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特徵特性,形態改良,產量表現,栽培要點,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與金優77相當,作雙晚種植110天左右,株高99.6cm,株型緊湊度適中,稈粗抗倒,劍葉挺直,分櫱力中等,成穗率高,抽穗整齊,結實落色好。屬穗粒兼顧型,一般每畝有效穗18-19萬,每穗總粒數172.5粒,結實率85%左右,千粒重27.6克,米質優良,不同生態區試種示範抗逆性較強,田間無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發生危害現象。
形態改良
優良株型是高產的基礎。根據現有研究進展情況,超高產品種具有高冠層、矮穗層、中大穗的形態特徵。稻穀產量=生物學產量×收穫指數。現行的矮桿品種收穫指數已很高,進一步提高收穫指數已相當有限,因此,主要應依賴提高生物學產量以進一步提高稻穀產量。從形態學觀點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學產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會引起倒伏,為緩解該問題,不少育種家正試圖使莖桿更粗壯,但此舉會導致收穫指數下降,因此很難達到高產。如果將由葉片組成的高葉冠層植株模型能同時將高生物學產量、高收穫指數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較好的統一,即可實現超高產。
產量表現
2006-2007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示範推廣種植喜獲豐收,作晚稻畝產550公斤左右,作中稻畝產650公斤左右,高產可達650公斤以上。2008-2010年在湖北省黃岡、鹹寧、武漢等地示作早熟晚稻示範種植,均反映良好,比金優77增產極顯著,稻米品質更優,綜合抗性更強,生態適應性更廣。
栽培要點
該組合特別適合與遲熟早稻搭配作早熟晚稻栽培,作晚稻6月底-7月初播種,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稀播勻播培育壯秧,5-5.5葉期移栽,栽培密度為5×7寸,每穴插2粒谷秧每畝插足8~9萬基本苗。需肥水平中等,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加強前期肥水管理攻苗促櫱,注意後期養根壯籽,科學水漿管理和綜合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