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漆木梅花
- 起源:中國湖北省應城市
- 創始人:李樹仁
- 起始時間:清·宣統年間
- 代表性傳承人:范桂林
基本概念,製作工藝,工藝過程,工藝特點,種類,盆景式,掛屏式,歷史沿革、傳承,發源,民國時期,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文革後至今,申遺經過,價值,傳說,贊詠詩詞,
基本概念
製作工藝
工藝過程
裝配成型:將製作好的金漆梅花用細銅絲固定在梅枝上,塗抹國漆(中國漆)。做盆景時,用膏泥固定梅枝主幹,做條屏時用細銅絲固定梅花枝幹的走向,裝配成型後,在屏上書寫名人詩詞,詠梅之風韻獨勝,贊梅之品格優秀。
工藝特點
金漆木梅花之所以名貴,其特點在於金與漆。金:金箔是用古法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鍊地敲打製成薄片,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其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霉、防蟲咬、防輻射,金箔裝點在梅花的花瓣上,極具藝術感染力,體現出梅花高雅的氣質;漆:謂之中國漆,只產於我國,從純天然漆樹中提煉樹膠精製而成, 漆膜堅硬、富有光澤、耐水耐潮、耐化學介質和土壤腐蝕。 這種漆光亮如鏡,刷在木器上,可以保持漆面一千年仍明亮如鏡,且環保無害,梅花的枝體塗以國漆,形象更為逼真且防腐抗變。
種類
盆景式
是李樹仁先生的初創類型,經過100多年的演化,現今仍舊熠熠生輝,其意境深遠,造型別致,新乾繁花點點,老枝疏影橫斜,千姿百態,堪稱一絕。
掛屏式
1971年至1973年當時很有名氣的膏雕和繪畫師傅易恩生、郭在春、閔星源到車間負責工藝造型指導,他們別具匠心雕、產品種類式樣翻新,推出了掛屏式金漆木梅花,在繼承城關傳統民間製作特色的基礎上,又刻意創新富於現代觀賞情趣和風格,其形逼真,具有濃厚的裝飾品位。
歷史沿革、傳承
發源
“金漆木梅花” 是中國湖北省應城市原城關鎮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始作於清末,興於民國,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開始有了漆器工藝品,且手法複雜、工藝講究,一直是楚國的支柱產業。清朝末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工藝的提高,漆器生產在湖北應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結出了新碩果,應城志中記載:“本縣較早的工藝美術製品,有首創於清·宣統三年(1914年)的金漆木梅花,由縣城堆漆藝人李樹仁製作。”
李樹仁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其父在城關開設李正順油漆鋪。李樹仁自幼聰穎好學, 讀過私塾, 少年時即隨父學習油漆技藝, 成年後繼承父業,以油漆為生。他善裱糊、愛花卉,在從事漆工謀生的閒暇時間裡,結合傳統的漆器工藝,創造出形態逼真、風格典雅的“金漆木梅花”,呈放於漆鋪門前。“金漆木梅花”的製作工藝具備老楚國漆器的特點,以金箔、國漆(中國漆)為主要原料,銅絲織桿,泥塑雕花,塗以金箔。這一時期的作品均為盆景式,其構思精巧,工藝獨特,巧妙地融合了國畫的傳統技法,構圖多仿名家畫意。一時期,蒲騷故地漆器工藝品“金漆木梅花”熠熠生輝,很快招來名儒雅士、富商巨賈的欣賞與把玩,大家爭相訂購,陳設於客廳、書房。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湖北出品協會在湖北各地徵集展品,同年4月應城縣政府將李樹仁製作的“金漆木梅花”送到武漢參展,在漢口華商賽馬場開賽,贏得了一致讚譽,被選送至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民國四年(1915年),“金漆木梅花”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被評為製作三等獎並由國民政府農商部頒發了證書,金漆木梅花從此蜚聲海內外。但是從民國時期到建國前,由於戰亂頻發,飢餓、貧寒使人們生活聊倒,加之“金漆木梅花”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因而滯銷停產,製作中斷。
建國初期
建國初,周恩來總理對製作形態逼真、風格古樸典雅的藝術佳作讚賞有加。1954年總理親自查詢“金漆木梅花”的情況後,當即決定恢復小批量生產,1955年還特別電請李樹仁出席全國英模會,同期湖北省文化廳授予李樹仁"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李樹仁雖因病未能參加全國英模會,卻深感黨和人民政府對民間工藝的珍視,決心將其技藝傳於青年後輩。湖北省、應城縣人民政府也將“金漆木梅花”列為城關鎮的名特產品,組織了部分青年拜師學藝,成立了“傳統名優特產金漆梅花製造廠”這一時期製作出的少量作品常被國家和省政府送往“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參加展出,並將其作為禮品饋贈國際友人。但由於當時“金漆木梅花”的製作多成為一種政治任務,服務於政治需要,並未廣泛推廣和生產,製作數量極其有限。李樹仁先生去世後,長子李少亭和次子李新亭都受嫡傳繼承了父親的手藝, 1962年長子李少亭因交通事故去世,次子李新亭就成了懂得製作工藝直接傳承人。
文革時期
文革時期由於社會動亂,很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遭到了破壞,“金漆木梅花”所代表的漆器製作也難逃厄運,到了幾乎停滯失傳的境地。金漆梅花製造廠也被解散。1971年,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和需要,省、地、縣文化部門及外貿公司要求恢復“金漆木梅花”的製作,經多方尋訪,終於找到了當時在應城縣家具製造廠“方木社”當油漆工人的李新亭,而李新亭正是創始人李樹仁的次子。縣委領導馬上組織多名文化工作者集中到“方木社”,在李新亭的帶領下開始恢複製作,並在藝術造型上進行了大幅度改進, 發展出掛屏式作品,極大豐富了“金漆木梅花”的形式和內容,具有開創性意義,和原先盆景式作品交相輝映, 屏上迎春斗雪,盆景凌寒傲放。 次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隨即慕名訂購一批“金漆木梅花”。此後兩年間“方木社”大約生產了百餘幅掛屏,銷往美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1973年後期,李新亭先生去世後,“金漆木梅花”工藝再次隨著時代的變遷,走向低谷,又一次進入衰退時期。
文革後至今
李新亭膝下無子女,在其恢複製作“金漆木梅花”期間(1971—1973年),其外甥范桂林(李新亭之妻系其姑母)從師學藝,耳濡目染,李先生親身教授,手手相傳,范桂林勤奮聰穎,努力好學,逐漸掌握了製作技巧,這項民間工藝才得以傳承下來。 范桂林退休後深感“金漆木梅花”幾近失傳,心痛之餘決心重新恢復“金漆木梅花”當年的光彩,讓它作為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奇葩,重現歷史舞台,於是開辦工作室,專門從事“金漆木梅花”的製作,並將其註冊為“百泓”商標。
申遺經過
1973年李新亭去世後,“金漆木梅花”少人製作,銷售不暢,作為老工藝品也沒有被政府或其它部門的重視,製作工藝逐漸被人們遺忘。李新亭外甥范桂林從小酷愛書法、繪畫,1969年在應城城關鑄造廠當木模工時培養出一雙靈巧的雙手,1971年—1973年從師李新亭學藝,深得李先生真傳,之後又擔任過絹花廠廠長,2013年退休後自娛自樂地開始了”金漆木梅花“的製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其製作的“金漆木梅花”形神兼備,頗有意境。而此時市文化局也正在一直尋找失傳的”金漆木梅花“,范桂林的舉動被應城文化局發現後,隨即派文化局工會主席張皓和其商談申遺事項及以後的發展方向,於是他和弟弟范進林合作, 在文化局的努力推動下,經過多方奔走,籌集資金,調查取證各類歷史性檔案,起草申請書、製作工藝宣傳片,“金漆木梅花”終於被批准為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發展。
價值
歷史和文化價值
金漆木梅花如何被舊政府、舊商會推崇,又何以被推薦到國外展出,從清政府到民國政府的歷史文化非常值得世人來進行認真的研究。膏都鹽海,魚米之鄉繁榮著應城的經濟,石膏、岩鹽、溫泉並稱“應城三寶”,從古至今應城人民創製了許多傳統工藝品,早已譽滿神州,有的漂洋過海馳名歐美,而”金漆木梅花“在這片土地上的出現體現了應城人民勤勞、智慧、富於開拓的進取精神,體現著其悠久的文化價值。
工藝價值
科學價值
金漆木梅花製作過程中無任何排放物,對環境無任何影響,製成品也無毒無害,完全適用我們的生活環境,為了不影響原材料的選用,如何創新新的工藝產品,適應現時國內外需求有著一定的科學價值。
傳說
相傳古蒲陽(即應城舊稱)有個年輕的漆匠叫李仲春。他生性善良,助人為樂。有一天,照管王母娘娘後院梅林的梅花仙子,下凡到蒲陽城內的三眼井汲水澆花,不慎摔壞了水桶,正飲泣傷心時,遇著前來打水的李仲春。李仲春以桶相贈,博得了梅花仙子的好感。之後來往多了,雙方便產生了愛情。梅花仙子私自下凡與漆匠成了婚。王母娘娘聞訊大怒,令雷神擊死李仲舂,捉拿梅花仙子回天宮。梅花仙子痛不欲生,遂投進裝滿金漆的大缸內自殺身亡。後來,缸里長出—枝金漆梅花。李家感念梅花仙子貞烈,將金漆梅花裝點起來,供在家中瞻仰。從此,李氏後人便仿製出了金漆木梅花。
贊詠詩詞
【卜運算元 · 金漆木梅花】
金漆木梅花,享譽巴拿馬。疏影橫斜入目奇,氣質真高雅。 師傅普通人,漆藝謀生者。穎悟潛心動鬼神,贏得人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