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殿名勝區

昆明金殿名勝區

昆明金殿名勝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穿金路771號。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在鳴鳳山創建呂仙祠、太和宮、三元官3組道觀建築群,占地面積1773畝。東臨金殿水庫,南接中國'99世界園藝博覽園,西南鄰穿金路與昆明城區連線,北有金黑公路、崑曲高速公路。

昆明金殿名勝區,擁有太和宮金殿、明清古建築群等及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旅類園、水景園、薔薇園、珍稀瀕危植物園等12個植物專類園。

1982年2月23日,“太和宮金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昆明金殿名勝區被第一批列入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金殿名勝區
  • 地理位置: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穿金路771號
  • 開放時間:全年07:30—18: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173 畝
  • 著名景點:太和宮金殿、天門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水文信息,主要景點,天門,環翠宮,太和宮景區,鐘樓景區,昆明園林植物園,金殿銅文化,植物資源,綜述,引種馴化,文化活動,金殿廟會,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所獲榮譽,旅遊信息,開放時間,門票價格,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萬曆三十年(1602年),雲南巡撫陳用賓仿湖北武當山太和宮形式,在鳴鳳山創建呂仙祠、太和宮、三元官3組道觀建築群。建一、二、三天門,太和宮內筑紫禁城,鑄銅建北極真武殿,銅殿為單檐硬山銅殿。
崇禎十年(1637年),雲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遷賓川雞足山天柱峰。
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榭歌山銅殿,供奉北極真武銅像。康熙二十年(1681年),太和諸宮部分建築毀於兵貸。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進行大修。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昆明地震,太和宮部分建築被毀。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十八年(1848年),兩次重修紫禁城、天門及諸宮樓閣。
鹹豐七年(1857年)和鹹豐八年(1858年),三元宮毀於兵燹。
同治五年(1866年)至光緒十六年(1891年),歷次對太和宮進行過修葺。
民國七年(1918年),辛亥護國將領庾恩暘被葬於三元宮遺址。
1950年至1958年,先後隸屬昆明市文教局、建設局和文化局管轄。1958年,成立昆明市園林局,金殿名勝區移交園林局管轄。
1966年,太和諸宮遭“掃四舊”劫難,神像被毀,殿閣傾圮,荒煙蔓草。1968年,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區,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1950年至1975年,金殿名勝區設“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黨組織關係隸屬黑龍潭黨支部。有職工3至5人,有名勝區管理的道人、道姑3人。管理範圍東至石瓦溝箐,西至迎仙橋,南至栗花箐,北至羊清河(金殿水庫),總面積約1200畝。有不少屬金殿的山地被農民自由耕種,山界林權不清。
1976年,金殿名勝區組建黨支部,到1977年底,職工增加到13人。
1978年,恢復園林局後,金殿名勝區由園林局管轄。
1972年至1983年11年間,昆明市城建局、昆明市園林局,逐年維修3座天門及欞星門,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修葺鐘鼓樓、魁星樓,翻修環翠宮,修築達太和宮公路。工程浩大,持續時間久。
1983年,新建鳴鳳山頂之鐘樓,總投資27萬元,1984年10月1日開放。
1983年至1986年,先後徵用五家村、雲山村輪歇地、山林地273畝,收回被農民耕種的山地,依據歷史檔案,劃定金殿名勝區山界林權,總面積達1773畝。
1984年至1991年,建設“昆明園林植物園”。
1997年至1999年,為迎接世界園藝博覽會,昆明金殿名勝區大規模進行整治修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坐落在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穿金路771號,占地面積1773畝。東臨金殿水庫,南接中國'99世界園藝博覽園,西南鄰穿金路與昆明城區連線,北有金黑公路、崑曲高速公路。
金殿風景名勝區

水文信息

昆明金殿名勝區的杜鵑園水系面積約3.3平方米,長度260米,包含4個疊水瀑布,主材為紅砂石。由南至北依次設計為水系起始點金殿的高位水池(蓄水池)、露天荷花池、杜鵑山水溪、蘭園瀑布、長廊池塘、林間小溪,茶花園景觀池塘。水系蜿蜒流淌,流經露天荷花池、蘭園瀑布及長廊池塘、林間小溪。水流多樣,水面、跌水、溪流依山就勢相互穿插,形成小河、溪流、山澗,水生植物遍布水系。

主要景點

天門

鳴鳳山豎一座四墩三門石牌坊,正麵坊額“鳴風勝境”,背麵坊額“玉虛孔衢”。石坊東面,有明代陳用賓所立“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石碑。
過勝境坊,沿石階登山到太和宮山門,240多米的松蔭石級曲徑上,建築3座“天門”牌坊,“天門”均為四墩三門。一天門保持明代建築風格,柱拾梁無斗拱;二天門和三天門斗拱裝飾,雕樑畫棟,巍峨軒昂。
1998年,新開闢金殿西門,位於鳴鳳山西麓,石階蹬道逶連而上,連線二天門。西門系三重檐四墩三門琉璃牌坊。

環翠宮

鳴鳳山,太和宮居中,北面山腰懸崖之上為環翠官,即明萬曆年間始建的呂仙祠。
環翠宮是一組四合院建築群,大殿坐南向北,東西廂房為兩層民居式木結構建築,北面門樓為歌山戧角屋面,二層木結構建築,與廂房迴廊相通。前殿系“慈航殿”,樓上為中國道教歷史展覽;大殿供奉道教三清、玉皇、呂真人等神像。

太和宮景區

  • 太和宮
金殿,又名銅瓦寺、太和宮,坐落在鳴風山巔,坐東向西,歷史上是雲南較為著名的道觀。
太和宮山門,是五間廳琉璃瓦屋面歇山門廳,紅牆黃瓦,系1978年在原址重建。“太和宮”匾系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遺物。門外八字牆上,重拓明代書法家所書“鸚鵡春深”4個大字,筆鋒圓潤豐滿,為書法珍品。進山門,是斗拱飛檐的四墩三門牌坊——欞星門。欞星門懸掛—幅隸書對聯:天台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
入欞星門,一方寬敞庭園,南北為對稱的陳列室,即原雷神殿,1978年重建後闢為“金殿博覽"和“昆明攬勝"展覽館。
由雨道向東,上石台階,即為明萬曆年間所筑紫禁城。城坐東向西,西門為正門。城西門外兩側,對稱建有四方重檐琉瑞屋面的鐘鼓樓,鼓樓前石砌花壇有明代茶花——獅子頭—株,鐘樓前花壇有白玉蘭一株,兩邊各有一株古刺柏。紫禁城西門上,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樓,樓上有木雕魁星。
昆明金殿名勝區
太和宮
  • 紫禁城
紫禁城磚城周長365尺,城內中部二層平台上,為銅鑄北極真武殿。殿為重檐歌山,高6.7米,寬7.8米,深7.8米,16根立柱為寶裝蓮花礎。銅殿四面斗拱裝飾,屋面正脊通體雕雲龍紋,兩端飾以龍吻,中間裝飾龍紋火焰寶珠。戧脊飾人、馬、魚等。殿四壁為36扇格子門組合。正門鑄浮雕雲龍、龍鳳呈祥;左右璧和後壁門鑄“壽”字幾何圖案。殿內鑄有八角雲龍浮雕藻井。殿正樑上,鐫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楷體字1行。整個銅殿,包括神像、幃幔、匾聯等,全部用銅鑄造,據史學家方國瑜考證,鑄銅殿用銅為250餘噸,是中國最大最重的銅殿建築。
殿內,中間銅鑄真武祖師坐像,兩側為銅鑄金童、玉女和龜、蛇二將立像。
銅殿安裝在石砌的平台上。上層平台、欄桿、雲龍階石、地坪等全部用大理石鑲砌;下層平台基石、欄桿及雲龍鏤空階石用墨石、砂石組合,基座及欄板浮雕飛禽走獸、花鳥及二十四孝故事。
下層平台兩側,有銅鑄水、火二將,置於檀木精製的六角重檐小閣內。水火二將兩側,有清代青石雕刻的大石獅1對。
銅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爐,石香爐移至文物館保護,新鑄銅香爐1個。
  • 日月七星銅旗
銅殿平台前北面,豎有日月七星銅旗,系清同治年間增建。七星旗之旗桿、旗斗、旗子全為鋼製。旗星三角形,上方有鏤空日月,旗邊呈狼牙狀,—周鑲二十八宿,中間鑲有北斗七星。日月之間僂空刻“天下太平”4字,銅旗的飄帶上,鏤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老君殿、三豐殿
紫禁城東門外,為老君殿,庭院迴廊環繞,院內種植桂花。老君殿坐東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現闢為老子歷史文化展廳。
紫禁城南門外,為三豐殿,上下兩幢大殿,南北廂房圍成四合院,1979年重建後闢為茶水、小賣、冷飲、工藝品服務部。院內有“三豐仙師”石碑刻像;上層大殿內塑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像,懸“三清殿”匾。
  • 天師殿文物展館
紫禁城北門外為天師殿,民國年間建西樓,形成四合院二層樓房。1984年維修紫禁城東北角,拆除天師殿南廂房。天師殿曾作名勝區管理處辦公窒,1993年開闢為金殿文物展覽館,設有吳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劍展室,太和宮文物展廳,陳圓圓、吳三桂畫展和西周青銅器展室。
“七星寶劍”,重30多公斤,兩面劍鋒上鑲7顆銅星,原掛銅殿內,“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是真武的“鎮山法寶”,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吳三桂重鑄銅殿時所鑄。
木柄大刀,重12斤,系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建銅殿後留下,炫耀其武威。
太和宮還保留有不少明萬曆年間創建以來的重要碑刻,如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的創建碑、功德碑,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太和宮碑記》等。還有反映明、清太和宮道觀的楹聯、古字畫、銅器、磁器等。

鐘樓景區

  • 鐘樓
鐘樓位於鳴鳳山最高點,海拔2058米,於1983年破土動工,1984年10月建成,鐘樓高29米,3層,平面呈“十”字形,每層12個戧角,3層36個戧角。施工時不通車路,所有建築材料均靠人力挑上山。建蓋鐘樓,開闢鐘樓景區時,遷走用地內墳墓273冢。
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1口大銅鐘。銅鐘原掛昆明城南門宜化樓,鑄於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是昆明現存古銅鐘中最大的一口。永樂大鐘最初用於報時,後又用以報警。1953年拆宣化樓,將銅鐘移至狀元樓外古幢公園,1970年遷金殿名勝區。1984年銅鐘掛上鐘樓,是用3台“絞磨”提升懸掛。掛好銅鐘,再上屋面椽子和琉璃瓦。
  • 秋園
太和宮南面的三元宮,清鹹豐七年(1857年)兵燹身毀後,民國七年(1918年)曾建作為雲南護國起義將領庾恩腸的墓園。1966年庾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4年闢為秋園,挖池理水,平橋拱橋,大量種植秋景植物。秋園仍保持了庾恩腸三台慕園的格局。
秋園東面,1998年重建三層重檐古典式餐廳,迴廊環繞,亭閣簇擁,掩映在綠樹叢中,與秋園融為一體。

昆明園林植物園

鳴鳳山南面建有600多畝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分為茶花園、杜鵑園、花卉溫室區、木蘭園、薔薇園、珍稀瀕危植物區和菠類園等園區,共種植園林植物2500多種。
茶花園為最大的專題園,占地20多萬平方米,種植著一萬多株茶花。杜鵑園占地60畝,以種植雲南杜鵬為主。

金殿銅文化

  • 金殿博覽苑
天師殿西面,北雷神殿花園於1995年新建“中國金殿博覽苑”,將中國武當山、五台山、泰山及北京萬壽山的古代銅建築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木雕仿製,仿錒處理,薈萃一園。
景區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挖池堆山,疊石理水,拱橋牌坊,棧道蹬道,植物造景,形成殿閣輝映,小巧玲瓏的中國古典式園林景觀。
  • 青銅歷史文化景廊
1997年至1999年的環境整治中,把登鐘樓游路改為秋園至鐘樓軸線甬道。甬道兩側,仿製雲南出土戰國至漢的青銅器——銅枕、牛頭、貯貝器、葫蘆笙、牛虎銅案及滇王金印,成為雲南青銅歷史文化景廊。此外還有銅鑄年牛、西周青銅器展室等景點,均突出了昆明金殿名勝區青銅文化的特色。

植物資源

綜述

昆明金殿名勝區內,古樹名木眾多,擁有古樹名木4千餘株,後續資源3千餘株。紫禁城內的紫薇、梧桐、銀杏,紫禁城西門外的茶花,均植於明代。庭院內外,大量扁柏、銀杏、梧桐、羅漢松、刺柏都是明清古樹。老君殿南側,有一株雲南省最大的麻櫟樹。風景林內,大量雲南油杉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樹。
鳴鳳山麓,有羊清河由東至西繞鳴鳳山,轉南注入金汁河。1958年建金殿水庫後,河水千涸。跨羊清河,明萬曆年間陳用賓建單孔石橋,名迎仙橋。
金殿的茶花馳名中外,金殿茶花園有數千盆茶花,茶花又名山茶,是雲南八大名花之一,其栽培歷史已有500多年。雲南被稱為山茶的故鄉。茶花也是昆明的市花,冬末春初,樹葉凋落,唯茶花吐艷盛開。

引種馴化

金殿園林植物園結合各專類花卉園區植物分類的特點,引種馴化雲南野生及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觀賞植物種質資源。
杜鵑園大量引種大規格露珠杜鵑、雲南野生杜鵑,扦插繁殖錦繡杜鵑。
茶花園引種睡美人、粉牡丹、雪嬌等珍貴茶花品種,逐年扦插白秧茶,靠接各種茶花。
溫室花卉區引種30多個野生品種及20多個園藝品種的海棠,廣泛蒐集各種觀葉植物。
樹木園在引種馴化鄉土行道樹種的基礎上,大量繁殖三角楓、欒樹、樟樹,為豐富昆明行道樹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文化活動

金殿廟會

農曆正月初九是金殿廟會。道教傳說,正月初九是真武帝君得道飛升之日,又是玉皇大帝聖誕,因此成為太和宮傳統廟會。過去逢正月初九,“析晴禱雨,禳災迎福”,燒香拜神的人如潮水湧上金殿。新中國成立後正月初九傳統廟會發展成遊春賞花盛會,花燈歌舞、獅子、龍燈、遊藝活動、風味小吃....

歷史文化

公園依託昆明金殿名勝區擁有全國最大的銅殿、雲南最大的古鐘,形成青銅文化主題。圍繞青銅主題文化,開發了“中國金殿博覽苑”“青銅文化園”、東化川天南銅都“雲南銅魂”展覽館等一系列青銅文化景區、展室。以吳三桂重建銅殿為依據,將秋園開發為陳圓圓文園,充分展示和發掘金殿名勝區的歷史文化內涵。

文物保護

1982年2月23日,“太和宮金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01年,昆明金殿名勝區被第一批列入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2002年,昆明金殿名勝區成為省級文明旅遊風景區,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認證。
2010年,昆明金殿名勝區成為昆明市科普教育精品基地。
2013年,昆明金殿名勝區成為雲南省山茶花優質種業基地。
2016年,昆明金殿名勝區獲“國際傑出茶花園”稱號。
2019年8月,昆明金殿名勝區獲準加入中國科普研學聯盟。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昆明金殿名勝區景區全年開放,每天開放時間7:30—18:00。

門票價格

門票票價:成人票25.00元/人;優惠票12.5元/人。
優惠票包含:a.1.2米(含)—1.4米(不含)之間;b.60歲-70歲無老年優待證者;學生持學生證購優惠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除外)。

交通信息

公交:市內乘坐142路、10路、146路、47路、71路、235路、69路、57路、76路公車直達昆明金殿名勝區西門(正大門)。後由昆明金殿名勝區西門(正大門)可乘坐Z90路公交到達景區北門。
自駕:昆明市——昆磨高速入口——昆磨高速——汕昆高速——東三環路——世博路——穿金路——昆明金殿名勝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