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中藥材)

野苜蓿(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野苜蓿,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黃花苜蓿Medicagofalcata L.的全草。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具有健脾補虛,利尿退黃,舒筋活絡之功效。用於脾虛腹脹,消化不良,浮腫,黃疸,風濕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苜蓿
  • 別稱:鐮莢苜蓿、豆豆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苜蓿屬
  • :黃花苜蓿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歸脾、胃、膀胱經。

功效

健脾補虛,利尿退黃,舒筋活絡。

主治

用於脾虛腹脹,消化不良,浮腫,黃疸,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

1、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黃花苜蓿3-4.5g,為末沖服,每日2次。(《內蒙古中草藥》)
2、治黃疸型肝炎:野苜蓿、茵陳各15g。水煎服。
3、治坐骨神經痛,風濕筋骨痛,勞傷疼痛:野苜蓿15g。水煎服。
4、治白血病:野苜蓿15g。水煎服。(2-4方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3-4.5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草,曬乾備用。

形態特性

黃花苜蓿又名:連花生。多年生草本,高(20)40-100(-120)厘米。主根粗壯,木質,鬚根發達。莖平臥或上升,圓柱形,多分枝。羽狀三出複葉;托葉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戟形,全緣或稍具鋸齒,脈紋明顯;葉柄細,比小葉短;小葉倒卵形至線狀倒披針形,長(5)8-15(-20)毫米,寬(1)2-5(-10)毫米,先端近圓形,具刺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四分之一具銳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毛,側脈12-15對,與中脈成銳角平行達葉邊,不分叉;頂生小葉稍大。花序短總狀,長1-2(-4)厘米,具花6-20(-25)朵,稠密,花期幾不伸長;總花梗腋生,挺直,與葉等長或稍長;苞片針刺狀,長約1毫米;花長6-9(-11)毫米;花梗長2-3毫米,被毛;萼鐘形,被貼伏毛,萼齒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花冠黃色,旗瓣長倒卵形,翼瓣和龍骨瓣等長,均比旗瓣短;子房線形,被柔毛,花柱短,略彎,胚珠2-5粒。莢果鐮形,長(8)10-15毫米,寬2.5-3.5(-4)毫米,脈紋細,斜向,被貼伏毛;有種子2-4粒。種子卵狀橢圓形,長2毫米,寬1.5毫米,黃褐色,胚根處凸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4100m的山坡林下、草原、丘陵、溝谷及低濕處。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寧夏中草藥手冊》:“舒筋活絡,利尿。主治坐骨神經痛,風濕筋骨痛,勞傷疼痛,黃疸型肝炎,白血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