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何謂“金字塔騙局”呢?說穿了就是以根本不可能支付的高利息作誘餌,進行
金融詐欺。
金字塔騙局其運作規則是用後一批投資者存入的資金,支付給前一批投資者作為投資的利潤, 以此循環往復。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公司”必須不斷提高利潤水平。當參加者人數達到飽和點,不再增加時,整個“計畫”就土崩瓦解了。
實例
1997年阿爾巴尼亞高息集資“金字塔”
自詡地處“亞歐戰略要衝”的
阿爾巴尼亞,在霍查統治時期在全國修建了大約200萬個碉堡。人們經常懷疑對於這個僅有300萬人口的最貧困的歐洲小國來說,修這么多鋼筋混凝土的碉堡有什麼意義。不過這一些疑問在1997年終於煙銷雲散了。這一年初,歷時5年的阿爾巴尼亞高息集資“金字塔”終於坍塌了,幾乎失去一生積蓄的投資者,由最初的示威遊行發展到衝擊政府機關和執政黨辦公大樓,搶劫商場,燒毀銀行,其間發生多起流血事件。危機的深化,使那些原本無用的碉堡很快就派上了用場——一些城市的示威者在搶奪了大量槍枝之後,就以堅固的碉堡為依託,準備鬧個天翻地覆,整個國家瀕臨崩潰。
在
阿爾巴尼亞,這些騙子承諾給投資者支付的月息高達20%—30%,這對於平均月薪65美元的阿爾巴尼亞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些人甚至把土地和房子賣掉進行投資。結果在5年的時間裡,70%的家庭將相當於阿爾巴尼亞一年國民生產總值30%的10億美元投入到了這個無底洞中。
然而這種壯觀的“金字塔”卻注定只能成為埋葬死者的墳墓。這種投資方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注定要崩潰,因為可以吸收到的存款畢竟是有限的,一旦經濟中的“新鮮血液”耗盡了,這個“吸血鬼”的末日也就來臨。儘管阿爾巴尼亞的騙子們堅持了五年,但是他們20%—30%的誘餌還是比較“保守”的,在幾年前,他們的俄羅斯同行比他們膽子就要大的多得多。
1994年MMM的投資基金
1994年初,俄羅斯居民馬夫羅季三兄弟宣布組建一個名為MMM的投資基金,聲稱其目標是將之建成全俄最大的投資基金。該公司向公眾保證,只要向MMM投資100美元,就可在半年內收回500美元,此外,還有高達400%的年終回報率!在這樣的號召下,全俄共有約1500萬人購買了MMM公司的股票,由於大量股東的加入,MMM投資基金的股價由最初的每股約1美元飛漲到54美元。
MMM集資是另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式投資欺詐事件。其運作程式是:公司發起人擬訂籌資方案後,致力於誘惑投資者參股,當資金積累達到一定量後,開始用這些資金向投資者提供回報,如此循環往復不已。只要所籌的股金達到一定規模而且能循環不斷,就以應付日常的兌付與年終分紅。但是,一旦投資者的信心發生動搖,停止投資、拋售股票或要求兌付,金字塔就會倒塌,那些較晚參與投資的股東將血本無歸,成為欺詐的犧牲品。
與在阿爾巴尼亞發生的不同,俄羅斯的MMM並不是因為油枯燈盡,而是中途夭折式的“意外死亡”。如果不是俄羅斯聯邦政府擔心類似MMM基金的發展會對俄羅斯的商業銀行構成衝擊,影響儲蓄率,MMM本來還會“挺”得更長一些。1994年7月22日,俄政府突然公開聲明對MMM的高額回報率表示懷疑。這個訊息幾乎立刻就導致了這座駭人聽聞的“冰山”最終在1周內的“融化”。
MMM公司的騙局很容易讓人們想起當年發生在中國的“沈太福長城機電科技產業公司非法集資詐欺案”之類的金融詐欺。這類案件在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可謂是屢見不鮮:從重慶一個僅有兩年文化的農婦集資幾百萬;福建南翔的一個退休女工集資幾千萬;大連的一個普通中學教師集資了幾個億;到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廣東省恩平市支行原行長侯春幸高息攬儲、違規放貸給國家造成了36億元人民幣損失,可謂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2008年,美國
華爾街傳奇人物、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12月11日因涉嫌證券欺詐遭警方逮捕。檢察人員指控他通過操縱一隻對沖基金給投資者損失大約至少500億美元。
麥道夫: 前
納斯達克主席,他一直是被當做華爾街的基礎組成部分來看待的。他還擔任著美國證監會的顧問職務。
麥道夫早就因為其成為金融市場的作勢交易的先驅者而聞名
1990年代,麥道夫借用自己作為成功的股票上市經紀人的身份成立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麥道夫通過自己的社會網路為這個基金公司進行籌資,他在透過棕櫚灘鄉村俱樂部或其它慈善團體的場合,廣交朋友,並利用一些已落入他陷阱的投資客做介紹人,介紹更多客戶給他,那些介紹人可以收取回佣,自然樂於做中間人,這樣就有滾雪球效應。有報導說,正是在這個俱樂部中,麥道夫找到了一個後來給他吸引了其他成員加入的投資者。
在表面看來,麥道夫的基金是一項風險很低的投資行為。他的龐大的基金有著穩定的利潤返還率。一個月中的增長可能達到一到兩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增長背後的原因是該基金不斷的做著購買大盤增長基金和定額認股權等等生意。這種綜合性的投資組合一直被人們認為可以產生穩定的投資收益。
2005年的時候,根據美國證監會的說法,麥道夫的投資基金生意逐漸變成了一個新的“龐式騙局”,所有的返還給投資者的收益都是來自於越來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資者。根據美國證監會早些時候的數據顯示,直到2008年一月份為止,麥道夫的基金一共管理著171億美元的資金。雖然今年的形勢不斷的惡化,但麥道夫依然在向投資者報告說——他的基金依然在穩健的增長當中,這一增長數字直到去年11月依然高達每月5.6%,跟標普平均增長下降37.7%相比,這肯定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
雖然他依然在報告自己的增長記錄,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要求麥道夫返還投資。根據美國證監會的說法,僅僅12月份的第一個星期,麥道夫受理了高達70億美元的贖回請求。
上周三,麥道夫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說,這一切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龐式騙局”——而現在離破產的局面已經越來越近了。兒子們隨後跟律師們接洽了情況,並最終向聯邦報告了騙局。而就在被逮捕之前,麥道夫依然在向公司雇員及自家親屬們少量發放剩餘的300億美元資金。
假如不是因為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話,也許這次騙局還能夠繼續延續下去。但危機使一切顯形,麥道夫承認了自己的行為。正如
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直到潮退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一事件脫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資者和銀行家們的游泳褲。數以百計的銀行、對沖基金和富裕的個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錢交給麥道夫基金,因為他承諾的是一個如此誘人的數字——即使是艱難時勢,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長率。
受害的銀行來自全球各地,BancoSantander,BNPParibas和滙豐這三家直道目前為止還在金融危機倖存的銀行這一次也深深的中了著。更慘的是很多美國人,他們在這場危機中除了麥道夫的基金外,已經一無所獲。
2009年6月29日被紐約南區聯邦法院判處150年監禁,現年71歲的麥道夫將在監獄裡度過他的餘生。
縱觀這種種“
金字塔”式騙局不難發現,騙子們的手法其實並不高明,他們只不過是抓住了人們急於發財致富的投機心理,鑽了金融監管的空子罷了。他們的慣用手法無非是:高息利誘;集資之初,按期發放利息,增加信任度,放長線釣大魚;製造虛假廣告,樹門面;拉大旗作虎皮;搞包裝,給人以“財源茂盛”的假象。然而有意思的是,這種騙局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卻屢屢得手,同樣的事件在許多國家都發生過,尤其以落後的開發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為甚。越是貧困的國家,越是落後的國家,越是市場不發達的國家就越會孕育這種“金字塔”。
究其原因,除了這些國家的法制和金融監管體制不健全,人民普遍欠缺金融知識以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在於這些國家普遍存在著“金融壓抑”。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普遍被政府用行政命令嚴格管束,在官定利率和信貸配額的作用下,利率不能有效的反映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係,無論是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都被壓得過低,於是造成一方面人民沒有到銀行存款儲蓄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這個社會卻存在著嚴重的“資金饑渴”。
“
金融壓抑”的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的投資和融資渠道不健全,股票市場和證券交易及其不發達,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同時,這些國家普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而社會卻沒有提供有效的途徑來加以預防,結果就造成了人民在現行金融體制下,為儲蓄不得不“強制性”的繳納“通貨膨脹稅”。於是乎,人們在不願意接受現行利率又無法獲得有效的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自然而然的落入到“金字塔”式騙局的陷阱之中了。
當然,上述言論並不是在給那些騙子們進行有意無意的開脫,但如果金融壓抑果真是構築“金字塔”是詐欺或者其他各種金融罪惡的客觀原因的話,那么我們從根本上剷除這種毒瘤的辦法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