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Prusek,Jaroslav 1906-1980) ,捷克斯洛伐克最著名的漢學家,是布拉格漢學學派實際的奠基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 外文名:Prusek,Jaroslav
  • 國籍:捷克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80
  • 職業:漢學家
  • 畢業院校:布拉格查理大學
人物簡介,翻譯工作,考察工作,名著譯本,漢學家,漢學研究停滯,小說研究,中國城市文學弱點,學術成果,

人物簡介

普實克1928年畢業於布拉格查理大學,隨即去瑞典、德國留學,在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門下進修。1932年,東方研究所派普實克到中國去考察,他在中國考察了兩年半的時間,其中在北京的時間占了絕大部分。他本來想研究中國經濟史,但在接觸到中國的實際情況之後,他的興趣轉移到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反映各階層人們生活的民間文藝上來,尤其對“話本”和用白話文寫作的文學作品情有獨鐘。他深入集市、民居、天橋的說書場、唱曲賣藝的茶館、戲院和學校,廣交各界朋友,從苦力、街頭藝人到知識分子、大學生以及富商、軍官,細心體察社情民意。他還結識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冰心、丁玲等人,特別是與魯迅互通書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翻譯工作

普實克把魯迅作品介紹給捷克斯洛伐克的讀者,經他翻譯,1937年《吶喊》的捷文譯本在布拉格出版,魯迅先生在去世前兩個月為此書作了序,後來有翻譯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北京魯迅博物館至今還珍藏著魯迅先生給普實克的一封信。在中國期間普實克的學術研究已經形成,他主要研究中國民間口頭文學,同時也注重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

考察工作

1934年普實克又從中國到日本考察,在日本他結識了許多中國學者,為他提供了進一步研究中國文學的可能,這是對他中國文化研究最好的補充和豐富,對二十年後布拉格漢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37年,普實克滿載著東方之行的累累碩果回到捷克,在捷克東方研究所和查理大學工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1939年納粹占領了捷克,大學關閉,導致了學者們的研究工作無法開展,就連老師和學生們進圖書館都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東方研究所的研究和工作陷於癱瘓,捷克漢學界與世界漢學界的聯繫中斷,當時基本上已經無法進行漢學研究。然而,這種情況卻從另一方面激發了大學師生對東方語言的興趣,因為當時的大學生沒有別的學習機會,由東方研究所組織的東方語言教學活動異常活躍,師生們形成了緊密的團體,由大學教授進行教學,成了當時東方研究的一個凝聚點。普實克活躍在漢語教學的第一線,並且完成了第一部用捷克語編寫的漢語教材,同時他還發表了一些論文和翻譯文章。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東方研究所的漢語教學工作或多或少是對大學關閉、漢學研究被迫中止後的一點點補償,這些工作為戰後漢學研究工作的迅速重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漢語課程的建立和開展奠定了基礎。此時,在普實克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漢學研究者,後來,這些人大都成了捷克、斯洛伐克新一代的漢學家。

名著譯本

1940年,普實克出版了孔子《論語》的譯本。同年,他又翻譯了茅盾的《子夜》,但迫於納粹的審查,這一譯本直到1950年才得以出版。此外,普實克還將沈復的《浮生六記》和劉鶚的《老殘遊記》介紹給捷克的廣大讀者,1954年,“話本”(短篇小說)的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選本《中國話本小說集》由普實克翻譯並送到他的捷克同胞手中,1955年,他又選譯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此後,他在中國和東方學研究的多個領域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學術研究和機關工作。普實克的學術著作《話本的起源及其作者》,《中國的歷史與文學》,《抒情的與史詩的——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李歐梵修訂)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他也因此被收入1974年出版的《東方文學大詞典》第三卷,該書將他稱為進行有歷史紀念意義譯介工作的捷克斯洛伐克東方學者們的“精神領袖”。

漢學家

普實克在當時已成為最著名的漢學家,是布拉格漢學學派實際的奠基者。普實克並不是一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象牙塔式的學者,他為東方學研究機構的建立付出了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二戰後,普實克到查理大學哲學院任職,擔任了剛剛成立的遠東系主任。他成功地培養了大量的學生,根據當時國內的情況,讓學生進行更全面的研究,使得在東方學的研究領域有所深入和拓展,他還從中選擇了合作者,可以說,普實克為組織建立一支捷克的漢學研究隊伍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認為,二戰後是捷克漢學家有系統地對中國進行研究的開始。
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成立,東方研究所併入科學院,普實克離開了查理大學遠東系,被任命為東方研究所所長。東方研究所成了最著名的東方學研究機構,是捷克斯洛伐克東方學研究的中心,而漢學研究此時已成了東方研究所研究的核心,大多數漢學家都調到了東方研究所。東方研究所聚集了十幾位漢學家,研究的範圍包括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語言學、漢語語音學等。到了60年代,一批50年代畢業的年輕的漢學家已小有氣候,形成了布拉格漢學學派。捷克漢學界和世界漢學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漢學家們大都加入了“歐洲漢學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東方研究所的成就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普實克也成了國際上著名漢學家,被聘請為德意志科學院通訊院士,同時他還是薩克森科學院和巴伐立亞科學院的通訊院士,並多次到歐美講學。普實克對漢學的研究涉獵很廣,他從一般地對文學材料和文學史的研究,到對一些問題的歸納與提出,涉及到了文學最本質的東西;他能夠從亞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國文學;他對現代文學的主體性和個性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對傳統的敘事性文學的藝術性與讀者的關係問題,以及民間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等都有著獨到的研究。此時普實克還帶領其他漢學家編寫了《東方學大辭典》(Dictionary of Oriental Literatures)(共三卷1974年在倫敦出版)。《新東方雙月刊》(New Orient Bimonthly)創刊於60年代,主要是傳播東方學研究的成果,還經常介紹中國的短篇小說,但出版時間不長,就因為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中止,一直未能恢復。

漢學研究停滯

1968年蘇聯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這一事件對捷克斯洛伐克與中國的關係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並直接影響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漢學研究,在後來的二十年的時間裡,捷克的漢學研究走上歧路,甚至可以說幾乎進入了冬眠期,被壓縮到一個極小的範圍。當時,捷克的漢學研究被世界漢學界孤立了,東方研究所也放棄了絕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不少漢學家移居國外,普實克也憤然辭去了所長職務。此時普實克教授的處境十分艱難,他被禁止參加一切學術活動和教學活動,連生活都有困難。但他堅貞不屈,堅持反對蘇軍占領,也堅決拒絕附和世界上幾次反華浪潮的陳詞濫調,堅持漢學研究的正確方向。在普實克教授的垂暮之年,他還親自將魯迅先生親筆給他寫的譯本《吶喊》的序言獻給了北京魯迅博物館,表達了他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小說研究

普實克對中國小說的研究非常深入,可謂碩果纍纍。在《薄伽丘及其同時代的話本作者》一文中,普實克以平行比較的方法,對中西同類小說作品做了細緻而深入的分析,與此同時,他也對中西作者的身份做了研究,兩者在對比映襯之下,各自的特點益加分明。
另外普實克以薄伽丘的《十日談》與《古今小說》中的《任孝子烈性為神》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比較兩者優劣短長。他認為,同是寫水性楊花的婦女,前者所本通常是軼事、妙語或奇聞,故事結構基於情節高潮,缺乏細節描寫,人物臉譜化,有如義大利“假面喜劇”的角色:愚蠢的綠頭巾、媚人的淫婦、執著的偷情人等等;後者則顯示出中國說書人截然不同的手法:背景交代完整,情節鋪展、性格刻劃和心理描寫均細膩而精確,而且與西方小說里普通人每每做滑稽角色不同,在整個話本小說里平民中的典型人物充當著作品的主角。
在中國話本小說里,普氏看到了另外的情況。他說,職業說書人與同時代的歐洲作家不同,他們必須採取某種公認的風格。他們站在故事裡面,充當所寫世界的代言人,是全體民眾而非自己的代言人。在實際表演時,他們極有可能要把故事戲劇化,模擬故事人物的音容舉止,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描述英雄事跡和現實場面。他們欲圖或者不得不寫下這些故事來時,那些千變萬化的口頭語言的色調、情趣和神韻,也就蕩然無存了。
中國小說的特殊性曾經引起人們的誤解。畢曉普撰文說,中國小說沒有“富於哲理的現實主義,即藉以可明顯看出作者本人對社會環境的看法,或者對特定的人類問題的看法的現實主義”,也沒有那種“藉助虛構而尋找到的作者本人對真理的見識”。普實克不同意這種意見。他就《任孝子烈性為神》解釋說,我們不應認為,作者僅僅滿足於用兇殺故事來刺激聽眾,用淫而惹禍劣行來警告聽眾,而應看到作者強調常人亦應具有英雄品質,不能屈從於非正義。這就是“作者本人的看法”,“作者本人對真理的見識”。他還認為,從巨著《水滸傳》里也可找到正確解釋說書人態度的關鍵。書中有許多駭人聽聞的復仇故事,但它們被改編成了關於人民起義的偉大的英雄傳奇,從而明確地傳達著一種社會哲理和政治觀念。

中國城市文學弱點

不過,在他看來,中國城市文學也存在著某種弱點。他說,薄伽丘和喬叟所描述的場面里,到處都蕩漾著笑聲,蕩漾著開心和爽朗的笑聲。作者在笑,講故事的人在笑,故事中的角色也在笑。而在話本小說的場面里,卻聽不到這樣愉快的、直率的笑聲。歐洲作家站在歷史舞台的突出位置,其生活中的每一細節,都可能有人投以好奇的、甚至是羨慕的目光。中國的話本作者卻默默無聞,一如他們故事中的大多數主角。但這一弱點不應該由話本作者負責,他們作為偉大的藝術家,把周圍的生活繪製成了真實的圖畫,可是環境卻不安全,他們沒有可靠的保障得以開懷地嘲笑。

學術成果

1937年,普實克翻譯的魯迅的《吶喊》捷文譯本在布拉格出版。
1940年,出版了孔子《論語》的譯本。
1940年,普實克翻譯了茅盾的《子夜》,1950年出版。
1946年出版普實克翻譯的捷克文譯本《老殘遊記》,並有長篇序言:《劉鶚及其小說〈老殘遊記〉》,對在東歐傳播《老殘遊記》頗有貢獻。
1954年,普實克翻譯了《中國話本小說集》。
捷克文《聊齋志異》選譯本,由捷克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大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翻譯,共譯《聊齋》故事51 篇,書名為《命運之六道的故事》,1955年布拉格出版。
普實克的學術著作《話本的起源及其作者》。
普實克的學術著作《中國的歷史與文學》。
普實克的學術著作《抒情的與史詩的——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中國 我的姐妹 / (捷克)雅羅斯拉夫·普實克著;叢林,陳平陵,李梅譯.--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 [專著] / (捷)普實克(Prusek,J.)著;李燕喬等譯.--長沙 :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