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號艦牌,此艦牌用黃銅鑄成,艦牌上刻著遒勁的“重慶”二字,艦牌由兩塊組成,每塊重約250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號艦牌
- 館藏地點: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9號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所屬地區:北京
文物歷史,艦牌說明,材質組成,製造年份,知識拓展,重慶號由來,重慶號發展,
文物歷史
198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裝備技術部所屬的4878廠,將兩塊沉重的艦牌,捐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展出。用黃銅鑄成的艦牌上刻著遒勁的“重慶”二字,每個字由兩塊組成,每塊重約250斤。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在人民解放軍取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後,國民黨的統治已陷入崩潰的危局之中,許多國民黨軍官兵紛紛起義、投誠。2月25日,繼國民黨海軍“黃安”艦起義後,國民黨海軍當時的大型巡洋艦之一“重慶”艦官兵,在上海吳淞口江面上舉起義旗。
“重慶”號巡洋艦原名AURORA(黎明女神)號,是英國政府1948年5月交給國民黨政府的一艘大型巡洋艦。該艦全長152.4米,寬15.2米,吃水4.2米,滿載排水量7500噸,配有大中小口徑火炮11門,魚雷發射管6門,還配有掃雷具和攻擊潛艇的深水炸彈。是20世紀30年代在裝備和性能方面均堪稱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巡洋艦。該艦編制官兵574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黎明女神號”屢立奇功,有“銀色鬼怪”之稱。1948年8月13日,該艦經2個多月的航行後抵達上海吳淞口,成為國民黨海軍當時最大的一艘軍艦。10月間,蔣介石曾乘坐它到葫蘆島支援過國民黨軍對塔山的進攻,但未能挽救東北國民黨軍的敗局。1949年淮海戰役後,蔣介石為確保長江以南半壁河山,準備將“重慶”號調防長江,以配合江陰要塞防守長江下游,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然而,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影響和中共地下組織的策動及人民解放軍政策的感召下,“重慶”艦上的國民黨軍官兵對國民黨當局喪失信心,最終凝成追求新生的強烈願望。1949年2月25日凌晨1時30分,“重慶”艦士兵解放委員會宣布起義,5時45分,“重慶”艦開航,於次日晨7時,安全抵達山東解放區煙臺港。
“重慶”艦起義後,國民黨當局不斷派飛機跟蹤轟炸。為防敵機轟炸,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重慶”艦駛離煙臺,抵達東北葫蘆島深水港。3月15日東北軍區正式任命“重慶”艦艦長鄧兆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艦艦長。這時國民黨軍飛機對“重慶”艦仍窮追不放。為保證全艦官兵的生命安全,3月20日“重慶”艦自沉。3月24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復電鄧兆祥艦長暨全體官兵予以嘉勉。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賀龍、東北軍區參謀長伍修權也先後慰問艦上人員。1949年5月,中央決定以“重慶”艦起義官兵為基礎,成立新中國第一所人民海軍學校——安東(今丹東)海軍學校,鄧兆祥任校長。1955年,鄧兆祥被授予人民海軍少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重慶”艦起義,強烈震撼和衝擊了本就已搖搖欲墜的南京國民黨當局的政治舞台,在它的帶動下,一艘艘國民黨海軍艦艇不斷投向人民的懷抱,加入了新中國人民海軍的行列。
1951年6月,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耗資3500萬元,將“重慶”艦打撈出水,但因機器零件鏽蝕損壞嚴重,更換造價昂貴,不能繼續使用。隨後被拆卸,部分儀器運往蘇聯,部分交由清華大學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作為研究教學使用。
“重慶”艦艦牌被拆卸後,始終堆放在青島軍用5號碼頭,直到1972年,被4818廠材料員張毅無意間中發現。該廠於1982年交由軍事博物館收藏展出。
艦牌說明
材質組成
製造年份
是英國政府1948年5月交給國民黨政府的一艘大型巡洋艦——“重慶”號巡洋艦的艦牌。
1982年7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裝備技術部所屬的4878廠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知識拓展
重慶號由來
“重慶號”是國民黨海軍中最大最強的主力戰艦,被視為“王牌”軍艦,不僅軍政要員登艦參觀,連蔣介石都在艦上召開東北戰區國民黨高級將領會議。
重慶號發展
在艦上服役的近600名官兵,都是1946年初冬前,抱著建設中國強大海軍志願,前往英國受訓2年後,於1948年8月隨艦歸來的。艦上的一些愛國青年,在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形勢的推動下,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策動和中共政策的感召下,通過潛伏在“重慶號”上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官兵的秘密串聯,相互聯絡,逐步形成兩個大的秘密組織:一個是以王頤楨、畢重遠、陳鴻源、武定國、洪進先、張啟鈺等27名士兵組成的“重慶艦士兵解放委員會”(簡稱“解委會”),其中畢重遠是中共南京市委的地下黨員,張啟鈺是中共四川省眉山縣的地下黨員(與組織失去聯繫);另一個是以曾祥福、莫香傳、蔣樹德、王繼挺等16人組成的起義組織,其中曾祥福、莫香傳、蔣樹德、鄭光模、王淇是基層軍官。這兩個起義組織分別按照各自的計畫平行活動,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下彼此缺乏信任一直沒有建立橫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