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野葵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冬葵子。《教荒本草》云:“冬葵菜,苗高二三尺,莖及花葉似蜀葵而差小,”《本草綱目》云:“葵菜……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肩,實內子輕虛如輸英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為秋葵,八、九月種者為冬葵,經年收采。正月複種者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植物名實圖考》在菟葵中云:“顏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菟葵即野葵,比家葵小耳,武昌謂之棋盤菜。”所述形態及“冬葵”和“菟葵”附圖,與植物冬葵和野葵相似。
形態特徵
二年生
草本,高50-100厘米,莖幹被星狀長柔毛。葉腎形或圓形,直徑5-11厘米,通常為掌狀5-7裂,
裂片三角形,具鈍尖頭,邊緣具鈍齒,兩面被極疏糙伏毛或近無毛;
葉柄長2-8厘米,近無毛,上面槽內被絨毛;托葉卵狀披針形,被星狀柔毛。
花3-多朵簇生於
葉腋,具極短柄至近無柄;小
苞片3,線狀披針形,長5-6毫米,被纖毛;萼杯狀,直徑5-8毫米,萼裂5,廣三角形,疏被星狀長硬毛;花冠長稍微超過萼片,淡白色至淡紅色,
花瓣5,長6-8毫米,先端凹入,爪無毛或具少數細毛;雄蕊柱長約4毫:米,被毛;花柱分枝10-11。花期3-11月。
果實扁球狀盤形,直徑4-7毫米,外被膜質宿夢。宿尊鐘狀,黃綠色或黃棕色,有的微帶紫,先端5齒裂,裂片內卷,外方有條狀披針形小苞片3枚。果實分果爿10-11,於圓錐形中軸周圍排成1輪;分果爿類扁圓形,直徑1.4-2.5毫米;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具隆起的環向細脈;果梗細短。種子腎形;表面黑色或黑褐色;破碎後子葉2,心形,重迭折曲。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緬甸、朝鮮、中國、埃及、衣索比亞以及歐洲等地;在中國各省區(北自吉林、內蒙古,南達四川、雲南,東起沿海,西至新疆、青海)均有分布,不論平原和山野,均有野生。喜冷涼濕潤氣候,抗寒力較強,但忌高溫和嚴寒。種子在8℃以上開始發芽,發芽適溫為25℃左右,莖葉生長適溫為15-20℃,要求排水良好和疏鬆肥沃的壤土。
繁殖方法
野葵採用直播、育苗均可。直播可撒播、條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25厘米見方,每穴播種4-5粒,每畝用種量250克;撒播、條播的,每畝用種0.5-1千克。育苗為苗床育苗,每畝用種25克。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每畝施入
農家肥300千克,整地後作畦,中國南方多雨地區做成高畦,北方做成平畦。
栽培季節:野葵適於春、秋兩季露地栽培。中國華北地區多為春季栽培,長江流域為春、秋兩季播種。為保證周年供應,夏季可於保護地內遮陽種植,冬季於保護地內栽培。
定植:以採收幼苗為目的的,定植密度為15厘米見方;多次採收嫩梢的,定植密度為25厘米見方。
肥水管理:直播的野葵,在真葉4-5片時間苗1次,及時中耕除草。對於多次採收幼苗的,在生長旺季,隨著不斷採收要及時追肥,每採收2-3次,追肥1次。乾旱時及時澆水,以保證土壤濕潤。
採收:對於採收幼苗的,播種50天后,可結合間苗採收;對食用嫩梢的,當株高18厘米時,即可割收上段葉梢。春季在其生長旺季,一般5-7天即可采割1次。
主要價值
藥用
果實:甘、澀,涼。清熱利尿,消腫。用於尿閉,水腫,口渴,小便短赤。
種子:甘,寒。行水,滑腸,下乳。用於二便不通,淋病,水腫,乳汁不行,乳房腫痛。
根:甘、辛,寒。清熱,解毒,利竅,通淋。用於消渴,淋病,二使不通,乳汁少,白帶,蟲螯傷。
葉:甘,寒。清熱,行水,滑腸,解毒。用於肺熱咳嗽,熱毒下,黃疸,二使不通,丹毒,金瘡。
食用
嫩苗也可供蔬食,以嫩莖葉供食,口感滑潤、清香,營養豐富,可炒食和做湯,其食用方法同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