山公路、太所公路交叉貫穿全境,形成了“三縱四橫”的交通網路。2008年,全鎮實現100%行政村、99%自然村進村道路和村間道路水泥路硬化。
經濟狀況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6541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2428元,比上年增長16.5%;地方財政收入1501.2萬元,比上年增長26.4%;地方財政支出3147萬元,比上年增長57.3%;全鎮工業總產值3692萬元,比上年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6948萬元,比上年增長47.6%。全鎮金融系統各項存款餘額達24046萬元,同比增長48.49%;各項貸款餘額達23554萬元,同比增長37.8%。
(一)改革開放以前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前,金馬是瀘西縣最大的鄉鎮,是瀘西
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鎮,三大產業發展規模及發展水平均居全縣前茅,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都相對處於領先的地位。
(二)經濟發展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金馬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和
財政收入,各項經濟指標實現了大飛躍,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大發展,農村
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大進步。
(三)經濟結構現狀
1、農業。農業是金馬鎮的基礎產業,種植業以
烤菸、水稻、
小麥等為主,是瀘西縣優質煙主產地之一;養殖業以豬、牛為主,肉牛凍精改良及肉牛養殖在省內有一定名氣。蔬菜、優質米等項目發展迅速;養殖業異軍突起,目前已建立起10個仔豬養殖示範村、1個
肉牛凍改中心和1個肉牛養殖基地,有年調運生豬2萬頭以上的行銷大戶4戶。
2、工業。金馬鎮是瀘西縣總體規劃的工業園區,現有企業21家,有矽鐵合金、
錳鐵合金等產品,質優價廉,遠銷
海南、廣東等省。
3、第三產業。轄區內各種服務設施齊全,商業門店鱗次櫛比。
(四)社會發展主要成就 金馬鎮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上,加大硬體設施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育隊伍管理,提高辦學質量,順利通過了“普九”、“普實”驗收,全鎮有
中學1所,職中1所,完全國小13所,在校學生達8892人,有教職工450人;文化上,各種文藝創作及農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農村文化生活活躍;衛生上,金馬中心
衛生院已經建設成為瀘西最大的鄉鎮衛生院;“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已在全鎮農村推行,社會穩定,治安良好。通過狠抓精神文明建設,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在金馬農村蔚然成風。
資源優勢
1、土地資源。現有耕地38953.6畝,壩區面積占73%,丘陵面積占18%,山區面積占9%,是全縣最大的萬畝壩子。 2、氣候資源。年平均
氣溫14.6℃,全年
無霜期238天,年日照數1962.9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3、人力資源:金馬是人口大鎮,人力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農村勞動力28737人,素質不高,金馬石匠和商販在縣內較為有名。
4、水利資源:地表水有
水庫8件,小壩塘11件,年蓄水502.7萬立方米;地下水面積71.32平方公里,厚10米,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基礎設施
1、農田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化程度已達80%,田間溝渠縱橫,能夠滿足各種
農作物種植需要。 2、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鎮內有一座35千伏的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電壓穩定。
3、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石瀘二級公路、豆瀘公路、陸瀘公路貫穿全鎮,是紅河州進出滇東地區的必經之路,距南昆鐵路召夸站僅30千米,交通、
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全鎮各村委會都已修通水泥路,村民小組道路硬化率達86%,交通十分便利;全鎮村村通
程控電話,移動通訊覆蓋率達99%。
4、市場建設。現有農貿集市6個,其中爵冊集市是全縣除縣城外最大的集市。有大牲畜專業
市場4個,商家眾多,市場繁榮。
5、中心集鎮建設。2003年,在爵冊集鎮基礎上,以建設紅河州一流小城鎮為目標,高標準建設規模大、功能全、品位高的中心集鎮,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
截至2008年,全鎮共投資4779.39萬元,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13件。其中:土地整理項目1件,投資2896萬元;金馬灌區乾支渠防滲工程1件,投資560萬元;煙區水利工程9件,投資1043.39萬元;財政支農資金整合項目2件,投資280萬元。13件工程均已在年內竣工並投入使用,共襯砌“三面光”溝渠26條67.41千米,新建水池20個,鋪設管網11千米,農田坡改梯6103畝,改善灌溉面積28350.6畝,建成3000畝早實核桃基地和300畝水果基地各一個。
截至2008年,投資760萬元,規劃占地15畝的金水建築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主體工程已完工;投資18.1萬元,完善集鎮新區三角地小市場道路和建材市場內排水系統。位於集鎮中心占地66.85畝,規劃戶數115戶的農村居民小區進行基礎工程建設;全長3000米的環鄉公路已初步完成擋牆支砌等基礎工程。加大“兩小”出讓力度,拍賣小宗地92宗10.98畝,共收取土地出讓金457.16萬元,單宗土地出讓最高價達1783.44元/平方米。
截至2008年,全鎮通過民眾自籌和爭取上級補助,投資100多萬元硬化村間道路3條3.6公里;在土地整理項目、煙水工程項目中修村間、田間道路25條41.5公里,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創新建設
瀘西縣金馬鎮把增強自主創新
能力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通過“五個創新”,全力打造“休閒之都”、“商賈之地”、“田園之所”、“和諧之邦”,提升區域經濟的核心
競爭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加強和改善黨委、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是落實新農村建設工作目標任務的組織保證。一是從制度上確保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分管領導直接抓,而且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經常召開黨委會議、黨政聯席會議聽取匯報、
專題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新農村建設上,體現在工作效果、資金投入和幹部配備上。二是在第三屆村“兩委”選舉中廣開人才脫穎而出的
渠道。鎮黨委、政府除嚴把選舉程式外,通過取消流動
票箱,設立投票站,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環境,鼓勵優秀人才積極參選,嚴格按照合法程式,選舉產生了村民委員會主任7人,其中3人連選連任,副主任7人,其中5人連選連任,5個村民委員會實現了“一肩挑”,“一肩挑”的比例達71%。三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把熱愛新農村建設工作、基層經驗豐富、工作大膽創新的站所幹部選調到村擔任總支書記;把安心新農村建設工作、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的新農村指導員推選為所駐村總支書記,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加強對基層幹部的宣傳,增強他們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創新領導機制,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基層幹部駕馭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創新基層黨組織設定
模式,如石缸沖村的新莊科、大核桃兩個村民小組於今年4月經縣委組織部批准,正式建立黨支部,全村委會做到了每個村民小組都建有黨支部,從而形成了總支負總責、支部牽頭、民眾積極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格局,創建了一個讓“民眾長期得實惠、幹部經常受教育”的基層黨建新機制。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把堅持黨的領導、村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機統一起來,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
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建立健全黨組織和村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全面推行村務公開,無論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補換、發、林權改革,還是烤菸
契約、農村低保,只要是與農民民眾切身
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都及時向民眾公開,接受民眾監督,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和改革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機制,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效。強化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以開展“平安鄉鎮”創建活動為載體,抓基層、打基礎,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基層調解網路。對
矛盾糾紛、群體性事件等不穩定因素,早排查、早發現、早解決,確保全定穩定。
投資60萬元建設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休閒文化廣場,讓基層民眾分享經濟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加快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和完善,加強對農村
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和服務,開展就業指導、
信息諮詢、職業介紹等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環境,集中力量解決
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利益。 大力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了林產品協會、小米辣協會、肉牛養殖協會,形成了實用信息、市場行銷、科技示範、
資金、服務五大服務聯動網路。高質量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如該鎮山口村在第三屆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通過組織候選人向村民代表發表演說、回答村民提問這一形式,推行目標承諾制和踐諾保證制,不僅有效解決了換屆中存在的選前亂承諾、亂許願和選後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維護了選舉秩序,而且創新了新一屆村民委員會領導班子誠信建設的
思路,促使村幹部進行深入思考,理清工作思路,明確任期重點,知道任期內乾什麼、怎么乾,乾到什麼程度、採取什麼措施,真正做到乾有方向、有目標,讓幹部始終有壓力、有動力,積極開展好各項工作。
城鎮建設
瀘西縣金馬鎮增強交通意識,投入了2000多萬元,完成了214公里水泥路的鋪築,使29個自然村有27個村的進村道路建成了水泥硬路,交通的便捷,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的經濟發展,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金馬鎮地處瀘西縣西北部,以壩區和丘陵為主,有較好的水資源,對農作物生長較有利。該鎮主要種植大麥、
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和烤菸,同時也發展了畜牧業。這個鎮的29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彝、回三個民族近5萬人,自然條件優越。但在2003年以前,29個自然村的通村公路都是泥土路,晴通雨阻,交通十分不便。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較快發展,為儘快改變農村的交通
面貌,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瀘西縣政府於2002年底出台了支持全縣各鄉鎮村村修築水泥路的政策,金馬鎮在全縣10個鄉鎮中率先行動,向29個村發出修水泥路的號召。鎮黨委和政府積極做好百姓的工作,大力宣傳“大路大富、好路快富”的道理,並在金馬鎮山口村率先進行試點,幫助這個村很快修通了水泥路後,使其它村的村民親眼目睹了修水泥路的益處,以點帶面,在全鎮掀起了修水泥路的高潮。
修築鄉村道路,最困難的是
資金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困難,金馬鎮採取了“三個一點”的辦法籌措資金,即“縣裡補助一點,鎮裡補助一點,村民投工投勞湊一點”,充分調動了各村的修路
積極性,全鎮29個自然村中的27個村修成了水泥路214公里,實現全鎮10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的
目標。
交通的便捷,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的較快發展,鎮裡辦起了鐵合金廠、鑄造廠、冷庫等10多個私營企業,不少村民出行都騎上了機車,全鎮增加機動車200多輛。2004年鎮財政收入775萬元,人年均收入1499元,比公路修通前的2002年分別增長了12%和13%,在全縣名列前茅。
發展思路
發展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調動一切積極
因素,圍繞把金馬鎮建設成為畜牧業基地、蔬菜基地、瀘西縣工業園區和農村商品流通中心的目標,最佳化農業、發展工業、壯大第三產業,不斷加大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推進金馬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建設項目
主要建設項目:
(一)瀘西縣金馬鎮農牧業交易中心,計畫投資2500萬元;
(二)瀘西縣金馬中心集鎮,計畫投資5000萬元;
(三)組建瀘西縣金馬蔬菜有限責任公司,計畫投資200萬元;
(四)建設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計畫投資500萬元;
(五)建設萬頭肉牛改良基地(即一個中心,兩個改良點),計畫投資500萬元;
(六)建設萬頭肉牛、萬頭優質仔豬養殖基地,計畫投資500萬元;
(七)建設萬畝牧草種植基地,計畫投資500萬元;
(八)完善、提高鄉村道路等級,計畫投資5000萬元;
(九)建設自來水處理廠,計畫投資700萬元;
(十)金馬壩萬畝園田化建設,計畫投資1500萬元。
文化教育
2008年全鎮共有中國小24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職業初級中學1所,村委會完小7所,村完小6所,村小6所,單師校點3個。國中教學班43 個,在校生 2307人,國中毛入學率105.73 %;國小教學班 155個,在校生 5761人,入學率 99.96 %;學前(幼兒)教學班 37個,在園(班)1290 人,入園率50.98 %。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 0.05 %,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 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