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門(南京明城牆城門之一)

金川門(南京明城牆城門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川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內城門之一,介於鐘阜門新民門中央門神策門之間。金川門坐南朝北,面臨護城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舊有金川門涵洞)而得名。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南京城內的寧省鐵路京市鐵路)從下關火車站引出經過金川門門洞駛入南京城內;1930年代金川門曾改名三民門。1942年疏浚金川河,又改建涵洞11座。金川門外明代建造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有水關,1957年拆除金川門,現在只保留金川門地名;金川橋幾次重修,2004年金川門橋重建完畢,金川門橋連線鐵路北街和金川門外大街,同時在金川門遺址北側建立石碑以示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川門
  • 拆除時間:1957年
  • 重建時間:2004年
  • 石碑紀念時間:2004
  • 原始命名:三民門
  • 地理位置:江蘇南京
城門概況,關聯事物,城門史話,

城門概況

金川門原址所在地
金川門位於南京老城城北,坐南向北,東邊到達神策門,西邊到達鐘阜門,因古代有金川門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金川門是明代建造的十三座內城城門之一,金川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定有水閘,控制護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南京城內的寧省鐵路京市鐵路)從下關火車站引出經過金川門門洞駛入南京城內;1930年代金川門曾改名三民門,1957年由於交通道路改造的需要,三民門及寧省鐵路(京市鐵路)一同被人民政府拆除,從此金川門實體退出歷史舞台;2004年金川門附近建起了市民廣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金川門遺址上豎立標誌以示紀念。

關聯事物

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修建寧省鐵路時,金川門洞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曾掘出一塊石碑,上刻: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當時修路工頭不敢聲張,為免招來殺頭之禍,便命人砸碎石碑,扔進了金川河。說來也巧,果不出幾年,清朝真的就滅亡了。這一奇聞,至今還為南京百姓津津樂道。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名寧省鐵路為京市鐵路。1957年由於交通到處改造需要,京市鐵路被人民政府拆除。
落魂橋
落魂橋是大市古橋,位於南京薩家灣八中邊緣與鐵路北街中段,始建於明代。據當地的一位83歲的柳姓老人講,太平天國起義軍攻打南京時,曾在此橋砍殺近百名清軍,一時間金川河血流成河。後來,日本侵略軍攻占了南京,在金川門內東邊靠城牆的邊上,建起了上百間倉庫,城牆上都有日本兵站崗,據說有次抓到了幾位“偷東西”的,被日本兵帶到附近的落魂橋槍殺了,死屍在水裡漂了幾天;之後,南京的老百姓就稱此橋為“落魂橋”了。
金川門於明永樂年間即已封閉論證
有文章稱:“金川門於明永樂年間即已封閉”,此說缺乏根據。理由有三點:第一,金川門附近在明代永樂年間建成大型糧庫(亦稱“草場”)一座,屬於朝廷重要糧倉之一,城門若封閉無法作為城門進出。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八月間,南京金川門糧庫失火,一次就“焚燒糧食三十九萬八千包之多”。據不完全統計,自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金川門糧庫失火3次,朝廷命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裁;第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於南京“守備單弱”,“倭寇密迕各悶”,故升浦口守御指揮使孫世勛為署都指揮僉事.“提督南京金川等門官軍”;第三,按《松窗夢語》記載:“今塞鐘阜、儀鳳二門。”文中並未言及塞金川門之事。而作者張瀚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明萬曆元年(1573年)由南京工部尚書升遷京師,其所記南京城門堵塞情形當在這之後。

城門史話

金川門靖難之役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年號建文,建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推行削藩政策,先後削除五位親王爵位,這激起了分封北平的皇四叔燕王朱棣的反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討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親自率兵自瓜州渡江,由金川門入應天府城,並攻占京師應天府城,致使建文帝朱允炆退位並下落不明,“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卷4),史稱靖難之役。金川門之變,宣告了建文朝的終結。朱棣堂而皇之地登上奉天殿,改元永樂,朱棣成為永樂皇帝後,對金川門格外看重,委派其妹寶慶公主的夫君趙輝駙馬,充任金川門的千戶守。明末,金川門曾一度封閉。
趙駙馬守備金川門64年
朱棣“靖難”在京師今南京當上皇帝後,再加固城牆,重兵把守。在內十三城門中,他對金川門十分看重,就委派他的妹夫、寶慶公主駙馬爺趙輝擔任金川門的“千戶守”。而趙輝這一守,“凡事六朝”長達64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趙輝父親趙和,曾以“千戶”從征安南陣亡,子襲父職。趙輝生得“狀貌偉麗”,又一身武功,永樂十一年(1413年)招為寶慶公主駙馬,府第在後宰門北。
寶慶公主是太祖幼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生,她的四哥朱棣即位時才8歲,由嫂嫂、仁孝徐皇后撫養長大,性情純淑,知書達理,18歲時下嫁趙輝,宣德八年(1433年)病亡。
趙輝於天順初年,向朝廷申請“侯”爵,此時,明英宗正在為翦除擁立自己復辟皇位的有功之臣曹吉祥、石亨等絞盡腦汁,那有心思顧及趙輝的申爵之事,一就不予批准。趙駙馬雖未升遷,但守金川門盡心盡職。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無疾而終,享年90歲。
積善庵的筍脯豆
明初,京師金川門有一積善庵,始建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其第20子朱松因封韓王未就藩而建的香火院。
積善庵後有大片竹林,每年春天竹筍茂盛,覺清便率眾尼將挖來的鮮筍加鹽煮熟,上籃烘乾,又將浸泡後的黃豆加適量醬油、糖煮熟,攤開曬乾,和以筍脯,用瓷壇貯藏,歷久不壞,取名“筍脯豆”。筍豆味道鮮美、又耐咀嚼,既能佐粥、也可消閒,別有風味。因此,南京城許多善男信女都到庵里討要品嘗,民間也紛紛仿做。
積善庵毀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當年,霍韜(字渭先,南海人,明正德九年狀元)出任南京禮部尚書,積極推行明世宗禁佛政策,“南都,我皇祖所以肇基地,典禮宜天下先焉”(霍韜《渭崖文集》卷4),下令絕僧尼、拆寺廟。積善庵雖毀,但筍脯豆卻流傳下來,清代學者袁枚《隨園食單》就有記載,至今仍是南京家常小菜。
寧省鐵路/京市鐵路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滬寧鐵路建造,沿至江寧府今南京市下關姚坊門一帶,又開金川門支線鐵路入城,當時稱“寧省鐵路”。由下關向南,從金川門入城,經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北極閣直到中正街(今白下路)為止。於是,江寧府城北鐵路經過之處,便出現了鐵路北街、鐵路中街、鐵路南街的地名。有趣的是,當年修“寧省鐵路”時,在金川門洞內,挖有一塊石碑,上書“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的讖語,一時傳為異談。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當時的首都國民政府著手疏浚金川河,改建涵洞11座。
民國時期,據說金川門曾經被京市鐵路的火車車廂帶倒塌過。
建國後的1957年,金川門在轟轟烈烈的南京拆城“工程”中被無情拆除。不久,就連拆城過程中發現的牆中牆(當時稱作“重要文物”),亦未能倖免被拆除的厄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