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代五里鄉屬洛里,民國17年廢里置區後屬第一區,轄上、中、下牌(分別為現蓬東、五里、鄰鄂境域),領15保,現境域為其第五至十保。解放後屬河口區(後改第二區),1951年、1953年先後析置蓬東鄉、鄰鄂鄉,改屬第八區。1958年10月建立五里公社,2001年末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成建制保留。
基礎建設
該鄉以加大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核心,加強交通基礎建設,圍繞增大密度,形成網路,構成循環的要求和優先修好產業路、優先修好扶貧路的“兩優先”原則,實施村道
公路暢通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樹立鎮村統籌發展的思想為核心,全力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完善集鎮功能,提高承載能力。該鄉黨委、政府通過區委統
戰部引進天津民建資金25萬元,自籌集資金10餘萬元,解決了青龍灣國小無課間活動場所和300師生的飲水難問題;多方籌集資金50餘萬元,建成了一所可接收入住25位五保、孤寡老人的
養老院;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建好了一所總投資40餘萬元的鄉
衛生院和4所村衛生室;該鄉還多方籌集資金560餘萬元,對該鄉6座小型
水庫、1座骨幹山坪塘進行了檢修和補漏,維建了“深溪河”大堰水渠300餘米,修復水利工程3處,渠道清淤20餘公里,建成鄉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萬餘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共籌集資金1500餘萬元,完成了5公里通鄉水泥公路和6個村委50餘公里通村公路的建設任務,該鄉基本實現了“
村村通”目標,徹底解決了民眾出行難問題。
經濟發展
該鄉確立了“1、3、4”發展思路,即把五里鄉建設成為一個生態
小康示範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個億以上,建設生豬、烤菸、蠶桑、
花椒四大重點農業。加快生豬、蠶桑等產業建設進度,統籌抓好烤菸收購工作,全力做好安全生產和社會維穩工作,加快整鄉人飲建設進程。 但該鄉整體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產業結構單一,無工業。2003年,該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796萬元,人平純收入1710元,人均占有糧509公斤。
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根主線,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兩個目標,主抓烤菸、蠶桑、畜牧、藥材四大產業,突出糧食生產、集鎮建設、勞務輸出、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五大工作重點的總體思路,切實抓好農村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建成黔江區的邊區特色經濟之鄉。
五里鄉是黔江區發展烤菸、畜牧、
中藥材和蠶桑基地鄉之一。烤菸為骨幹
經濟支柱,常年面積2000畝以上,產量4000擔以上,產值160萬元以上。生豬常年出欄12000頭以上,其中外銷7000頭以上,為加速建設高山瘦肉型生豬基地,該鄉已建成瘦肉型生豬Ⅱ級擴繁場1個,Ⅲ級擴繁場3個,重點發展1000戶養殖戶。充分利用草場(1200公頃)優勢,重點發展牛、山羊等草食牲畜。該鄉也是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有中藥材品種40餘種,面積10000畝以上,其中在地“三木”(黃柏、杜仲、厚朴)藥材100萬株折合面積6000畝,以天麻、白朮(因代表四川省出口又名川術)、
黃連、
玄參、
黨參、
桔梗為主的草本藥材4000畝,
天麻常年種植在6000平方米以上,中藥材常年產值在300萬元以上。栽桑養蠶是五里鄉促農增收的一大產業,2006年,該鄉蠶桑面積達2765畝,養蠶449張,產值17.23萬元,河南村是五里鄉的蠶桑大村,也是五里鄉蠶桑示範村,全村桑園面積達500多畝,其中良桑占80%以上。2006年,該村養蠶140多張,產繭4500多公斤,蠶桑產業在該村已初具規模,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旅遊景點
五里鄉地處灰千山麓,屬典型的西南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大型的
溶洞2處,有惟妙惟肖的“豬龜吻”,有長150米寬80米高100米的天生石橋,有原始的生態林。
人口數據
五里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9787
|
男
| 5002
|
女
| 4785
|
家庭戶戶數
| 303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9783
|
家庭戶男
| 4998
|
家庭戶女
| 4785
|
0-14歲(總)
| 2849
|
0-14歲男
| 1585
|
0-14歲女
| 1264
|
15-64歲(總)
| 6166
|
15-64歲男
| 3019
|
15-64歲女
| 3147
|
65歲及以上(總)
| 772
|
65歲及以上男
| 398
|
65歲及以上女
| 37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9592
|
下轄區域
五里鄉下轄村(社區):
河南村 海洋村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政府(乾溪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