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曾任職務,出版著作,出版圖書,所獲榮譽,人物事跡,緬懷紀念,
人物生平
1948年,赴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地質系學習,韓戰打響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復員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學業。1956年組建並出任北京地質學院“三系”第三教研室首任主任。1965年,他奉命率“三系”內遷至成都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
曾任職務
出版著作
主編《鈾礦床學》、《放射性礦床學》、《中國主要鈾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譯註《法國脈狀鈾礦床地質》。
出版圖書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1991年12月
《鈾礦床學》是1991-12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金景福
所獲榮譽
曾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人物事跡
他是在抗美援朝中戎馬倥傯的朝鮮族少年郎,卻與放射性地質事業結下不解之緣;他是“三系”開創者之一,為我國核子彈研製培養了一批批鈾礦資源探采的技術人才;他率“三系”南下,穩紮穩打,確立了“三系”在我國鈾礦地質與勘探領域中不可動搖的學術地位。
“妙手回春”的礦山醫者
自上世紀50年代起,金景福針對我國鈾礦床成礦理論、成礦規律、成礦預測、找礦勘探方面的若干問題展開科學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在鈾礦成因、成礦規律、時空分布、找礦理論和找礦方法等研究領域取得大量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他的許多學術思想和理論已成為鈾礦研究領域的經典,而他本人,也是放射性礦床地質勘探的專家。他奔走於各個礦山之間,為許多礦區找出了“怪病“的癥結所在,甚至使瀕臨死亡的礦區復生。他的學生何明友在接受採訪時,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上世紀70年代,原解放軍基建工程兵205師在四川盆地探測砂岩型鈾礦床時,遇到了一件怪事:某連隊在一個單面山的山坡上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且放射性強度很高的異常點,但前前後後“八上八下”,打了20餘個鑽孔均為白孔,都不見鈾礦的蹤影。知道“寶藏”就在身邊,可就是找不到它,這處奇怪的鈾礦像一塊烏雲籠罩在連隊所有人的心上。面對如此奇怪的情形,該師參謀長說:看起來我們只能去請金教授來幫忙看看了。
金景福的到來給愁雲籠罩的連隊帶來了希望。技術員們聽說大師來了,都爭先恐後地來傍聽連隊勘探工作情況匯報。在聽取勘探工作情況匯報過程中,金景福發現當說到關於對該區找礦前景的看法時,技術員們在下面竊竊思語,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什麼。面對這一情況,金景福笑了,他說既然大家有話說,那就都上來說說吧。技術員們倒也不含糊,都大大方方地到講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原來技術員們的分歧在於:一隊人認為有礦,雖然不知道礦在何處,但堅持要勘探下去;另一隊人則以前後“八上八下”打的全是白孔為據,認為無礦,建議不要在此處再費周章。金景福聽了雙方的意見,想了一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從該區放射性異常點經連隊駐地到柏林河的地質剖面圖。然後十分肯定地對大家說:“你們這裡有礦,但不在現在的勘探區內。而在你們駐地所在的平緩丘陵區。”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連隊頓時炸開了鍋,大家都不相信辛辛苦苦找了那么久的礦藏,竟然就在腳下?
連隊不可以輕易布鑽,也沒有膽量布這個鑽。看著大家為難的神情,金景福斟酌了一下,說:“布鑽的確不是個小事,要報批。這樣吧,參謀長您下個命令,我來親自給你們布個鑽,試試看。”參謀長思量再三,決定試試。於是一聲令下,機器聲響了起來。結果只打了幾十米就見了礦,而且是好幾米厚的礦!連隊一鼓作氣,圍著這個孔打梅花鑽,孔孔見礦。經過5年的實際鑽探,該礦區不僅在預定時代、層位找到砂岩型鈾礦床,而且擴了儲量,升格為中型礦床。
只要是能多為礦山出力,金景福總是有求必應。“醫者,仁術也”,金景福也將自己當做了礦山的醫者,以一顆仁愛之心,不遺餘力地為礦山做出自己的貢獻。
嚴慈相濟的教育者
金景福不僅是著名的學者,還是嚴慈相濟的師者。從上世紀50年代中葉起到80年代初,他把近30個年頭的黃金歲月用來培育國家原子能事業急需的的接班人。
金景福嚴格要求學生,自己也處處以身作則。他認為“為人”和“為學”應結合起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據他的學生曹志敏回憶,在他讀博期間,有一次自己因關注電視上一則頗為轟動的新聞而忘記了上課時間。當他氣喘吁吁地到達教室後,金老師讓他在課堂上站了足足半個小時。而金景福也沒有講課,而是從“滿足是治學進步的最大敵人”講起,並告誡大家,“你們這一代年輕學者的快速晉升不是因為取得了什麼了不起的成績,而是時代、國家、社會需要你們儘快接過事業的班”,還引經據典,講了老一代專家學貫中西、一生謙卑為學治學的經歷。如今,曹志敏也已成為博導,但這一出場景仍時時警示、激勵著他,告誡自己要謙卑治學。當日覺得金老師過於嚴厲,但回憶自己許多年來的學習、從教經歷,才發現那一日的訓誡原來字字珠璣。
“師愛是嚴慈相濟的愛”,學生們印象中的金景福並不完全是嚴厲的,有的學生甚至評價他為“老頑童”。金景福在帶學生實習時,課題組總是有說有笑的,他還帶著學生們一起包餃子,一起去山間小溪洗澡。金景福對學生沒有太多的約束,而是讓學生自由發展,憑興趣愛好學習,自己選擇研究方向。他很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學生因要美國留學而沒能在他手下完成博士論文,金景福沒有絲毫的責備,還親自送學生上車,每次電話里總是叮囑他既然到了美國就要安下心來,好好完成學業。
伴隨著金景福嚴慈相濟的師愛,一批批學識寬廣、功底深厚、敢於創新、勇於開拓、德才兼備的弟子走到了科學研究前沿,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胡瑞忠,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倪師軍,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明友,西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庹先國都是他的優秀弟子代表。金景福逝世後,以倪師軍、何明友為首的弟子們自發為他編寫了畫冊《金景福——中國放射性地質大師》,以緬懷恩師。
金景福一生研究鈾礦,而他自己也像鈾礦一樣放射著的能量,用自己高潔的品行、豐富的學識,影響著一批批的學生。
孜孜不倦的讀書人
金景福的一生中沒有什麼其他愛好,獨獨愛書。他的女兒金秀一回憶,從她開始懂事,就經常看到父親拿著大部頭的專業書來讀。經濟不寬裕的時代,父親也經常去逛書店,毫不吝嗇地買書回家。成都理工大學的圖書館,幾乎成為金景福退休後的第二個家。他閱讀的大都是有關於礦藏學的書,但特別的是,他借的基本都是外文書籍,不看譯本。他覺得礦藏學要結合全世界的經驗和精髓來研究,許多外文書籍翻譯過來,就失去了書籍本身的滋味。為了讀懂晦澀難懂的外文礦藏學書籍,他自學了英文和法文。
金景福退休後仍然非常關注走在科學前沿的學術研究,重視國內外發表的相關科技名著。他總是第一時間從報紙和期刊雜誌上獲得關於礦藏學的研究,然後仔細閱讀分析。他認為,只有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全世界各個權威機構和個人對於鈾礦藏學的研究成果,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研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