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組

金陵組

金陵組原名為金陵石灰岩 ,由李四光 、朱森1930年創名於南京東郊龍潭鎮觀山 ,系指位於黃龍組石灰岩之下, 五通(曾稱烏桐)石英砂岩之上的兩層頁岩中的一層灰岩,灰岩呈深灰蘭色 ,質地緻密, 中厚層,產豐富的海百合莖及珊瑚,上部灰岩含腕足類等化石, 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灰 岩之下有一層含鐵質砂岩, 金玉玕1960年研究了砂岩中的腕足類, 將此砂岩與原金陵灰岩合併稱金陵 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組
  • 外文名:Jingling Formation
  • 原名:金陵石灰岩
  • 分區:下揚子區
  • 屬性:岩石地層單位
  • 時代:早石炭
  • 上覆:高驪山組
  • 下伏:五通組
  • 命名:李四光,朱森
原始定義,典型剖面,孢粉分析,沉積岩相,

原始定義

金陵組原稱“金陵石灰岩”。早石炭世早期。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南京附近的觀山。南京古稱金陵,故名。分布於長江下游寧鎮山脈、安徽和縣、巢縣、馬鞍山等地。岩性為暗灰色結晶灰岩,底部泥質較多。含南京假烏拉珊瑚及腕足類擂彭台始唱貝;厚約5—10米。與下伏上泥盆統五通組,可能呈假整合接觸。

典型剖面

地層分兩段,
下段是灰黃色鐵質石英砂岩。上段是灰黑色中厚層狀生物碎屑細晶灰岩。如鳳凰山東風石料礦剖面所示,可分為上、下兩部分,厚7.68m。
下部為灰黃色薄層含泥細砂岩或含鐵砂岩,厚10cm至1cm左右。含腕足類:褶房貝Ptychomarotoechia sp.,元窗貝?Athyris? sp.等。
上部:深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內含豐富的化石,如珊瑚:假烏拉珊瑚Pseucouralinia sp.,笛管珊瑚Syringopora sp.,貴州管珊瑚Kueichowpora sp.,犬齒珊瑚?Caninia? sp.等;腕足類:擂彭台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 Chu,李氐始分喙石燕 E。leei chu, 褶房貝Ptychomarotoechia sp.,金陵褶房貝P.Kinlingensis,托米長身貝Tomipruductuo sp.,波斯通貝Burtonia sp.,戟貝Chonetes sp.等;牙形刺:多鄂刺Polyghathus sp.,新鋸齒刺Neoprioniodus sp.,殘缺管刺Siphonodello sp.,高鄂刺Elictognathus sp等。從化石分析本組相當於岩關階晚期,本區未見Pseudouralinia帶之下的Cystophreutis帶。由於缺失一個化石帶,因而一直認定金陵組與下狀五通組為假整合接觸。據認為金陵組中灰岩部分在區內分布不穩定呈透鏡狀斷續出現,無灰岩之處碎屑岩則中厚。故本組與五通統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考證。

孢粉分析

保存於該套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腕足類和孢粉化石.孢粉組合中的主要分子Densosporites、Cymbosporites、 Dibolisporites、Lycospora通常分布在早石炭世,可與我國許多地區(如新疆準噶爾盆地滴水泉組)的孢粉組合對比,反映該區金陵組屬 早石炭世杜內期(Toumaisian)沉積物.

沉積岩相

綜合生物化石和岩石學特徵(包括沉積構造、岩石組分等)的研究,金陵組為海陸互動相沉積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