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子瓜,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鈕子瓜Zehneria maysorensis (Wight et Arn.)Arn.[Bryonia maysorensis Wight et Arn;Mothria maysorensis (Wight et Ary.)Chang]的全草或根。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鎮痙,解毒,通淋之功效。常用於發熱,驚厥,頭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鈕子瓜
- 別稱:土瓜、野黃瓜、老鼠拉冬瓜、天羅網、鈕子果、紅果果、大樹獻鈕子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葫蘆目
- 科:葫蘆科
- 屬:馬[瓜@交]兒屬
- 種:鈕子瓜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膀胱經。
功效
清熱,鎮痙,解毒,通淋。
主治
用於發熱,驚厥,頭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淋證。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高燒(原因不明):(鈕子瓜)全草12g,葛根12g,谷精草、麥冬、淡竹葉各9g。大渴大汗加石膏15-30g(心力弱者忌用),水煎服。
2、治小兒高燒抽筋:(鈕子瓜)小塊根1-3個,用二次淘米水磨末服。(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3、治頭痛:鈕子瓜浸酒,搽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鈕子瓜,又名野杜瓜。草質藤本。莖、枝細弱,伸長,有溝紋,多分枝。葉柄細,長2-5cm,無毛;葉片膜質,寬卵形和稀三角狀卵形,長、寬均為1-10cm,上面深綠色,粗糙,被短糙毛,背面蒼綠色,近無毛,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彎缺半圓形,邊緣有細鋸齒或深波狀鋸齒,不分裂或有時3-5淺裂,脈掌狀。卷鬚絲狀,單一,無毛。花雌雄同株;雄花3-9朵生於總梗頂端,呈近頭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纖細,長1-4cm,無毛;雄花梗開展,極短,長1-2mm;花萼筒寬鐘狀,長2mm,寬1-2mm,無毛或被微柔毛,裂片狹三角形,長0.5m;花冠白色,裂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2.5mm,上部常被柔毛;雄蕊3,2枚2室,1枚1室,有時全部為2室,插生在花萼筒基部,花絲長2mm,被短柔毛;雌花單生,稀幾朵著生在總梗頂端或極稀雌雄同序;子房卵形。果梗細,無毛,長0.5-1cm,果實球狀或卵形,直徑1-1.4cm,漿果狀,外面光滑無毛。種子卵狀長圓形,扁壓,平滑,邊緣稍拱起。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000m的村邊或山坡路旁潮濕處,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新華本草綱要》:“根或全草用於膀胱炎。廣西苗族用根泡酒搽,治頭痛。”
2、《湖南藥物志》:“微甘,平。”
3、《湖南藥物志》:“清熱,鎮痙。用於小兒高燒抽筋。”
4、《廣西民族藥簡編》:“治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