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帶齒頜鯛

金帶齒頜鯛

俗名黃點鯛,群居性魚種,常常成群巡遊在舄湖礁石平台或向海珊瑚礁的上緣區,較少落單行動。是夜行性的動物,白天緩緩或靜止的棲息在珊瑚叢上,晚上則游到珊瑚礁外圍尋找底棲性的小章魚、烏賊、小魚、蝦及蟹類等為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帶齒頜鯛
  • 拉丁學名: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
  • 別稱:黃點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魚綱
  • :龍占魚科
  • 分布區域:印度洋,太平洋
分布,深度,特徵,生態,經濟利用,

分布

本魚分布印度洋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紅海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阿拉伯海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日本台灣中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澳洲聖誕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群島菲律賓索羅門群島諾魯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薩摩亞群島吐瓦魯、東加、吉里巴斯庫克群島等海域。

深度

水深3~30米。

特徵

本魚體銀灰色帶黑色調,有若干金黃色或橘紅色的縱線,背後側有一大黃斑。眼徑十分巨大,約略與吻長相等。尾鰭深分叉,背鰭硬棘10~11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9枚。體長可達30厘米。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尖。眼大。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下頜犬齒向外;上頜骨上緣具鋸齒。頰部具鱗4-6列;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側線鱗數68-74;側線上鱗列數5。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10;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軟條15;尾鰭深分叉,兩葉先端尖銳。體背暗紅褐色,具數條銀色窄縱紋;下方體側銀至灰色,有若干金黃色至橘褐色縱線;尾柄背部近背鰭後方數軟條之基底有一大形黃斑。各鰭淡紅色或透明。

生態

本魚棲息岩石和沙質海岸交界處,肉食性,以多毛類貝類等為食。

經濟利用

美味的食用魚,適合清蒸紅燒。體內可能有累積熱帶魚毒,國外有中毒的紀錄。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
Pentapodidae
中文科名
錐齒鯛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
Gnathodentex
中文屬名
齒頜鯛屬
拉丁種名
aurolineatus
中文名
金帶齒頜鯛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Lecepede)
原始屬名
原始文獻
Lecepede,1803. . Hist. Nat. Poiss., 4:32.;Cheng Qingtai, Zheng Baoshan,1992. . LATIN-CHINESE-ENGLISH NAMES OF FISHES. Beijing: Science Press.;
同物異名
Pentapodus aurolineatus Fowler; 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 (Lecepede); Sparus aurolineatus Lacepede; Pentapus auroline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
Goldlined glowfish,Striped large-eye bream,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海南,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