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工程

金水工程的規劃範圍為全國水利行業,包括水利部機關、直屬單位、各流域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各部門根據本規劃,分別制定或完善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建設規劃。早在1999年前就已在內部使用了,這是因為國務院大多數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規劃,均以“金”字頭命名,並已形成序列,所以經部領導小組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設仍沿用“金水工程”的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水工程
  • 規劃範圍:全國水利行業
  • 時間:1999年
  • 投資:十億元
簡介,建設背景,建設情況,計畫及規劃綱要,

簡介

“金水工程”預計投資近十億元,計畫在3年內完成。而之期對以國家水文資料庫、水利空間資料庫及水利工程資料庫等內容為重點的國家水利數據中心的建設已經耗資1億多元。
“金水工程”計畫用3年的時間完成計算機網路骨幹系統的建設;完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建設和中央報汛觀測站、報汛設施的改造;完成綜合資料庫、主要基礎資料庫的建設,建成中央防洪決策支持系統;建成淮河及黃河中游新一代天氣雷達套用系統;初步完成流域級及部分重點省級防洪決策支持系統等。
“金水工程”的建成將初步實現防洪工程險情、實時旱情信息、洪澇及其災情統計信息的格式化和計算機網路傳送、處理;可以及時地針對當前水情、雨情和工情的防洪形勢,結合降雨洪水預報、災情評估,提出多種防洪調度方案及其比較和綜合評價、供高層決策。

建設背景

水利信息化具體指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水利信息的採集和傳輸、存儲和處理,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的效率與效能。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在2001年4月召開了全國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將水利信息化建設定名為“金水工程”。
“金水工程”是從“九五”期間開始實施的、覆蓋水利信息化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十五”期間要加快建設步伐,此後一定時期內還要繼續向縱深發展。
“金水工程”又稱之為“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計畫用五年左右時間,搭建一個先進和實用、高效、可靠並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金水系統將覆蓋7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與易旱地區,可以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時、準確地提供各類防汛抗旱信息,並可以比較準確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預測報告,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科學依據。
“金水工程”包括防洪和抗旱部分。防洪部分覆蓋7個流域機構、24個核心防洪省(市)、224個地級水情分中心和228個地級工情分中心,以及與水情分中心相連的3002箇中央報汛站和與工情分中心銜接的927個重點防洪縣的工情採集點。此外,還有中央直管7個工程單位、9個大型水庫、12個蓄滯洪區。抗旱部分覆蓋31個省(市、區)267個地級旱情分中心以及與之銜接的1265個易旱縣旱情採集點。

建設情況

(一)已取得的成就
金水工程在“九五”期間取得成績包括(1)全國水利系統初步實現了從水情雨情信息的採集、傳輸、接收、處理、監視到在線上洪水預報,並在國家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發揮了作用;(2)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建成了"國家水文基礎資料庫"和一些其它專業資料庫;(3)辦公自動化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單位已開始實行遠程檔案傳輸、公文管理和檔案管理。此刻部機關新一代的辦公自動化和檔案管理軟體已經完成開發,正在進行人員培訓,很快將投入運行;(4)1995年開始建設的全國實時水情傳輸計算機廣域網,已連線全國重點防洪省市和流域機構的水文部門,在近幾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98抗洪鬥爭中,在充分發揮全國實時水情計算機廣域網作用的同時,還充分利用了國家應急通信系統,保障了國家防總對抗洪鬥爭的指揮調度;(5)水利部和一些流域機構、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已建立網站並進入了網際網路,向社會提供水利信息服務; (6)覆蓋全國的"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已完成了總體設計,部分項目已付諸實施,目前正在對方案進行最佳化,積極爭取整體立項。這個系統工程將是水利信息化的骨幹工程和龍頭工程,它的實施將為水利信息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未來五年計畫
“金水工程”又稱“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計畫用五年左右時間,搭建一個先進、實用、高效、可靠並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金水系統將覆蓋7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和易旱地區,能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時、準確地提供各類防汛抗旱信息,並能較準確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預測報告,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金水工程”包括防洪和抗旱部份。防洪部分覆蓋7個流域機構、24個重點防洪省(市)、224個地級水情分中心和228個地級工情分中心,以及與水情分中心相連的3002箇中央報汛站和與工情分中心相連的927個重點防洪縣的工情採集點。此外,還有中央直管的7個工程單位、9個大型水庫、12個蓄滯洪區。抗旱部分覆蓋31個省(市、區)267個地級旱情分中心以及與之相連的1265個易旱縣旱情採集點。
另外,還將在黃河、淮河流域設立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20個自動氣象站和208個雨量站。
根據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總體設計,該系統可劃分為5個分系統,即信息採集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天氣雷達系統。
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總體結構由兩個網路組成:一個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報汛網,一個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聯互通的計算機網路。兩個網在分中心匯接。利用多種通信信道組成的報汛網和眾多的報汛站、採集點一起組成了信息採集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基於國家公眾通信網組成,它為各級決策支持系統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間交換信息的通路。

計畫及規劃綱要

附:金水工程“十五”計畫及到2010年規劃綱要
前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中明確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最佳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
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
展望新世紀,水利事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肩負重大的歷史責任。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污染三大水問題已經嚴重製約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解決好新世紀水的問題,就必須調整治水思路,轉變治水方針,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這個歷史轉變過程中,要把水利信息化放在優先的位置。
“金水工程”是從“九五”期間開始實施的、覆蓋水利信息化全性的重大工程,“十五”期間要加快建設步伐,從此一定時期內還要繼續向縱深發展。
為貫徹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和2001年“兩會”的精神、落實《國家計委關於編制“十五”國民經濟信息化專項規劃有關問題的通知》(計高技(2000)427號文)的要求,根據水利部黨組關於加快信息化的有關指示,水利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寫了《金水工程“十五”計畫及到2010年規劃綱要(草案)》 (以下簡稱綱要)。
本綱要是指導全行業水利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基礎性檔案,將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1)從水利信息化工作和全局出發,明確在十五期間的建設任務,包括水利信息化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設及重點業務系統的建設,併科學描繪到2010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藍圖;
(2)按照“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平台公用,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分步建設”的指導思想,明確不同業務系統間,不同建設時期的建設內容和相互協調關係,強調資源(軟、硬體及信息資源)共享,避免重複建設和低水平開發;
(3)指導各業務部門做好相關業務信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
一、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21世紀的中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污染嚴重等水資源三大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嚴重製約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為了解決好新世紀水的問題,《全國水利發展“十五”計畫和到2010年規劃》中確定了調整治水思路、轉變治水方針的原則,要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從傳統水利向現代化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這個歷史性轉變過程中,水利信息化作為水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水資源科學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的基礎和前提。
水利信息化說的是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及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水利信息的採集與傳輸、存儲和處理,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的效率和效能。
1、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澇乾旱災害決策水平的需要
信息是防汛抗旱決策的基礎,是正確分析和判斷防汛抗旱形勢、科學地制定防汛抗旱調度方案的依據。水利信息系統的建立,將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災情信息採集的準確性及傳輸的時效性,對其發展趨勢作出及時、準確的預測和預報,制定防洪抗旱調度方案,為決策部門科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充分發揮已建工程設施的效能。
2、 水利信息化是實現水利工作歷史性轉變的需要
水利工作要從過去重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轉變為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同時,更為注重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要從過去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轉變為在重視工程建設的同時,更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設;要從過去對水量、水質、水能的分別管理和對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過程的多家管理,轉變為對水資源的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實現上述轉變的重要技術基礎和前提。
3、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的重要內容
信息資源已經成為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的資源。政府充分開發和利用龐大的政府信息資源,是正確、高效行使國家行政職能的重要環節。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客觀上要求政府部門從開發利用、廣泛獲取信息資源來更好地管理複雜的政府事務,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強政府工作人員與廣大公眾之間的聯繫,使社會各界有效監督政府的工作。水利信息化是水利部各級政府部門實施現代化管理的一個重要工作方向。
4、水利信息化是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對於建立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社會,推進城鎮化進程十分必要,實施西部大開發,都將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水利信息化工作“七五”期間起步,“九五”期間啟動金水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全國水利系統初步實現了從水情雨情信息的採集、傳輸、接收、處理、監視到在線上洪水預報;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建設“國家水文資料庫”並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門辦公自動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開始實行遠程檔案傳輸、公文管理和檔案在線上管理;一些水利部門建立了網站並進入了網際網路;建成了連線全國流域機構和各省(市、區)的水情計算機廣域網。
這些系統和設施,在歷年的工作中,特別是在1998年的抗洪鬥爭中,保障了國家防總對抗洪鬥爭的指揮調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覆蓋全國的“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也已完成了總體設計,此刻進入立項過程,部分項目已付諸實施。
然而,面對水利信息化的發展和水利行業的需要,我國水利信息化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五”計畫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地位”,“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企業生產經營都要運用數位化、網路化技術,努力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在水利系統中,一些幹部和職工特別是少數領導幹部對信息化的認識和中央的要求尚有距離,缺乏緊迫感;統一指揮的建設機制尚不健全,缺乏統一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缺乏全局建設的有序性。
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嚴重不足。水利信息化涉及面廣,建設任務艱巨,而長期以來在水利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信息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信息源開發嚴重不足,信息採集和傳輸手段普遍較為落後,至今尚未形成覆蓋全行業的信息網路。涉及國計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資源管理、水質監測、水土保持等重要領域,都沒有形成全國範圍的套用系統。
三是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開發套用水平較差。水利信息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工作滯後,公共的傳輸平台覆蓋面窄,技術水平較低;全局性的資料庫很不完善;系統開發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與國際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向;社會化的信息服務不夠全面。
四是規劃和管理水平不能適應信息化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缺乏統籌規劃,低水平重複開發和重複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條塊分割現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隊伍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艱巨任務,加強水利信息化進程,是水利行業新世紀面臨的迫切任務,也是歷史賦予的使命。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建設原則
(一) 指導思想
根據黨中央關於編制“十五”計畫的建議精神和《全國水利發展“十五”計畫和到2010年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結合水利事業主要屬於社會公益型事業和水利管理實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特點,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按照“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平台公用,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分步建設”的思路,逐步建立起與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地位相適應的、能有效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利信息化體系,以推進水利行業的技術最佳化升級和提高行業的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二) 目標
金水工程的短時目標是:從時下起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全國水利系統的水利信息網路,全面開發水利信息資源,建設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礎資料庫,健全信息化管理體制,形成法規、標準規範和安全體系框架,全面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重點建成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全國水利政務信息系統、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等,並部署實施其它套用系統的建設。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術和管理人才。在七大流域機構、經濟發達省份、國家重點工程、大城市率先實現水利信息化。
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設,建成全國水利信息網路,全面完成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全國水利政務系統、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水利信息公眾服務系統、全國水利規劃設計管理信息系統、水利數位化圖書館等9個套用系統和安全體系的建設並投入運行,在水利系統基本實現信息化。
(三) 建設原則
1、以需求為導向,實行長遠目標與短時目標相結合,分期實施,急用先建,逐步推進。短時要以為政務、防治洪澇乾旱災害、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生態系統建設優先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重點,立足當前實際,整合已有資源,最終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化體系。
2、全面規劃、統一標準,做到全國水利信息化建設一盤棋。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服從總體規劃,避免重複建設。
3、以政府投入為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多方籌集資金,共同建設全國水利信息系統。
4、在金水工程的建設中,要按照“先進實用,高效可靠”的原則,儘可能採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較好的先進性和較長的生命周期,保證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系統技術更新、功能升級留有餘地。
5、充分利用國家的信息公共基礎設施和相關行業的信息資源,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三、建設任務
“十五”期間,金水工程建設主要包括:
(一) 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設
基本建成覆蓋全國水利系統的水利信息網路;建設和完善全國水文資料庫、基礎水利工程資料庫,水利空間資料庫等基礎資料庫;制定和完善一批水利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建成全國水利信息網路管理中心。
(二) 建設和建成九大套用系統
(1) 建成國家防汛指揮系統
(2) 完善和建成全國水利政務信息系統
(3) 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4) 建成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
(5) 建成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
(6) 建設全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
(7) 完善水利信息公眾服務系統
(8) 建設全國水利規劃設計管理信息系統
(9) 建設水利數位化圖書館。
(三) 完善和建設水利信息安全體系
在上述信息網路和套用系統建設中,同步實施安全體系建設。
四、建設內容
(一) 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設
水利公用信息平台為各個套用系統的開發和運行提供統一的軟、硬體環境,以避免重複建設,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包括:
1、 水利信息標準化建設
在廣泛採用國際和國家標準的同時,重點是建立起水利系統適用的信息化標準體系。
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採集標準與規範。在水利信息源中,大多數種類的信息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要開展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調研,分類整合現有水利信息指標體系,合理規範信息採集渠道,對於一些不適合信息化要求的已有標準、規範,必須進行修訂和完善,在此基礎上,研究建立適應信息化的水利信息採集標準和規範。
加快研製水利信息化關鍵技術標準與規範。對信息的存儲、傳輸、共享及套用軟體的開發與網路建設相關的關鍵信息技術進行研究,結合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建立水利信息化關鍵技術標準與規範。該技術標準與規範適用於各級水利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保證信息資源的共享及套用軟體的相互兼容,實現各級各類水利信息處理平台的互聯互通。
2、基礎資料庫建設
基礎資料庫是可供多個套用系統共享的資料庫,主要包括國家水文資料庫、水利空間資料庫和基礎工情庫等。
(1) 國家水文資料庫建設
國家水文資料庫存儲經過整編的歷年水文觀測數據,是各種水利專業套用系統的基礎。在現有基礎上要重點解決測站編碼、庫結構,水位基準、水量單位的統一,與整編程式的接口等問題,儘快建成中央節點庫,完善流域和省級節點,依託水利信息網路,實現上網運行,提供信息服務。
(2) 水利空間資料庫建設
水利空間資料庫是描述所有水利要素空間分布特徵的資料庫。在國家空間資料庫基礎上建立1:25萬、1:5萬比例尺覆蓋全國的水利空間資料庫,在防洪重點地區建立1:1萬或1:5000比例尺的水利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數字流域”或“數字水利”。
(3) 基礎工情庫建設
基礎工情庫是描述所有水利工程基礎屬性的資料庫,包括設計指標、工程現狀及歷史運用信息。建成省、流域和中央三級基礎工情庫,形成涵蓋全國水利工程、分布存儲的資料庫群。
3、水利信息網路建設
水利信息網路是為防汛抗旱、政務、水資源管理、水質監測、水土保持等各種水利套用提供的統一傳輸平台,是最重要的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之一,其建設按三級網路構架進行。
(1) 建設全國水利信息骨幹網
依託公用電信網,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建成覆蓋水利部機關、七個流域機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水利(水電、水務)廳(局)、部直屬單位的寬頻多媒體網路,並通過鏈路加密等技術,將骨幹網分割為涉密骨幹網和普通骨幹網。爭取前兩年骨幹網初步建成,實現互聯互通,並實現與國際網互聯,後三年,骨幹網達到兆位(Mbps)級,國際出入口達到10Mbps。
(2) 建設地區水利信息網路
依託公用電信網,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建成聯結各流域機構和省(直轄市、自治區)水利(水電、水務)廳(局)所在地與所屬單位的廣域網路。
(3) 建設完善各單位部門網
按照各級網路中心的要求,採用現代組網技術因地制宜地完善全國地區以上各級水利部門的部門網,流域機構和省級以上的部門網必須分建涉密網和普通網,普通網與涉密網實現物理隔離。
建設各級接入網,擴大網路的套用範圍。
中國水利信息網路從國家防汛指揮系統項目的實施中開始建設,並不斷擴充完善,為各個套用系統提供網路服務。其它套用系統不再重複進行網路建設。
(4) 完善和建設各級水利信息網路中心
在水利部機關建設中國水利信息網路中心,提供對整個網路的運行管理和技術支持,負責網路安全和Internet網出入口管理,負責中國水利信息網節點IP位址的規劃、分配和域名的管理工作。
在各流域和地區建設流域、地區水利信息網路中心,負責本流域、本地區的網路運行管理和技術支持。
網路中心的建設要打破部門分割,為本流域、本地區的各種套用系統提供網路管理和服務,要充分重視網路中心的配置,理順關係,充實專職人員,使其成為本流域、本地區水利信息網路的樞紐。
(二) 重點套用系統的建設
1、建成國家防汛指揮系統
完成3002箇中央報汛站測驗和報汛設施的更新改造;完成927個工情採集點、5個移動工情採集站、1265個旱情採集點和1800個旱情監測站的建設;完成224個水情分中心、228個工情分中心和267個旱情分中心的建設。在我國建成一個覆蓋七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輻射全國重點易旱地區,信息源布局基本合理的高效、可靠、先進、實用的防汛抗旱信息採集系統,爭取在半小時內把各類防汛水情信息傳遞到各級防汛部門。
建立和完善氣象產品套用系統、洪水預報系統、防洪調度系統、災情評估系統、信息服務系統、汛情監視系統、防汛會商系統、防汛抗旱管理系統、抗旱信息處理系統,建成統一的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系統,使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防汛和抗旱部門的工作效率、質量、效益和水平有明顯提高。
2、完善並建成全國水利政務信息系統
依託中國水利信息網路,建設連線水利部機關與各流域機構、各省(市、區)水利廳(局)以及部直屬各單位,具有統一技術標準和統一服務界面的水利政務信息系統。水利政務信息系統由辦公、計畫、財務、人事、科技、外事等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按其政府職能,通過水利信息骨幹網,與上、下級對口部門實現互聯互通;同時,通過水利部機關部門網向部領導提供決策支持信息。其主要工作是根據水利政務的特點和上級部門的要求制定信息傳輸交換的標準,建立政務資料庫,開發相應的管理軟體,從而提高水利政務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實現水利政務信息交換的電子化,最終形成全國水利行政事務處理、部門業務管理和具有科學決策服務功能的綜合性的政務信息系統。
水利政務信息系統的建設中,要特別重視運行安全和信息保密。
3、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依託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立包括七大流域和31個省(市、區)分散式的水資源資料庫系統及相應的地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有關的地理、社會、經濟信息;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已建和在建的供水工程;用水戶和用水定額;供水、用水、耗水、污廢水排放量及水價等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水資源需求分配的預測、分析、模擬仿真、最佳化等套用模型,逐步形成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直接為國家編制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畫、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區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以及水資源巨觀管理決策服務。同時向社會提供公共信息服務。
4、基本建成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
在全國173條主要水系及其省際斷面上,建設5218個水質監測站;30個供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在全國7大流域、31個省(市、區)重點建設250個水質分析實驗室和水利部水環境監測評價中心實驗室。
制定滿足全國水質監測和評價需要的水質信息採集、傳輸和管理的標準,建立全國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以能定時、快速收集水質信息,靈活地提供水質歷史資料和水質趨勢預測;及時進行水質監測和預警預報,確定主要污染源,提供應對措施預案並進行評估,發布水質信息和評價結果。
5、建成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
以中國水利信息網路為依託,以“3S”(GIS、GPS、RS)技術為手段,建設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對流域及不同層面的行政區域的水土流失現狀進行多時相動態監測,對不同分級的水土保持信息進行管理,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進行評價。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為水土保持區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設計、經濟評價和效益分析服務,提高水土保持監測、設計、管理和決策的水平。
6、基本建成全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
建設全國水利工程資料庫,並在此基礎上建設全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信息系統。其中包括各類水利工程設施的歷史資料、現狀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庫,檢索與查詢。存儲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設計方案、管理現場、技術規範以及進度控制、質量管理、招標活動、技術專家庫,建設與管理的政策法規,建設、施工、監理、諮詢等水利工程建設市場主體的資質資格等動態信息,提供信息鏈,提高水利基本建設的管理水平和規範化程度。
圍繞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所需的各類信息,建立全國農村水利決策支持系統及相關資料庫,包括灌溉、排水、節水、農村飲水、鄉鎮供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
7、建成全國水利信息公眾服務系統
加強水利系統各級網站建設,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建設全國水利信息公眾服務系統,向社會宣傳水利,提高水利部門辦公的透明度、樹立水利部門的良好形象、促進水利部門的廉政建設。通過該系統的建立,提高水利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意識和水平,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爭取社會對水利的支持,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爭取在2~3年內實現縣級以上水行政部門都有各自的網站。
8、建設全國水利規劃設計信息系統
根據綜合分區和標準體系,在充分利用其它信息系統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勘測、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所需的水文、地質、工程和社會經濟等基礎資料的信息管理系統,為滾動規劃服務。
9、建設水利數位化圖書館
水利文獻信息資源是水利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套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水利系統所需的圖書、期刊等文獻進行聯合編目、統一採購,按統一標準進行數位化加工,逐步形成能夠在網路上實現遠程查詢、異地閱覽的水利系統文獻保障體系,最終建成能夠進行網上瀏覽、網上下載的“水利數位化圖書館”。
(三) 完善和建設水利信息安全體系
隨著數位化、網路化的發展,要切實解決好水利信息化的安全問題。高度重視網路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認真貫徹、嚴格執行中央關於信息網路安全的各項指令和法規,加強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崗位培訓,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識,使廣大水利職工自覺維護國家信息安全,抵制不良行為;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信息網路系統運行管理制度,保證信息安全,防止有害信息傳播,從源頭上控制安全事故的發生;統籌規划水利信息化安全體系的建設,安全建設必須和信息化項目同步進行;認真實現涉密信息系統不得直接或間接國際聯網,必須實現物理隔離,嚴格杜絕失密漏洞;要在防止入侵、安全檢測、加固系統和系統恢復等多個環節上,採用先進的安全技術,選用經國家主管部門認證並推薦的安全產品,確保萬無一失。
政策與措施
(一) 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水利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有嚴密的組織、有計畫地推進。要繼續加強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進一步強化、規範該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組織與職能,加強對全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組織指導。各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也要適應水利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設和信息服務作為加強對水利事業的巨觀指導與管理的重要環節、水利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組織力量制定規劃,明確工作目標、任務與重點,認真組織實施。
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認真貫徹水利部規劃計畫工作會議的精神,做好水利信息化的規劃。規劃的編制由中央、流域、地區分別負責,互相配合。鑒於中央的規劃會涉及流域、地區的規劃。所以,中央的規劃工作要先行。
在部信息辦的組織下,由各業務司局分別負責與其業務有關的信息化規劃編制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1、中國水利信息網路、國家水文資料庫、水利空間資料庫、水利信息安全體系的規劃由水利信息中心負責;
2、 基礎水利工程資料庫的規劃由建管司、國家防辦負責;
3、 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規劃由國家防辦、水利信息中心負責;
4、全國水利政務信息系統規劃由辦公廳、規劃計畫司負責;
5、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規劃由水資源司、水文局負責;
6、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規劃由水文局負責;
7、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由水保司負責;
8、全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由建管司、農水司負責;
9、水利信息公眾服務系統規劃由水利信息中心負責;
10、全國水利規劃設計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由水規總院負責;
11、水利數位化圖書館規劃由發展研究中心負責;
12、水利信息標準化規劃由國科司、水利信息中心和各套用系統規劃主持單位負責。
各流域、各地區在配合全國規劃編制過程中,著手負責編制本流域、本地區的水利信息化規劃,並逐步與全國規劃編制協調一致。
(二) 健全各級水利信息化工作機構。各級水利部門要重視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機構,因地制宜地為信息化工作提供組織保障。流域機構、省級水利部門應成立或授權成立專門的信息化工作機構,配備必要的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加強信息化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組織好本部門、本地區水利信息化規劃的編制、信息化項目的實施和管理。
(三) 積極落實資金足額到位。水利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性事業,政府投入是資金的主要來源。水利部門要積極開展工作,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加大對該項工作的資金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設資金要列入各級基本建設投資計畫、財政專項預算和水利發展基金。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和爭取國內外的資助,多渠道籌集資金。
(四) 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關鍵,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能夠跟蹤國際先進水平、掌握信息系統套用開發技術、精通信息系統管理的多層次、高素質信息化人才。依託現有的科研教育和技術力量,建立若干個水利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爭取在三年內對在崗的處級以上公務員輪訓一遍,重點解決觀念轉變和操作技能問題;要把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納入幹部的考核目標和錄用標準;建立水利信息化遠程教育培訓網站,開展多媒體網上教育;選派一批有業績的、安心於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術骨幹去國內外高等院校深造,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幹部和技術中堅。同時,要研究吸引、穩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並採取人才競爭和激勵機制,穩固和發展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五) 加強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水利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確保各階段、各層次、各環節工作的有序、高效、協調進行,高質量地完成項目建設,必須在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標準的原則下,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學的管理制度。一是規劃、計畫的專家論證評審制度,保證規劃和計畫的科學性;二是建立項目立項審批制度,各級信息化領導小組要參與對信息化項目的立項審批,作為項目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要形成制度,防止項目建設的盲目性和重複;三是建立公開招標投標制度,保證項目建設的高質量、低成本;四是建立項目檢查和驗收制度並嚴格項目資金管理。
(六) 加強和國內外科研、教學單位的信息技術交流和合作。優選重點項目為突破口,開展國內外技術合作,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採集技術、網路技術、決策支持技術、3S技術等,發揮各方優勢,高起點地建立若干示範工程,促進水利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設施建立一、二個軟體開發基地,採取靈活的組織形式,集中優勢兵力,研製既適應當前技術發展趨勢又滿足水利事業需要的軟體,避免此刻存在的低水平重複開發,促進水利信息化水平登上新台階。
(七) 在水利工程中,重視信息化建設。水利工程是傳統的工程,面臨著廣泛套用信息技術,提升工程質量和效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信息化建設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的立項、設計和資金安排中,要同時納入信息化建設。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具有示範和推動作用,以點帶面,促進水利其它領域的信息化。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可以先行,標準可以高些;西部地區可以從新建工程開始逐步實施,標準也可以逐步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