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韻梅

金韻梅

金韻梅(Dr.Yamei Kin,1864~1934),又譯名金雅梅金雅妹,是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醫學家、教育家、營養師,天津北洋女醫學堂創辦人。

金韻梅生於浙江寧波一個長老會牧師家庭,畢業於美國紐約醫學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天津北洋女醫學堂。金韻梅也是浙江省第一位女留學生,第一位女大學畢業生。

金韻梅開中國女性海外留學之先河,學成之後對我國醫學和護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1908年8月,由直隸總督袁世凱撥銀2萬兩,金韻梅在天津東門外水閣大街創辦了一所公立護士學校,親任校長,始稱天津公立女醫局附設女醫學堂,(亦稱北洋女醫學堂、長蘆女醫學堂),開近代中國公立護理教育之先河。

紐約時報》曾贊其為“一位典型的中國進步女性”、“當世最古老帝國中的新女性”和“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女性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韻梅
  • 外文名:Dr.Yamei Kin 
  • 別名金雅梅金雅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34年3月 
  • 畢業院校:美國紐約醫學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 
  • 職業:醫學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創辦天津公立女醫局附設女醫學堂 
    開啟了中國女西醫護理教育的先河 
    將中國豆腐帶到美國 
  • 出生地:浙江寧波 
基本經歷,身世之爭,學醫之始,留學美國,赴美學醫,初顯才華,歸國工作,心繫祖國,行醫多折,勞於天津,嘔心學堂,定居北京,在美工作,研究大豆,反對戰爭,外貌著裝,多難家庭,袁起袁終,晚年生活,業餘愛好,心繫教育,因病逝世,社會評價,歷史評價,

基本經歷

1864年,金韻梅出生於浙江寧波,在她兩歲時,父母死於霍亂,美國傳教士麥嘉諦夫婦收養了她。
1872年,隨養父母赴日本旅居,不久至美國紐約定居,並在那裡讀了中學。16歲那年,她進入紐約女子醫學院就學。
1885年,金韻梅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成為最早畢業於美國的中國女學生。畢業後,她先後在數家美國醫院工作,並在紐約《醫學周刊》雜誌發表學術報告《顯微照相技術的研究》,獲得同行的稱讚。
青年時期的金韻梅青年時期的金韻梅
1894年,她和一位葡萄牙裔音樂家結婚,婚後兩人在夏威夷生活了一段時間,育有一子。
1907年,金韻梅在天津北洋女子醫院任院長,並親自為學生講授治療學和藥理學等多種醫學課程。次年,在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資助下,金韻梅在天津創辦了護士學校。
1914年,金韻梅在美國農業部負責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1917年,金韻梅專門回到中國,研究豆製品的製作工藝。
1934年3月,金韻梅因患肺炎北京協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年70歲。

身世之爭

《浙江通史》記載,1864年(清同治三年),金韻梅出生於鄞縣梅墟寶橋金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另外有一說法是,金韻梅出生於東錢湖韓嶺后街小沙井東邊的“金氏紹家”的一個殷實家庭。
金韻梅故居金韻梅故居
金雅妹(韻梅)幼年父母雙亡,年少時就漂泊海外,自己也不知道出生地,涉及出生地點時,她只提到是浙江鄞縣。父親金定元是長老會的牧師。1866年,金定元和妻子二人感染上一場瘟疫,不久雙雙離開人間。兩歲半的金雅妹成為孤兒。父親的好友,1845年來寧波傳教的傳教士麥嘉締博士(D.B.McCarrtee)收留了金雅妹作義女。

學醫之始

1881年,金雅妹(金韻梅)在日本完成中學學業,麥嘉締因年事已高,決定回國安享晚年,同時也讓金雅妹去美國上大學接受正規教育。
到美國後,麥嘉締原計畫叫金韻梅學習工商管理專業,認為清政府太窮,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而清政府又缺少經濟管理人才,她回國後可以大顯身手,乾一番事業。另一個想法是叫她學師範,今後當個教師,她在教會讀書時做過小老師,具有良好的教師資質,對一個姑娘來說是一份比較穩當的工作。
麥嘉締夫婦麥嘉締夫婦
當麥嘉締讓金韻梅選擇時,一向聽從麥嘉締的金雅妹居然全不考慮,提出要學醫,她含著淚說:“我父母因瘟疫生病,不到30歲拋下我離開人間。這在中國時常發生,不少人由此死亡,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貧窮,二是缺醫少藥。”
麥嘉締夫婦聽了金雅妹的解釋非常感動。性格固執、不輕易改變主意的麥嘉締也尊重金雅妹的選擇。由於金雅妹天資聰穎、基礎紮實,順利地考入美國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這所學校是私立大學,學習費用昂貴。雖然學費由麥嘉締資助,但考慮到麥嘉締已步入晚年,家境又不是十分富裕,金雅妹認為依靠麥嘉締資助不是長遠之計,自己已經成年,理應自立。

留學美國

自1872年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繼以1908年美國決定將巨額庚款用以資助中國學生留學以來,留美的中國學生人數在近代中國留學生中始終是最多的。

赴美學醫

1867年,金雅妹(金韻梅)被父親生前好友、美國駐寧波首任領事麥嘉諦博士收為養女。1872年,麥嘉諦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聘為教授,金韻梅也隨之東去。金韻梅學習勤奮,不久就較為熟練地掌握了日文和英文。
畢業時期的金韻梅畢業時期的金韻梅
金韻梅是美國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唯一的中國學生,在當時頗為轟動,這也給她增添了要為中國人爭氣的動力。金韻梅咬緊牙關,不斷地激勵自己。她規定自己每天睡6小時,一頭扎進圖書室、實驗室。她勤奮學習,不僅各科成績優秀,還精通中文、英文、日文,同時還學了德文和法文,在學校是名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大學期間,她年年獲得頭等獎學金。4年後,她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並領到醫學執業執照,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大學畢業生。繼而,她又經過了3年的研究生學習和實習,先後在紐約佛羅里達華盛頓等地的一些醫院實習和工作。

初顯才華

1887年,金韻梅以優秀成績研究生畢業,美國紐約《醫學雜誌》發表了她名為《顯微鏡照相機能的研究》的學術論文。論文一發表,立即引起國際醫學界的強烈反響,被視為醫療設備與病理結合的論文,普遍認為這篇論文的水平已經達到資深教授的水平,但它的作者竟是一位只有24歲的中國姑娘。
1888年金韻梅回國後,在廈門廣州成都等地開設私人診所。
與金韻梅同時期留學的還有3名女性比較有名,她們是柯金英(許金訇)、康愛德石美玉

歸國工作

心繫祖國

1888年,金韻梅決定回國報效祖國。但這一選擇立即遭到麥嘉締夫婦的強烈反對,認為金韻梅在美國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金雅妹的回答是,我作出這個決定不是一時衝動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慎重的考慮。
一位美國記者對此評論:因為金韻梅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她必須回到祖國,與她的同胞去交流融合。再說她是學醫的,這點她比誰都清楚,比誰都更具有內在的力量。
金韻梅要回國的訊息不脛而走,美國多家醫院和醫療科研單位紛紛前來邀請挽留,並開出相當豐厚的待遇條件,都無法阻擋金韻梅回國的決心。

行醫多折

金韻梅到廈門後,第二天就有官員彭楚漢邀請她留在廈門,開出了豐厚的待遇條件。這樣,金韻梅開始在廈門行醫。金韻梅為人謙和,醫術高明,德醫雙馨,時常被上流社會爭相邀請看病,但在她眼裡病人沒有貴賤之分,都是生命。當時西藥全靠進口,相當緊缺昂貴。地方官員得知她為普通百姓行醫,有的還免費,很是不滿。不久,廈門局勢有變,百姓紛紛外逃避難。金韻梅覺得在廈門待不下去。經朋友推薦,她決定到局勢相對穩定的成都去行醫。
金韻梅到成都後,社會各界名流紛紛上門拜訪,金韻梅成為座上賓。成都雖然穩定,但不如沿海地區開放,進口商品少,西藥極為稀缺。有醫無藥對一名有事業心的醫生來說是最大的苦惱,後來,金韻梅在回憶成都這段日子時只用了兩個字“煎熬”。
此後,金韻梅相繼輾轉到廣東上海行醫,但藥品也是相當緊缺。金韻梅討厭與社會各層名流應酬,但又覺得非常無奈,因為藥品需要官方提供。這時,金韻梅收到美國同行的邀請書,認為自己是應該回美國一趟了,去探望已經年邁的麥嘉締夫婦,同時了解一下國際醫學界最新動態,訂購一批醫療器材和藥品帶回祖國。

勞於天津

1905年,金韻梅回到天津,受聘為北洋女醫院(女醫局)的首任院長。天津對外交往頻繁,經濟比較發達,是當時中國最適宜創業的城市之一,金韻梅的醫院辦得順風順水。
1907年,應袁世凱邀請,金韻梅創辦北洋女醫學堂(北洋女醫院附屬醫學堂,又稱長蘆女醫學堂),由天津海關撥銀2萬兩,鹽運使張鎮芳督辦,這是我國第一所公立的護士學校,開啟了中國女西醫護理教育的先河。
金韻梅對於天津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良多,涉足的領域很廣,比如籌辦紅十字會、管理育嬰所等等。
北洋女醫局舊址(今水閣醫院)北洋女醫局舊址(今水閣醫院)
金韻梅認為,中國人很需要具有和西方世界的人們一樣的知識,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醫學以及公共衛生相關的內容。當時中國嬰兒的死亡率很高,一般來說達到50%,到北洋女醫院去的很多母親都曾經失去過自己心愛的孩子。
金韻梅認為,這些孩子的夭折大多都是由於基本的醫療衛生知識的缺乏,而女醫學堂就是要培養護士去傳授這些知識和技能,從而減少嬰孩的死亡。
此外,金韻梅注意到,中國女性大多受傳統禮教束縛,觀念保守,恪守“男女授受不親”的信條,不想與男醫生有任何身體的接觸,而女護士基本上可以避免和解決這個問題。
金韻梅還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教育可以將中國人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我們的護士、我們這些與公共機構有關聯的人(事實上我們正在那裡努力),希望可以帶去最有用的信息。”

嘔心學堂

金韻梅為北洋女醫學堂的健康成長付出很多心血。該學堂學制兩年,分產科、看護兩科,講授內容為通用藥理、衛生、種痘等。金韻梅親自為學生授課,教材選用外國編寫者,培養方法、護理操作規程甚至護士服裝都仿效西方,力求規範正規。但以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而言,要想開設一些和西方同樣的課程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有些在西方醫學院很容易開設的課程,在中國還是*區。故而北洋女醫學堂就不能夠提供完整的醫學課程,因為這需要學習解剖,可解剖不僅得不到當局的允許,而且遇到傳統的偏見阻礙。一些到過中國的歐洲或美國醫生試圖進行解剖,但事實證明民眾並不予以支持,甚至不再信任他們的醫術了。她對外國記者解釋道:“幾乎所有女孩都只是培訓為外科醫生助手和護士,我們並沒進行解剖。因為對中國人而言,還不能接受。”不過對於未來她是充滿希望的,因此斷言:“我確信……(解剖)這項工作將會進行。”
在北洋女醫學堂,金韻梅聘請的“看護教習”鐘茂芳,將《牛津看護手冊》編譯為中文教材。4年後,金韻梅帶著畢業生白秀蘭一同赴美,後者已經被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錄取。
金韻梅的學生白秀蘭金韻梅的學生白秀蘭
北洋女醫學堂由金韻梅任堂長(校長)兼總教習。作為中國最早公辦護士學校,其在中國護理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貢獻非凡,實開中國公辦護理教育先河。學堂招收的學生除直隸地區外,還有來自廣東、江浙等地的女子。在近代社會轉型期間,女醫學堂推動“中國女性走出閨門,投身職業教育……本身就體現了婦女作為人的近代化的進程”。

定居北京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海關停付女醫院和醫學堂經費,由津門士紳嚴范孫張伯苓等人組成董事會接辦女醫院及附屬醫學堂,同時接受社會贊助,使二者得以維持。同年,金韻梅辭去女醫院院長與女醫學堂堂長職務。

在美工作

研究大豆

1904年,在《排華法案》施行背景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給金韻梅寫信說,他沒有能力讓她成為美國公民,但她可以永久留在美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韻梅回到美國,在美國農業部負責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那時,美國人口激增,食品尤其是肉類食品短缺,無法滿足人們對蛋白質的需要,急需找到適合人類消化和吸收的新植物蛋白食品來源。
這時,金韻梅將中國傳統的豆腐和醬油等豆類製品向美國公眾推薦,說只要多攝入這些豆類製品,就可以彌補蛋白質的不足。她說:“豆腐和醬油等豆製品是最佳的肉類蛋白替代品,而且,生產大豆所耗費的資源很少。在歷史上,豆製品曾對支撐中國這個古老農業大國的人口繁衍起了重大作用。”
1917年,受美國政府委派,50歲出頭的金韻梅專門回到中國,研究豆製品的製作工藝。那時,她已經是美國知名營養師。
《紐約時報》對金韻梅赴中國研究大豆的報導《紐約時報》對金韻梅赴中國研究大豆的報導
“美國人不知道怎么利用大豆,”金韻梅出發前告訴記者。“必須要讓它美味可口,否則人們就不會接受它。”
在中國經過一番實地學習之後,金韻梅回到了美國。美國農業部給了她一間實驗室,讓她在那裡以中國的傳統方法將大豆製作成豆腐。她的一些化學家同事將她製作好的豆腐帶回家,吃飯的時候,這些同事甚至分不出菜碟中哪塊是魚肉、豬肉,哪塊是豆腐。從此,豆腐等大豆製品在美國得到了重視並廣受歡迎。

反對戰爭

1915年,金韻梅在旅美期間,曾在舊金山發表演講揭露日本對華侵略政策,並受到了日方警告,要求其保持中立。
11月27日,金韻梅在紐約發表演說《中國與戰爭》,她指出,日本的意圖是占領擁有肥沃土地與眾多人口的中國,以便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可以與西方列強相抗衡。
金韻梅還稱,中國在與鴉片進行鬥爭,而日本卻把嗎啡帶到朝鮮,把毒品注射器運進中國,把社會毒瘤帶到中國。金韻梅在日本生活了14年時間,她承認日本的進步。但在她看來,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不需要日本的干預。

外貌著裝

金韻梅身高不足五英尺(1.52米),體重未及100磅(45.35公斤),從不穿洋裝,隻身著鮮艷的絲綢大褂,還在髮髻邊戴一朵鮮花。

多難家庭

金韻梅(金雅妹)出生於浙江寧波,父親是當地基督教會的牧師。在她兩三歲的時候,父母雙雙死於一場瘟疫。
金韻梅之子 亞歷山大·金金韻梅之子 亞歷山大·金
1894年,30歲的金韻梅與一位名叫達·西瓦爾的西班牙籍的葡萄牙音樂家、語言學家結婚,之後生有一子。但是兩人的感情生活只維持了10年,便於1904年離異,孩子則不幸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袁起袁終

1907年,袁世凱聘請金韻梅任北洋女醫院的院長,還收到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的來信,作為朋友為金韻梅提供幫助。次年,在袁世凱的資助下,金韻梅又在天津創辦護士學校,初名北洋女醫學堂。
金韻梅給長蘆鹽運使張鎮芳稟文,表示“遵照憲諭”將長蘆女醫學堂和北洋女醫院移至水閣大街老育嬰堂內,女醫學堂培養的醫護人員,全部到北洋女醫院實習,開創了醫科教學與醫院臨床一體化的辦學模式。
1908年,經金韻梅仔細勘查和丈量東門外老育嬰堂房屋,親繪圖紙將新址區分出住院、教學、醫療、住宿等區域。新區組建為“長蘆女醫學堂”,隸屬於北洋女醫院,女醫院更名為北洋女醫局。
1916年袁世凱病死後,北洋女醫學堂和女醫局的政府撥款被停,只能關門。最終在嚴修張伯苓等人的努力下得以重開,但金韻梅已去美國。

晚年生活

1916年,金韻梅因身體等原因辭職,定居北京,她積極參加慈善公益活動,把自己開診所時留下的各種醫療器材捐獻給各家醫院。
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於1932年來中國遊歷考察,在北平結識了金韻梅。金韻梅收留了這個年輕人,而他也見證了她生命最後一兩年中的光景。普實克在他的《中國——我的姐妹》一書中多次提到了待他“像媽媽”的金雅妹,並尊稱她為“老太太”。

業餘愛好

晚年的金韻梅愛好美食,她家的晚餐“久負盛名”,尤其是菊花湯,更是令人讚不絕口。這種湯是她當著客人的面用小木炭爐子煮的”。如味道純正的雞、香氣四溢的涮羊肉、北京烤鴨、燉得爛熟的老汁羊肉等等。金韻梅買各式各樣東西和食材回家,炮製出各式美食。她甚至從天津買來鹹蝦、鹹魚,用糖色、葡萄和杏仁乾燉,再配上“顏色鮮紅”的紹興米酒。
金韻梅還特別喜歡戲劇,她常常請北京街頭的流浪藝人到家裡演戲。不過這位從小受外國教育的老太太對於唱詞過多的戲聽不太明白,所以比較喜歡聽道白多一點的劇目。有貴客到訪時,她還會請人來演皮影戲。

心繫教育

金韻梅在北京繼續從事醫療衛生知識的傳播和教育工作。金韻梅經常帶領醫護人員去北平孤兒院做義工,進行保健教育試點;金韻梅關心燕京大學主辦的清河村實驗中心,幫助其開展保健防病工作;金韻梅還捐助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建立了清河實習基地。

因病逝世

1934年3月4日,金韻梅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70歲。遵照她的遺囑,把她全部的積蓄和財產捐贈給國家醫療事業。
金韻梅在病榻上聯繫有關部門,把所有的財產捐獻給了燕京大學,並將150餘卷外文書籍贈予天津木齋學校。金韻梅病逝後,胡適梅貽琦司徒雷登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出席了葬禮。當時教育部授予她捐資興學一等獎狀,這一獎狀被刻在她墓碑的背面。
金韻梅的墓碑上沒有英文,只寫著“金韻梅大夫之墓”幾個大字,以及一份當時政府頒發的“捐資興學一等獎狀”。金韻梅的墓碑並不矗立在墳頭前,而是被收藏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即“民國金韻梅墓碑”。
金韻梅之墓碑金韻梅之墓碑

社會評價

1917年6月10日,《紐約時報》刊文說:“金醫生將把她本國最常見的食物帶給美國。”
2018年10月17日,《紐約時報》“被遺漏的”(Overlooked)欄目刊出了一則百年前的“舊聞訃告”,訃告的主人公是以營養師的角色,把豆腐帶到西方的女醫生金韻梅。
2018年,美國作家馬修·羅斯所著《魔豆——大豆在美國的崛起》一書中說:“在向美國民眾大力推廣豆腐方面,金韻梅領先於時代好幾十年。”
澎湃新聞檢索梳理了1904-1917年間《紐約時報》、《洛杉磯先驅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對金韻梅的報導,並結合中外學者的研究,試圖還原這名傳奇女子不平凡的一生。

歷史評價

儘管和袁世凱有著深厚的淵源,政治上趨於“保守”,但金韻梅一直沒有加入美國籍,是一名為中國搖旗吶喊的愛國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