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發現野生黃瓜的是植物學家J.F.Royle,他於1835年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發現有苦味的野生黃瓜,並訂名為哈氏黃瓜(Cucumis hardwickii Royle),發表於《喜馬拉雅山植物》(Bot.Himal.Mts)上。1866 年,阿列菲爾德(Alefeld)認為,哈氏黃瓜不能是獨立的種,而是黃瓜種下的類型,即Cucumis sativus L. hardwickii(Royle)Alefeld。1932年,蘇聯卡巴耶夫(Gabaev)將哈氏黃瓜訂為變種,列在黃瓜種下:Cucumis sativus L. var. hardwickii(Royle)Gabaev。1875年8月T.Clarke從印度半島錫金邦向英國皇家邱園送去種子,在倫敦種植出苗後,經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爵士(Sir Joseph D.Hooker)鑑定,1876年訂名為黃瓜種下的半苦味野生變種——錫金黃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sikkimensis Hooker)。1952年,印度學者查克拉瓦提(Chakravaty)在《孟買自然歷史學會雜誌》(J. Bombay Nat. Hist. Soc)上,發表了從當時孟加拉國東北部、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即雅魯藏布江下游印度段)採集到的標本,訂名為野黃瓜種(Cucumis hystrix Chakr.),但這並不是該種的唯一標本。實際上,早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已經有多份從不同國家採集的標本被記錄,據美國小柯克布萊德(J. H. Kirkbride. Jr)1993年報導,這些早期的標本有:1912年在緬甸紅寶石礦區所采的標本,1900-1939年在中國雲南省採集的標本,以及1914-1958年在泰國採集的標本。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植物分類前輩吳征鎰先生曾訂名一個雲南黃瓜種(Cucumis yunnanensis Cucumis Y.Wu),並於1980年在《東亞葫蘆科植物》(The Cucurbitaceae of Eastern Asia)發表,但傑弗里認為,雲南黃瓜與野黃瓜(Cucumis hystrix Chakr.)是同物異名,因此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