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元局

重慶銅元局

現在的銅元局在1905年之前名為南岸蘇家壩。重慶銅元局的建設起因於清政府光緒皇帝準旨創辦川漢鐵路公司。“(光緒二十八年閏五月庚子)四川總督錫良奏請自設川漢鐵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權。”“其原奏章程第45條有云:現擬試辦銅元,由本公司會同機器總局,提供存放當鋪、鹽局公款銀100萬兩,並在票號借款50萬兩,在重慶試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銅元局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創辦時間:1905年4月14日
  • 拆除時間:1983年6月
銅元局的由來,英廠、德廠,英廠街,大花廳,

銅元局的由來

重慶南岸區銅元局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癸未(即公元1905年4月14日),光緒皇帝準四川總督錫良奏:“該公司又請在重慶府城試鑄銅元,撥其餘利,充作公司股本。”自此,才開始重慶銅元局的正式建設。“錫良並令飭藩台沈秉坤主持建廠,即購妥南岸蘇家壩靠河田土200畝為廠地;一面派人去上海向洋行洽購機器設備,並委託設計。歷時兩年簽立契約,購妥英制和德制設備各一套。”
清朝廠名大多以“局”命名,如“江南製造局”,成都銀元廠名為“銀元局”等,蘇家壩建廠系生產鑄造銅元,故名為“銅元局”。

英廠、德廠

《東華實錄》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冬十月某日,郵傳部奏,重慶銅元局共用過公司銀二百一十二萬六千六百九十三兩三錢三分九厘三毫五絲一微兩。”
曾任銅元局工務科長的天津南開大學教授付友周(1886-1965)所著《重慶銅元局的回憶片斷》中對德廠、英廠有如下描述:“廠的建築為中式平房,就傾斜地形築成兩台。上台為局址,下台就英制、德制設備各建廠房對峙”,故有所謂英廠、德廠之稱。1930年以前,英、德廠實際上是鑄造銅元(後鑄少量銀元)的兩個工房。由於銅元利薄,加之當時軍閥混戰,劉湘打仗急需軍火,就派其參謀長楊芳毓主持,將銅元局壓、印花等設備改裝為槍彈生產設備,並於1930年改名為二十一軍子彈廠。英廠生產彈殼,德廠生產彈頭。1937年,國民政府接管銅元局工廠,銅元局為當時中國重要的子彈廠,為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廠街

銅元局的德廠靠長江邊,不遠處就是銅元局水碼頭,德廠與銅元局碼頭被高牆相隔。而英廠至長江邊則有一段寬約30米、長約100米的狹長地帶,一些當地的土著民及銅元局勞工的家屬為謀生計,就在這一地帶擺起麵攤、小菜攤、冷酒攤、茶攤等,一些銅元局單身勞工一日三餐都在這裡消費,天長日久,這裡自然就形成了一條街,因其緊挨“英廠”,故民間習慣叫其“英廠街”,此街亦得到當時官府正式命名。解放後,英廠街也是一條比較鬧熱的小街。

大花廳

付友周教授所著《重慶銅元局的回憶片斷》中所說的“上台為局址,下台為英制、德制設備各建廠對峙,……”,局址就是指的銅元局大花廳。銅元局大花廳是按清朝道台衙門相同等級,相同形狀、相同規模建築成的。清末時期,銅元局局長與道台官職同級。實際上,大花廳就是清末銅元局道台衙門。大花廳是一座磚木結構四合院,它前臨長江,後依雙峰山,從英廠、德廠之間的馬路上坎必須登四十八步石梯才能到達大花廳。進入大花廳,可謂雕樑畫棟木格窗,假山水池睡蓮開。廳前廳後,古木參天,羅漢松、山茶花、黃桷樹、桂花、黃桷蘭、幽竹臘梅,舉目皆是,真可謂四季花香、四季春景。東西南北幾大廂房構成了銅元局局長辦、總務、工務、審核、稽查科(處)等機構。
解放後,大花廳亦是長江電工廠的黨政機構辦公所在地,一直延續止於1983年6月拆除,工廠在原址旁新建了五層高的“之”字型辦公大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