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鉽

金鉽

金鉽(1869—1950),字范才,一字式金,號蘅意,別號陶宦。祖籍安徽休寧,出生於江蘇省通州直隸州泰興縣(今江蘇省泰興市)。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中國近代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方誌學家,人稱“金太史”。曾三度參與修纂《江蘇通志》,應沙元炳之請任雉水書院(安定書院)山長,晚年住泰興縣城南草巷。

基本介紹

  • 本名:金鉽
  • :范才,式金
  • :蘅意,陶宦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
  • 出生地:江蘇通州泰興(今江蘇省泰興市)
  • 出生日期:1869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 主要作品:《江蘇通志》、《江蘇通州志》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人際關係,

人物經歷

金鉽,字范才,一字式金,號蘅意,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於1951年。其祖上本安徽休寧人,明末始遷居泰興,至金鉽已九世。父永康公,字松喬,少時從岳丈戴氏經商,肆衣為業。稍有積蓄,出資托其弟經營木業,結果本金損折一空,木行倒閉,只得以剩餘木料製作成簡單家具市售來維持家計。金鉽幼從母氏讀書,後師事同邑名士朱銘盤,聰慧明敏,七齡能屬對,八歲通詩文,有“神童”之譽。
金鉽
金鉽進士及第文書
明、清讀書人要考取秀才,須經“童子試”,要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關。應童子試那一年,金鉽在眾“童生”中年齡小而才學不凡,那些同應“童子試”的考生怕他擠占了自己的名額,便藉口他原籍安徽,既無牒譜,又未加入泰興籍,在縣試、府試時群起而攻之。到了院試時攻擊者益眾,要求取消其考試資格,幸得時任江蘇學政的黃體芳力排眾議,不允所請,才使金鉽順利通過考試,得入縣學,時年僅15歲。
光緒八年(1882年),江蘇學政黃體芳在兩江總督左宗棠支持下,在學政駐節之地江陰創辦南菁書院,為當時江蘇最高學府,學生須經嚴格考試才能入學。考生多為全省生員(秀才),有的還是舉人。金鉽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入南菁書院,當時由著名學者黃以周(浙江定海人,第二任南菁書院山長)與繆荃孫(江陰人,第三任南菁書院山長)分主書院經學、詞章科目的講習。
與金鉽同硯的眾學子中有武進吳稚暉、上海鈕永健、六合田其田、如皋沙元炳等。據吳稚暉回憶,當時書院有三位弱冠學子才學出眾,被目為神童,一為無錫杜嗣程,一為六合田其田,還有一個就是泰興金鉽。光緒十七年(1891年),19歲的金鉽參加拔貢考試,名列全省第四,成為優貢生;兩年後赴江寧鄉試,與吳稚暉、鈕永健等同中舉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金鉽赴京會試,名列前茅;後殿試中式二甲第67名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時年僅23歲。考完會試,等待發榜期間,甲午戰敗,清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輿論一出,舉國譁然,在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與梁啓超一起聯絡十八省應試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朝廷,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金鉽也是聯名上書的舉子之一,這表明金鉽拳拳愛國之心。金榜題名後,金鉽南歸省親,途遇林旭,二人在海輪上竟夕長談,彼此仰慕。兩年後,林旭等“六君子”在戊戌政變中慷慨就義,金鉽有詩挽亡友:
金鉽
金鉽書法
與君黃海同舟夕,手抱班書說賈生。
北海高明時少小,東坡災難到公卿。
彈冠我負一言諾,鉤黨君成六士名。
今日墓田歸不得,右軍懷抱向誰傾?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金鉽與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進士、南菁書院同窗好友沙元炳同授翰林院編修,二人在京師同朝為官。在京期間,金鉽還與甲午恩科狀元張謇有過交集,《張謇日記》中有所提及。其後,金鉽看透了官場的黑暗,無意宦海沉浮,遂於同年年底向翰林院請長假歸故里。
回到家鄉後,金鉽先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應泰興知縣龍璋之聘任襟江書院總教習;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應沙元炳之聘任如皋安定書院山長;同年,又應江蘇學政唐景崇之聘,改任江蘇全省高等學堂(前身即母校南菁書院)監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受兩江總督端方派遣,金鉽赴日本考察教育,為期半年。其間先後考察了長崎、福岡、大阪、東京等地,對日本國民教育之普及、學校管理之嚴明、課程設定之先進留下深刻印象,他意識到興教育,開民智乃強國之根本。對金鉽賞識有加的端方不久移督直隸,金鉽考察歸國後也就失去了在教育上有所作為的機會。
1911年辛亥革命,改朝換代,民國肇始,金鉽以聲望被裡人公推為泰興縣民政長,主一縣之政,在任兩年。其間,他首創泰興孤兒院,收恤孤獨,閭里稱善。民國三年(1914年)冬,金鉽經江蘇省省長齊震岩推薦,就任江西省彭澤縣知事。彭澤地瘠民貧,而政府徵收的賦稅日加無已,如依法徵收,則百姓不堪重負;如拒不執行,則對上又無法交代,令金鉽左右為難,正是“亦知憂國苦民軍,政拙催科疾在躬”(金鉽《留別彭澤》詩句)。不久,袁世凱上演稱帝鬧劇,倒行逆施激起舉國聲討,並引發了護國戰爭。金鉽不願在“洪憲”朝為官,遂上書請辭,回到故鄉泰興。
在泰興縣城南草巷與蘇利巷的交界處,有一座不小的宅院,院內有近百間房屋和大大小小三座花園,這就是泰興城有名的金太史第,是為金鉽歸隱鄉閭後置辦的房產(金鉽一度受聘於商務印書館,薪資頗不菲,故有能力置辦如此家業)。在宅院臨南草巷的大門堂入口處的屏門上方高懸著一塊近3米長的匾額,上書“金太史第”四個大字,據說是當年光緒皇帝的御筆親書。金鉽致仕回鄉後,蒔花種草,每值花好月圓之夜,即邀請朋好墨客,賞花弄月,吟詩作賦,得林泉之樂。金鉽請好友沈文瀚題寫“陶宧”二字,勒石以為宅名,以志自己與古賢陶淵明一樣歸隱林下的淡泊情懷。宅院深處有小樓,名曰“江山小閣”,為陶宧主人讀書修志之所。
1938年蘇北淪陷,日軍駐泰興占領軍司令加藤登大佐強征金宅作為駐軍司令部。鬼子兵在金宅每日操練,砍伐樹木,踐踏花草;到了冬天,竟將房屋地板撬起來劈作柴火來生火取暖,把個昔日充滿文人氣息的幽雅寧靜宅院弄得雞犬不寧,滿目瘡痍。歷盡滄桑,如今的南草巷金太史第已不復舊日模樣,只有“陶宧”二字石碑依然挺立。

主要作品

金鉽先後主修《宣統泰興縣誌》《如皋縣誌》,參與編修《江蘇通志》《江蘇通州志》,畢生精力尤盡萃於《江蘇藝文志》,著有《江蘇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閣詩文集》等。

人際關係

沙元炳,金鉽同科進士、好友。
金鉽師事“通州三生”(張謇、范當世朱銘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