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四公子
- 別名:明復社四公子
- 具體人物: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
- 時期:明末時期
- 組織:復社
冒襄,簡介,主要作品,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
冒襄
簡介
(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讀書,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撰《巢民詩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憶語》1卷,另輯《同人集》12冊。
附《清史稿》 列傳二百八十八冒襄傳:冒襄,字辟疆,別號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崇禎壬午副榜貢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嘗置酒桃葉渡,會六君子諸孤,一時名士鹹集。酒酣,輒發狂悲歌,訾詈懷寧阮大鋮,大鋮故奄黨也。時金陵歌舞諸部,以懷寧為冠,歌詞皆出大鋮。大鋮欲自結諸社人,令歌者來,襄與客且罵且稱善,大鋮聞之益恨。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致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隱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書法絕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
主要作品
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語體文字的鼻祖。
陳貞慧
(1604~1656)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明末諸生,又中鄉試副榜第二人。父陳於廷,東林黨人,官左都御史。貞慧也是復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於時,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稱“四公子”。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於南京,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十餘年不入城市。陳貞慧文章婉麗閒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託故國之思。又《痛史》及《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第一輯,收錄《過江七事》一種,專記弘光朝的史事,也題為陳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後三種,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方以智
(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里(今桐城市區北大街)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著作,《明史》有傳。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後,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曾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復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人稱“四公子”,以文章譽望動天下。
侯方域
(16 18一16 54),長於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壯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將班、馬傳記,韓、歐古文和傳奇小說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而尤以傳記散文見長。《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寫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反面人物阮大鋮及其他人,均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劇作家孔尚任後來借用《李姬傳》的主題創作了戲曲《桃花扇》。
清朝初年的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創作的名劇《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博學強記,因應試中抨擊時政,名落孫山。在流落南京時,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鐘情,遂成佳偶。後為躲避閹黨餘孽追殺,與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時,香君懷抱與侯方域定情時候贈的一把扇子欲尋自盡,鮮血濺到扇上。著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的真情所動,在扇上就其血點畫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後世的“鶇花扇”。侯方域在歷經顛沛流離之後,返回家中,建“壯悔堂”,取其“壯年知悔”之意。從此在其間潛心於詩文創作,成就了《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李香君後來到侯方域身邊,死後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