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蛙

金線蛙

金線蛙是指金線側褶蛙種組,包括金線側褶蛙、福建側褶蛙、湖北側褶蛙三個物種。金線蛙隸屬於兩棲綱蛙科、側褶蛙屬(Pelophylax ),是中國廣泛分布的特有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線蛙
  • 拉丁學名:Rana plancyi
  • 別稱:金線側褶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兩粞綱(Amphibia )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蛙科(Ranaidae )
  • :側褶蛙屬(Pelophylax )
  • :金線側褶蛙
  • 英文名:Green pond-frog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種群分布,生長繁殖,發育歷程,

外形特徵

金線蛙體型肥碩,成年體長約50毫米(雄體略小),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鈍圓。鼓膜大而明顯棕黃色,顳褶不顯著。背部綠色雜有一些黑色斑點,有兩長條褐色斑,從吻端一直延伸到泄殖腔口,形成明顯的綠色的背中線。體側綠色有些黑斑,兩側各有一條粗大的褐色、白色或淺綠色的背側褶。皮膚光滑,但在背部及體側有些疣粒。腹部光滑,黃白色帶有一些棕色點。前肢指細長無蹼。後肢粗短有黑色橫帶,趾間蹼發達為全蹼。股部內側黑色有許多小白斑。雌蛙體型比雄蛙大很多。雄蛙有一對咽側內鳴囊,第一指有婚埝。
金線蛙金線蛙

生活習性

金線蛙生性隱秘機警,多半藏身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下,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馬上跳入水中。雄蛙叫聲很小,很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金線蛙成蛙以捕食昆蟲為主,喜食種類主要是水生動物中的負子蜷、螺、蝦等,以水生動物為食。
金線蛙

棲息環境

金線蛙分布一千公尺以下的開墾地草澤環境,數量及分布範圍逐漸減少中。水棲性,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飄著浮萍稻田田或者茭白田。繁殖期以春天及夏天為主。
金線蛙

種群分布

金線蛙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分布地有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是我國常見蛙類之一,也是我國經濟價值較大的蛙類資源。

生長繁殖

金線蛙形態指標均與體長呈正相關,金線側褶蛙雌體的體長和體重均顯著大於雄體。雌蛙懷卵量與自身體重和體長成正相關,表明該蛙也通過增加個體大小增加繁殖輸出。
金線蛙卵粒小,卵徑約1mm。每次產卵約850粒,聚成塊狀。蝌蚪褐綠色,有許多深褐色斑點。金線蛙自受精卵期至鰓蓋完成期共分為26個時期,其發育歷程及各時期胚胎外形特徵與己知的無尾兩棲類胎胚發育大同小異,並無明顯的差異。在水溫(201015)℃和21.524℃條件下,金線蛙的發育歷期5}}i1為212.94小時和170.95小時。

發育歷程

金線蛙早期胚胎髮育的形態變化, 與已知的無尾兩棲類胎胚發育大同小異, 並無明顯的差異。在水溫(20 ±0.5)℃和21.5 ~ 24 ℃條件下, 金線蛙的發育歷期分別為212.94 小時和170.95 小時, 同溫度條件下比同屬的黑斑蛙和澤蛙的時程慢。
溫度對胚胎髮育的影響
金線蛙胚胎髮育, 通過二種不同溫度條件的比較發現, 在受精卵期至16 細胞期、囊胚期、原腸胚早至中期、神經褶期、肌肉效應期、孵化期、開口期及右鰓蓋閉合期, 發育歷時變化不大, 似乎說明, 溫度對這幾個時期胚胎髮育影響不大, 而溫度影響比較大的時期為32 細胞期、原腸胚晚期、神經管期、尾血循環期及鰓蓋褶期等時期, 有些發育歷時相差一倍。這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孵化期
金線蛙有一個明顯的孵化期, 在鰓血循環期後孵出, 且比較整齊, 比黑斑蛙晚三個胚期, 同於澤蛙。
卵黃栓消失時期
金線蛙在原腸胚晚期卵黃栓尚未消失時, 即出現胚體縱軸伸長背部趨於平坦, 這與澤蛙及狹口蛙屬種類一致, 而異於已知的其它無尾兩棲類。
鰓蓋閉合的個體差異
金線蛙雖有一個右鰓蓋褶閉合期, 但亦有少數個體是以左鰓蓋褶先閉合的, 並形成右側出水孔, 出水孔為一縫狀, 與蛙屬其它種類不一致。
蝌蚪身體平衡的時期
金線蛙孵化後能自由游泳, 保持身體平衡, 始於尾血循環期, 早於黑斑蛙 、澤蛙及姬蛙科幾種 , 同於黑眶蟾蜍 , 似乎與發育經歷時間有關, 與孵化的遲早無關。
肺囊出現的時期
金線蛙從鰓蓋褶期(第24 期)開始, 在兩側外鰓後方逐漸形成一褐色斑, 解剖後確認為肺囊, 位於內鰓室後背方, 而其它種類的研究中, 沒有提及此結構, 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