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灘鎮清真寺

金灘鎮清真寺

金灘鎮清真寺,坐落於河北省大名縣地區。金灘鎮清真寺原有4座清真寺,當時稱為南寺、北寺、西寺和女寺。1963年因衛河修堤,西寺已不存在,北寺和女寺沒有使用。

金灘鎮4個村和鄰近的焦莊、紅廟、朝固、豆腐巷的回族民眾均在南寺過宗教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灘鎮清真寺
  • 地址: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
  • 占地面積:2.5畝
  • 建造時間:元末明初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其它相關,

歷史沿革

初建

南寺坐落在金北村大街路東,相傳約建於元末明初。原有碑記,已於1958年大辦水利時失沒。據歷代祖傳,居住在金北村的楊姓,是明水樂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移而來。既然明永樂年間已有回族在此定居,按有回族定居必有禮拜場所的規律推斷,該寺至少建於明朝。

修繕重建

該寺明、清兩朝均有重修,民國3年(1914)年又加蓋古棚出廈10間,直到1965年。“文革”時期,村幹部考慮到民族團結和古式建築的保護利用,把清真寺作為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當時除大殿上帶有宗教色彩的標誌,如窯殿頂上的琉璃月牙、換成了五角星外,清真寺大殿的其餘部分基本完整的保存下來。
後來,寺的古式大門改建為新式大門樓,拆掉了水房,建起了7間東屋堵住了後門。1982年清真寺恢復,回族民眾李鶴祥將珍藏的伊斯蘭標誌琉璃月牙貢獻出來,重新裝上。1983年金北村籌資8500元又進行了修葺。使這座清真古寺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國務院宗教局考慮到對古寺建築的保護、每年對全國各地有計畫、有重點地、適當資助一些清真寺的修建工作。經過縣、地、省民委等部門的請示報告,近年國務院宗教局對該寺的進一步修建,已撥款20000元,以示國家的關懷和重視。目前金北村幹部和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對該寺已進行一次全面維修。

規模建制

該寺占地面積2.5畝,原有古式門樓一座,上扣琉璃瓦,脊上有獸,前門上掛有金字大匾。上書“清真寺”。院內磚木結構的古式大殿一座,長30米、寬I7米,面積500平方米。
大殿分由古棚、前殿、中殿、後殿四部分組成。前殿正中頭門上有“普慈今世”金字木匾一塊,殿頂兩山均築有獸,後殿是三攢式窯殿。殿內鋪有木質地板。
古棚是後來添建的。椽頭上有民國三年的記載,前檐均有花欞窗門,門前左右各有一座方石碑。大殿東北是一排7間的南屋,作為水房,寺有後門,出去是一大坑,名曰“寺後坑”。據說是當時建寺挖土所成。寺院內南、北各有一棵直徑互米左右的古槐。“文化大革命”中,把北邊的一棵刨掉當柴燒了,另一棵倖存至今,根深葉茂,鬱鬱蔥蔥。
據80多歲老人回憶說;“他們記事時,槐樹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可見古槐年代之長久。

其它相關

金灘鎮
金灘鎮位於大名縣城東北部,相距16.5公里。東與山東省的莘縣接壤,西臨衛河,京開公路從村東,南北穿過。該鎮本身又分金南、金東、金中、金北4個行政村,共6850人,其中,回族2894人,占鎮人口的42%,回族大多聚居在金北村。
歷任校長
歷任教長姓 名 任職時間 籍 貫
洪廣德1916—1919年 山東臨清
王 魁1919—1922年 河北威縣
李夢禹1922—1925年 冠縣尹里莊
王鳳山1925—192?年 河北威縣
馬履樣1927—1930年 大名鎮金家潭
馬玉太1931—1935年 莘縣張魯鎮
何廣才1935—1939年 大名縣西營鎮
馬履祥1939—1949年 大名鎮金家潭
王玉嶺1949—1952年 大名鎮一鋪村
馬順義1952—1954年 大名縣
馬時莊穆成龍1954—1956年 山東省冠縣
王玉嶺1956—1958年 大名鎮一鋪村
1959年後沒有住寺教長
主子靈1982—1987年 大名縣金北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