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一般指本詞條

琺瑯器是以琺瑯為材料裝飾而製成的器物,又稱“佛郎”“法藍”,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依據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琺瑯是一種以石英、瓷土、長石、硼砂等經粉碎、熔煉後製成的矽酸鹽類裝飾材料。器物胎體主要為銅,少量為金銀等其他金屬。

明清琺瑯器主要在宮廷作坊製作。清代以來,在北京、廣州、揚州、九江的民間,也有精美的琺瑯器生產。按製作方法,明清琺瑯器大致可分掐絲琺瑯、鏨胎琺瑯、錘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幾種。其中,俗稱景泰藍的掐絲琺瑯歷史最長、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畫琺瑯、透明琺瑯、錘胎琺瑯的生產僅在清代,鏨胎琺瑯在明代雖已出現,但為數甚少,入清才數量稍多。

在掐絲琺瑯以外,清代的銅胎畫琺瑯頗有影響,瓷胎、陶胎、玻璃胎的畫琺瑯製品就是在其啟發下產生的。

中國的琺瑯器製作是在西方藝術影響下產生的,特別是掐絲琺瑯,始終沒有改變色彩明艷、圖案繁密、效果富麗的風貌,帶有鮮明的伊斯蘭藝術印痕,而常與同時代中國藝術區別明顯。中國琺瑯器雖可能在元代已經出現,但大量製作卻從明代開始,入清製作更加興盛。

琺瑯器一般為盤、碗、盒、瓶、罐、爐、鼻煙壺等生活用品,較特殊的是清乾隆(1736—1795)年間的掐絲琺瑯,時有大型室內陳設品、供器、家具的製作,甚至出現了體量巨大的佛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琺瑯器
  • 外文名:Enamelware
  • 中文別名:佛郎、法藍、金屬胎琺瑯器
  • 類別器皿文物
  • 材質:金、銀、銅、琺瑯釉料
  • 工藝:鏨胎錘胎掐絲
歷史傳承,材質器型,製作工藝,加工分類,鏨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透明琺瑯器,掐絲琺瑯器,畫琺瑯器,七寶燒,藝術鑑賞,明清款識,胎骨型制,紋飾圖案,琺瑯釉料,收藏維護,

歷史傳承

琺瑯器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雍容華貴的造型、富麗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紋飾以及超凡脫俗的展現手法,至今仍魅力不減。雖然它是一種源自阿拉伯的工藝,但自元代傳入中國後,很快便被賦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琺瑯器
琺瑯器
掐絲琺瑯、鏨胎琺瑯和畫琺瑯,分別於不同時期在中國出現。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其原產地在今天的中東地區。公元11世紀,中東的阿拉伯人已開始製作和使用掐絲琺瑯。約在13-14世紀,掐絲琺瑯工藝傳入中國。琺瑯工藝雖是舶來品,但一經傳入中國,即與中國傳統的金屬製造工藝、鑲嵌工藝有機地融為一體,心靈手巧的中國工匠很快掌握了掐絲琺瑯的製造技術,所制琺瑯器在造型、圖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任何外來文化的影響與痕跡。
琺瑯器與中國歷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銅、陶瓷等相比,歷史要短暫得多,見於文字著錄則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瑯工藝的淵源、特點和用途,“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之類,多為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內府作者細潤可愛”。《格古要論》是研究中國早期琺瑯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獻。
因文獻記載過於少而簡單,老一輩專家通過對現存掐絲琺瑯器的排比、分析與研究,推斷出中國最早的琺瑯實物為元代製品。元代琺瑯器器形端莊大方,構圖舒朗流暢,釉色明艷溫潤,具有寶石般的半透明光澤。唯原配琺瑯器較少,大部分被後人改裝過,存量稀少,彌足珍貴。
琺瑯器
清乾隆內填琺瑯番蓮紋五供一組
“御用監”為明代製作琺瑯器的官方機構。整個明代,僅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樂沒有署款的標準器,故在年代鑑別上有一定的難度與模糊性,但在實物中確有一些琺瑯器具有早於宣德而又不同於元代的特點風格,如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貫耳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簋式爐等。
宣德款琺瑯的器形與同時期的瓷器、漆器、銅器相似,有罐、碗、盤、盒、花觚、爐、雙陸盤等;紋飾以勾蓮花為主,並出現了龍、鳳、獅及四季花卉圖案;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造”、“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鑄款或陰刻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爐的掐絲與釉色為典型的宣德風格。
萬曆款掐絲琺瑯在器形、圖案、釉色、款識等諸多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出現了燭台、甪端等新的器形;琺瑯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澤;款識改為“大明萬曆年造”掐絲填紅釉款和“大明萬曆年造”陰刻雙線款。掐絲琺瑯雙獅戲球長方盤,在琺瑯釉色上具有萬曆朝琺瑯風格。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廠”——造辦處,下設幾十個作坊,琺瑯作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作坊之一。此外,揚州、廣州、九江、北京等地也製作具有地方風格的掐絲琺瑯。
有清一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瑯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康熙朝掐絲琺瑯基本有三種風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風格的大器,如故宮博物院藏龍紋大盤、仿漢壺等,這部分器物過去一直定為明晚期。掐絲琺瑯八不正瓶,在掐絲上仍具有明晚期的痕跡,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風格;其二是琺瑯釉失透,釉色灰暗無光澤,器物表面欠光滑,掐絲琺瑯勾連紋馬蹄式瓶即屬於此類典型作品;其三是掐絲細膩活潑,釉色純正鮮亮。康熙朝掐絲琺瑯有五供、爐、瓶、盤、盒、暖硯、筆架、香薰等,款識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書、篆書陰刻款、鑄款和鏤空款。還有很多無款的康熙風格的作品流傳於世。
乾隆朝是掐絲琺瑯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據檔案記載,造辦處製作了數量可觀的琺瑯器,包括宮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陳設品和文房清供等。宮廷典章用品有寶座、屏風、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龕、佛像、壇城、五供、七珍、八寶等,乾隆期共製作了12座琺瑯塔,分別陳設在紫禁城梵華樓、寶相樓內,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是所見最大的琺瑯器;生活用品數量龐大,有熏爐、手爐、冠架、盤、碗、盒、茶壺、杯盤、多穆壺、火鍋、筷套、唾盂、燭台、花澆、鼻煙壺、銅鏡等,掐絲琺瑯春字盒為乾隆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陳設品可分為四類:其一是普通陳設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長頸瓶、雙連錦袱瓶、六方貫耳瓶、鴨頸瓶、雙管式瓶、英雄瓶、鏤空轉心瓶、棕式瓶、蒜頭瓶、抱月瓶、葫蘆瓶等;其二是仿古陳設品,主要是仿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有花觚、鼎、卣、觥、簋、鐘、扁壺、罍、奩、甗、尊、觶等,造型古樸,紋飾典雅,掐絲琺瑯鼎式爐從造型到紋飾均為仿古風格;其三是動物造型陳設品,如獅子、麒麟、犧尊、天雞、天鹿、鴿子、仙鶴、大象、甪端等,形態生動,惟妙惟肖;其四是掛屏、插屏等陳設品。文房用品有筆筒、筆架、筆洗、墨床、硯盒、仿圈、鎮紙、水丞等。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四季花卉瓶
乾隆朝掐絲琺瑯的胎子,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無輕飄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貴的黃金制胎;琺瑯釉料均無透明感,沙眼減少,細膩光滑,琺瑯釉色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在圖案裝飾上,除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做法以外,還運用了仿古的獸面紋、幾何紋,並將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故事作為裝飾,追求繪畫的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在鍍金、鏨刻方面,不惜財力、功力,金色濃重,刻飾精美;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工藝還常與畫琺瑯工藝相結合,並鑲嵌珠寶,具有典型的金碧輝煌的皇家藝術風格。
嘉慶、同治、光緒朝的官造掐絲琺瑯數量減少,做工粗糙。晚清民國時期有“印鑄局勳章製造所”“老天利”“靜遠堂”“寶華生”“德興成”“德成”和“志遠堂”等官營與私營製造掐絲琺瑯的機構和作坊。“達古齋”款掐絲琺瑯袱系紋筆筒屬首次發現的又一個晚清琺瑯作坊名號,其筆筒的造型與風格與“志遠堂”款筆筒如出一轍。
鏨胎琺瑯又有“內填琺瑯”之稱,與掐絲琺瑯不同的是,鏨胎琺瑯的絲不是焊接在銅胎上,而是直接在銅胎上鏨刻出來,故鏨胎琺瑯的絲較之掐絲,線條要粗,無接縫,具有粗獷豪放之美。已知最早的鏨胎琺瑯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時期的一件小盒。到清代乾隆時期,廣東製作鏨胎琺瑯,有爐、瓶、碗、盤等,紫禁城欽安殿內陳設的鏨胎琺瑯太平有象就是廣東官員李侍堯進貢的。鏨胎琺瑯花卉蝙蝠紋唾盂以及騎竹馬小童的前身裝飾都是採用了鏨胎工藝。鏨胎琺瑯與掐絲琺瑯相比,更加費工費料,故在明清時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發展。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花卉八楞式盒
琺瑯器以明代宣德、景泰兩朝的為代表,最具投資收藏價值,而清代的琺瑯器製作規模較大,在康乾時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製作精良、風格清秀,也極具收藏價值。”收藏愛好者陳先生說,景泰藍富貴大氣,金碧輝煌,包含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人文藝術、空間藝術,有較高的文化內涵,有獨特的欣賞角度。

材質器型

琺瑯器即金屬胎琺瑯器,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瑯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特點。有著青銅器般恢宏的氣勢、絲綢織錦般繽紛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山水花卉杯、盤
琺瑯器器型多種多樣,有瓶、盤、碗、爐、鼎、圓盒、香熏爐等;琺瑯釉色多為天藍、寶石藍、淺綠、深綠、雞血紅和黃色等;吉祥紋飾多為蕉葉、饕餮、獅子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等。琺瑯器工藝品採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作為宮廷藝術,琺瑯器是明清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中華國粹,併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工藝

琺瑯器製作工藝很繁複,要經過錘胎、掐絲、填料(琺瑯釉)、燒結、磨光、鎏金等多項工藝,每項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絲琺瑯器,如人物、走獸的瓶件等,製作難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加之用料昂貴,其胎以銅胎為主,亦有用金、銀為胎的,琺瑯釉多系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還須鎏金工藝,耗金量也大。用料和製作工藝構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數十倍。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菊花方壺
依據金屬胎琺瑯器在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瑯釉料具體處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將金屬胎琺瑯器分為畫琺瑯器、掐絲琺瑯器,透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鏨胎琺瑯器及流行日本的七寶燒等幾個品種。
琺瑯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瓷土等,它以純鹼、硼砂為熔劑,用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作為乳化劑,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琺瑯粉,或配入粘土經濕磨而得琺瑯漿。琺瑯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瑯釉屬低溫色釉,燒結溫度一般在1000℃以下。
琺瑯器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胎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過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設計後,要經過制胎、添藍、焙燒、磨光、鍍金等工序。其中制胎過程依不同種類的琺瑯器又包含備料、鑿鏨花紋、合對、攢焊、掐絲等工藝過程。

加工分類

琺瑯器的分類一般有按胎骨材質及加工方法分類,或按琺瑯釉料性質及處理方法分類兩種。按胎骨材質分類有金屬胎琺瑯器和瓷胎畫琺瑯,金屬胎琺瑯器根據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為鏨胎琺瑯器、掐絲琺瑯器、畫琺瑯器、透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等。由於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與施用的琺瑯性質及處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所以按琺瑯釉料進行分類與按胎骨分類是相互融合的。

鏨胎琺瑯器

金屬鏨刻技法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的金屬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們就將這一技藝廣泛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並製作出了圖案精美的青銅工藝品。鏨胎琺瑯器的工藝製作過程是先在已製成的金屬胎表面,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金屬鏨刻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從而使得紋樣輪廓線起凸,再在其下凹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過程後,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蓮花式碟

錘胎琺瑯器

錘胎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工藝中的一種。製作方法是按照圖案紋飾的設計要求,以金屬錘蝶(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進行加工處理,從而錘出圖案花紋,然後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錘胎琺瑯器點施琺瑯釉料的獨到之處是在其凸出的部分點施琺瑯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則以鍍金飾之。用金色來襯托點施琺瑯的花紋。有的作品在使用琺瑯釉料裝飾花紋的同時,還鑲嵌綠色松石、紅色珊瑚等各種寶石。這樣,在金光燦爛的銅鍍金裝飾襯托下,五顏六色的琺瑯釉料和晶瑩閃爍的各種寶石交相輝映,器物表面呈現出五彩斑讕的立體藝術效果。這種方法突出立體效果,盡顯琺瑯釉料的晶瑩剔透。

透明琺瑯器

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錘鏨出淺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經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深淺不同而引起的視覺上明暗濃淡的變化。透明琺瑯器是在鏨胎琺瑯器衰落時開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以清乾隆年間廣州製造的透明琺瑯器最為著名。

掐絲琺瑯器

又稱“景泰藍”,先在金屬胎上,按照圖樣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主要是銅,兼有金、銀絲、片)焊著或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組成紋飾圖案。再於紋樣輪廓線的空白處,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多次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雍正掐絲琺瑯鳳耳豆
掐絲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一個品種。據現存清宮造辦處檔案材料記載,這一名稱的使用,在清代巳於宮內廣泛流行。掐絲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在己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 (金屬主要是銅,也有用金或銀的),焊著或者是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再於金屬絲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過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製作過程後而成。
掐絲琺瑯器與鏨胎琺瑯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絲琺瑯器和塹胎琺瑯器二者在點藍(填施琺瑯釉)、焙燒、磨光和鍍金等工藝製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金屬加工工藝的具體方法上,即圖案紋樣的起線(製作和形成)方法。掐絲琺瑯器是以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焊著或者是粘合在金屬胎上組成圖案紋樣;而塹胎琺瑯器則是運用金屬鏨刻技法起線花紋。因此,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兩種琺瑯器,就會發現,掐絲琺瑯器的圖案線條纖細而婉轉,而且在掐絲、焊著及磨光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線條斷裂現象而塹胎琺瑯器的圖案線條一般比較粗壯,且無接頭相焊痕。

畫琺瑯器

畫琺瑯器又稱“洋瓷”。從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一書中對畫琺瑯器的描述可知,畫琺瑯器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 (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畫琺瑯器是用琺瑯釉料直接在金屬胎上作畫,經燒制而成,富有繪畫趣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琺瑯畫”。畫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己製成的紅銅胎上塗施薄薄的一層白色琺瑯釉,人窯燒結,並使其表面光潔平滑,然後以單色或多彩的琺瑯釉料,按照圖案紋飾設計要求,繪製花紋圖案,再經人窯焙燒顯色而成。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清雍正畫琺瑯蟠龍瓶
清代康熙帝年間,中西方貿易禁止被解除後,歐洲的畫琺瑯器(洋瓷)傳入中國,並以貢品、禮品等形式進大清宮廷。這些舶來的畫琺瑯工藝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關注,於是清政府分別在廣州和北京宮廷專門設立了琺瑯器製造作坊,借鑑掐絲琺瑯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產,並吸收歐洲畫琺瑯工藝製作方法,經若干年努力,終於成功地燒制出了在圖案題材、器物造型、琺瑯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個方面,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畫琺瑯器,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畫琺瑯器還有非金屬胎的,如瓷、紫砂、玻璃等,這類工藝製品稱之為“琺瑯彩”,屬陶瓷藝術品。瓷胎畫琺瑯的製作工藝極為精湛,其琺瑯釉料顏色豐富多彩,色彩控制準確,畫面富有立體感,富麗堂皇。以康熙雍正時期最為精湛。

七寶燒

七寶燒作為日本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創製之初,即體現出其獨特魅力:是日本的傳統工藝品,以貴金屬為胎,外飾以石英為主體的原料及各種色料,經燒制而成。七寶燒具有胎骨輕薄,器型規整,琺瑯釉料細膩,光澤閃耀,色調艷麗明快、紋樣典雅、線條纖細等特點。它與中國的景泰藍、畫琺瑯器一樣,為世界金屬琺瑯器工藝中優秀的藝術財富。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七寶燒花瓶

藝術鑑賞

琺瑯器鑑定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對文獻史料的考證;二是科學的檢測手段;三是通過時代風格的比較來鑑定。前兩種方法較複雜,常用的是第三種。時代風格比較鑑定一般著重考察款識、胎骨與型制、紋飾圖案和琺瑯釉料等幾個方面。

明清款識

現存明清二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明宣德時期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瑯釉燒成三種。款識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占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識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於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款識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明景泰款因偽款太多,尚不能確定哪種款識可作為標準款識。但鑄鏨款、篆書款、仿宋體款以及雙龍環抱款均被認定為偽款,可以排除。掐絲雙勾款和陰刻款,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作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邏輯的推論,尚不能枉下結論。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康熙御製」
明嘉靖款為刻陰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六字款。
明萬曆時期掐絲琺瑯器的款識為雙勾掐絲款(有的字內外填充琺瑯釉),字數均為“大明萬曆年制”或“大明萬曆年造”六字楷書款。尤其以某年造為這一時期所特有的款識語氣。字的排列順序為直單行、直二行或橫排。
清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體始見於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字數有四字和六字。框欄形式多為正方框和長方框。

胎骨型制

明清掐絲琺瑯器胎骨和型制方面總的趨勢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趨減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於銅質精純並提高了燒制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於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絲琺瑯器體積和型制從小到大,從簡練到複雜,從陳設、祭祀到觀賞實用。

紋飾圖案

明清兩代掐絲琺瑯器的紋飾圖案品種繁多,也經歷了一個有簡練到繁縟的過程。以纏枝蓮紋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葉、枝蔓伸展堅強有力,全部單線勾勒圖案線條。枝葉呈串聯狀,並點綴數朵盛開的花朵,花朵飽滿,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開始以雙線勾勒輪廓線,布局趨於繁縟,但仍保留某些早期餘韻。纏枝蓮的花瓣趨於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纏枝蓮紋枝蔓彎曲,布局繁密規整,極具圖案性。基本以雙線勾勒輪廓線,明代那種灑脫的韻味不復存在。
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畫琺瑯花卉紋飾

琺瑯釉料

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細膩,色調純正,鮮艷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淺藍色作地,間飾紅、黃、白、綠、紫、深藍等色釉。從明宣德晚期開始,釉色略顯灰暗,光澤度降低。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地色除淺藍色外,寶藍色套用廣泛。到萬曆年間,更出現了淡青、白等中間色地。琺瑯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現了赭、豆青、松石綠等色釉品種。
清代的琺瑯釉料品種豐富,所用色釉達幾十種之多。但其有一個共同點,皆不透亮。
琺瑯釉料的另一特徵是表面沙眼現象,是由於硼酸鹽含量過高以及燒制過程中的氧化還原作用所引起。工匠們常用“蠟補”的方法來補救,即用石蠟加入色粉製成色蠟,填充於沙眼之中。到乾隆時期,經改進工藝,杜絕了沙眼現象。
景泰藍以它那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絢麗的藝術風采,在世界掐絲琺瑯工藝中獨樹一幟。那些仿製的似是而非的景泰藍贗品,無論在材料、質地還是藝術風格上均無法與明清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相提並論。只要熟悉掌握明清掐絲琺瑯器的製作、材料和藝術風格等特徵,一望便可斷定其真偽。

收藏維護

琺瑯器性質穩定,質地堅硬。除強酸強鹼外,不溶於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鹼液。金屬琺瑯器的胎骨以銅合金(與鐵、鉛、錫等)居多。這些特點決定了琺瑯器的主要損害是機械性破壞和金屬胎起皺生鏽。另外琺瑯釉配料和塗施方法不正確也會造成釉胎脫離,釉料粉化、炸裂、失去光澤、透明度降低等。因此,收藏保存琺瑯器時應注意避免磕碰,放置於安全的地方。環境的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過高,否則會造成琺瑯器腐蝕。氯化物和氧化物對胎體損害較大,應避免接觸。琺瑯器鍍金面和釉面上的灰塵套用軟毛刷拂拭以免產生劃痕,切忌用水或粗糙的物品擦拭。總之,金屬胎琺瑯器應放置於乾燥低溫清潔的環境中保存,並儘量避免陽光直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