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雲陽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重慶市雲陽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重慶市雲陽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重慶市雲陽縣於2012年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雲陽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重慶市雲陽縣
  • 年均增長:15.6%
  • 發表時間:2012年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縣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五個雲陽”建設,大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生態興縣、旅遊活縣、開放強縣“五大戰略”,全面落實“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譜寫了雲陽科學發展的輝煌篇章。
——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產業培育成效顯著。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9.3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5.6%,人均生產總值實現11982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0.4億元,比2006年的1.44億元翻了近三番,年均增長48.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9億元,年均增長27.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年均增長18.2%;三次產業比重由31.3∶31.5∶37.2調整到27.4:35.4:37.2。高速發展的雲陽,已經吹響了實現跨越趕超的進軍號角!
——開放水平逐步提升,融入國際合作共贏。五年累計簽約百萬元以上項目494個,落地項目365個,到位資金12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8個,總投資261億元。培育發展外貿出口企業30家,實際利用外資2462萬美元,比2006年增長721%。成功創建全市首批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示範縣。先後與德國厄爾斯尼茨市、韓國河南市、山東省威海市結成友好城市,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開拓開放的雲陽,已經展現出廣聚內外資源的宏大氣魄!
——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城市形象煥然一新。五年累計完成森林工程建設9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4%。率先取締三峽水庫網箱及欄網養殖。先後榮獲“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森林工程建設典型區縣”稱號。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區”、“重慶市環境保護模範縣”、“重慶市級森林城市”。縣城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居全市第一,人均公園、廣場面積居全市第二。綠色生態的雲陽,已經綻放出喜迎八方來客的魅力芳容!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保障更加健全。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8%,高考綜合指標躍居渝東北片區榜首。在全市率先推行“免費午餐”計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蛋奶工程”實現全覆蓋,10萬名留守兒童得到有效關懷。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6.5萬人次,是2006年的28倍,19.3萬人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城鄉居民參保率達85.8%,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8%。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道路交通安全“六條經驗”在全市推廣。獲得“‘五個重慶’建設民生貢獻獎”。和諧美好的雲陽,已經彰顯出改善民生民計的內生動力!
——人民生活邁向小康,幸福雲陽品牌凸顯。貧富、城鄉、區域“三個差距”逐漸縮小,共富發展深入人心。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4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53元,增幅全市第二。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農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均大幅增加。各類案件逐年持續下降,民眾安全感指數由93.7%提升至97.1%。2011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殊榮。幸福宜居的雲陽,已經成為百姓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園!
五年來,全縣上下精誠團結,勤政務實,開拓創新,負重拼搏,創造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城市知名度、社會滿意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連續10年獲得全市移民工作一等獎和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一等獎,連續9年獲得全市扶貧工作一等獎,連續3年獲得全市安全工作一等獎,黨政領導班子連續2年被市委表彰為優秀領導集體。同時,還榮獲全國“五五”普法先進縣、重慶市平安建設先進縣等榮譽。此時此刻,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圓滿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本屆政府任期之初向全縣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已全部兌現!
這五年,我們重點抓了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實施“工業大會戰”,工業經濟突飛猛進
持續開展“項目建設年”、“項目攻堅年”、“項目決戰年”活動,強力推進“工業立縣”戰略。五年共完成工業投資113.5億元,年均增長63%;培育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37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10家。三峽雲海藥業成功在重慶股份轉讓中心掛牌交易。2009年、2010年、2011年被市政府評為工業投資管理先進集體。工業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累計投入園區建設資金15億元,建成標準廠房41萬平方米,基本完成10平方公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入園企業達到59家,投產企業33家;6個返鄉創業園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入園企業72家,投產45家。
(二)突出“龍頭”帶動效應,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2011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8.8億元,年均增長6.7%。農業產業在全市地位顯著增強。牛羊、柑橘兩大主導產業效應初顯,建成5000頭以上肉牛生態養殖小區12個、萬隻山羊養殖小區17個,從事牛羊養殖的農戶達到15萬戶,山羊、肉牛飼養量分別居全市第一和第二位;建成標準化柑橘果園23萬畝,產量突破10萬噸,其中晚熟品種13萬畝,規模全市第一。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02家,比2006年增加78家;五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27個。建成上壩、棲霞等5個萬畝糧油部、市級高產示範基地。2008年、2010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6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食品3個、地理標識2個。
(三)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第三產業快速崛起
五年累計接待遊客3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73.6%、89.5%。開工建設張飛廟國家4A級景區提檔升級一期工程。龍缸風景區綜合開發快速推進。庫區首家五星級酒店建成營業。成功舉辦國際登梯節和“十大鄉村旅遊節”。限額以上商貿企業由36家增加至150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商貿企業5家。成功打造了雲江大道商業中心區、蓮花池外灘商圈、中環路地下商業街及外灘中華美食街。“萬村千鄉”農村市場網點達到1030個。家電、汽摩下鄉及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額突破8億元。金融機構增至27家,繳納稅收1.5億元。
(四)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堅持“開放強縣”不動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協定引資651.8億元,比2006年增長425.7%。以重慶化醫集團為龍頭的百億矽鹽化工產業鏈、以中國金田集團為龍頭的百億塑膠產業鏈、以德國中歐公司為龍頭的百億節能照明產業鏈等“三個百億產業鏈”初步形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財政改革。農村“三權”抵押貸款達2.2億元。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進,實現“農轉城”40541戶、14.5萬人。發展微型企業1138戶,增加就業崗位8021個。
(五)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完成各類水利投資20.8億元,整治病險水庫86座,新修小微型水利6000餘處。完成了鹹池二期借水工程和門坎灘水電站技改工程,開工建設梅峰中型水庫、蓋下壩電站、小江大灌區等重點工程。完成交通投資90億元,公路總里程達到6893公里,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4525公里。渝宜高速雲陽段建成通車,出境幹道全面提檔升級,“三小時重慶”、“兩小時雲陽”全面實現。建成港口碼頭23個,改造渡口95道。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364.8公頃,地票交易74公頃。投資5.3億元新建輸電線路和升級改造變電站,率先在全市實現變電站跨境代維值班管理。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20萬,實現城區市民“5分鐘到節點遊園、10分鐘進公園廣場”。全縣城鎮化率比2006年提高8.2%。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實施臨街房屋風貌、城中村、小區人行道、污水管網改造,完成城區7條主幹道的“白改黑”工程。改造農村危舊房7600戶,推廣巴渝新居3380戶,建成農民新村35個。建成污水處理廠17個、垃圾處理場2座。建設標準化自來水廠38處。
(六)不斷加強社會建設,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實施國家級、市級重點科技計畫項目25個,申請專利293件。成功創建重慶市科普示範縣。職教中心成功創建國家重點職業學校,雲陽師範學校升格為教師進修學院,中山外國語實驗學校、雙江中學、鳳鳴中學、江口中學成功創建為市級重點中學。投入專項資金1700萬元,建立校園安全新型警務體制。啟動縣人民醫院擴建前期工作和縣中醫院遷擴建。新建和改擴建鄉鎮衛生院35所,創建重慶市規範化管理鄉鎮衛生院18個。人口自然增長率4.1‰,計畫生育率達到82.5%。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2個、農家書屋509個。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攻堅任務。實施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50個、鄉鎮健身廣場工程10個。成功舉辦三峽移民文化節、縣運會、職工環城腳踏車全國邀請賽等系列文體活動。在全市率先構建了黨政齊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格局;率先為鄉鎮、部門配備監管執法裝備,統一執法服裝,提高安監人員待遇;率先開展“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年”活動,推行企業安全級別分級管理;率先開展機車專項治理,全面規範行業管理;率先採取鄉鎮聯動、部門聯動、全體警察聯動的模式,每月開展一周集中執法。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均在全市推廣。生產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數連續6年實現“雙下降”。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用“和文化”理念構建的社會管理新體制和“兩委一室三平台”的民眾工作新機制在全市推廣。嚴格實行領導接訪、包案和屬地負責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高壓嚴打黑惡勢力。
(七)移民搬遷圓滿完成,後續扶持有序啟動
順利完成三、四期移民搬遷任務,不斷推進移民安穩致富。累計完成移民遷建投資83.6億元,搬遷城鄉移民16.6萬人,補償還建各類房屋505萬平方米。辦理非農安置農村移民和占地移民養老保險29912人,解決城鄉移民“零就業”家庭444戶491人。實施移民後扶項目589個、生態試點示範項目4個,農村移民“一池三改”8000戶。建立完善三峽後續規劃項目庫,入庫項目363個。
(八)持續改善民生事業,民心實事惠及百姓
堅持每年舉辦十件民心實事並納入考核督辦範圍,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指導幫助2.2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和5850名“4050”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46萬人次。硬化鄉鎮公路1356公里、村通達公路3169公里,實現100%的鄉鎮通客車,農村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新建、改擴建鄉鎮村供水工程418處,整治小(二)型水庫66座,解決了42.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廉租房13.45萬平方米,首批配租入住845戶。35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扶貧移民和生態移民2.2萬人。新改建鄉鎮敬老院25所,建成“稻草援助中心”33個,籌措並發放低保資金3.7億元、醫療救助資金8000萬元,分別保障和救助了城鄉困難民眾60萬人次和48萬人次。新增7900戶天然氣用戶,完成29個鄉鎮農村電網改造。安裝、改造視頻鏡頭7461個,實現重點單位、公共場所、交通要道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全覆蓋。
(九)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自覺接受縣人大法律監督、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五年共辦結人大代表建議1003件、政協委員提案1303件,辦結率100%,滿意率近100%。《行風熱線》成為政府溝通民眾的“連心橋”。已開辦欄目148期,其中縣政府領導上線25期;累計接聽電話1893個,辦結民眾反映問題1870個,辦結率達98.8%。紮實開展“民生面對面”活動,現場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充分發揮行政效能監察、審計監督的作用,開通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立公共資源綜合交易平台,進一步規範政府投資、政府債務、政府採購、土地出讓、國有產權交易、建設項目招投標監督管理。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行為,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強。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糾風專項治理工作。幹部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作風不斷改善,執政為民意識明顯增強。
五年來,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新聞出版、統計、僑務、氣象、防震減災、人防、檔案、修志、文史、信息產業、殘聯、紅十字、老齡和民兵預備役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11年,全縣上下以“項目決戰年”、“民生改善年”為契機,大力實施“五大戰略”,建設“五個雲陽”,切實改善民生,加快“縮差共富”,經濟社會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4%,為直轄以來我縣發展的最快速度;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5.7%。可以說,2011年是亮點紛呈的一年,我們取得了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實現了“超十過百”的歷史性跨越!取得了工業總產值、增加值、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增幅,利用內資增幅,長江兩岸綠化,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城市創建,民生保障等多項工作全市領先!取得了“文明禮儀教育進校園”和“社會管理創新”兩個經驗在全國推廣!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創造了輝煌的業績!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深切關懷的結果,是縣委統攬全局、運籌帷幄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的結果,是全縣各族人民辛勤汗水和聰明才智的結晶。在這裡,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投身於雲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縣各族人民,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我們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參與雲陽發展建設的駐雲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在雲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實踐充分證明:
——堅持實施“五大戰略”,牢牢把握西部開發、移民扶持、對口支援、統籌城鄉綜合配套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機遇,是實現雲陽大發展、快發展的關鍵!
——堅持從基本縣情出發,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謀劃、部署推進政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是我們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保證!
——堅持工業優先發展,用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用城市化引導和促進工業化,是發展經濟、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基礎!
——堅持把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努力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勇爭一流、敢闖敢試、不甘落後,始終保持振奮的精神、高昂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是我們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的主要動力!
這既是我們過去五年努力探索、取得成功的深刻體會,也是繼續前進、開創未來的寶貴經驗!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績和總結經驗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人均基數低、產業基礎脆弱、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二是工業和農業的支撐基礎和保障要素較脆弱,當前工業貢獻度不高,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很大;三是民生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許多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有待解決,許多依靠民生促進內需拉動發展的途徑還在探索之中;四是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政府部門服務意識、工作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五是社會法治基礎總體較為薄弱,部分行業領域矛盾突出,穩定壓力依然較大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採取強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未來五年工作目標
2012—2016年是雲陽全面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建成庫區開放高地的重要時期,是深化“五大戰略”、推進“三大工程”,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黃金髮展期,也是加快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
未來五年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民生導向、共富發展之路,繼續處理好促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關係,著力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經濟成長質量和城鄉居民幸福指數,打造繁榮、開放、宜居、和諧的幸福新雲陽,奮力開創跨越趕超的新局面。
未來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實現“六個翻番”、“五個突破”。
“六個翻番”:到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超過23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超過4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翻一番,超過2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超過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超過1.2萬元;工業總產值翻兩番,超過300億元。
“五個突破”:城市建設有新突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2%;生態建設有新突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0%,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70%,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對外開放有新突破,利用外資年均增長60%,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到位內資年均增長30%;基礎配套有新突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建成方便、快捷、安全、暢通的水陸交通體系,全力解決民眾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縮差共富”有新突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45:1左右,與“一圈”發展差距縮小到2:1左右,基尼係數縮小到0.35左右,民眾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大力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1.做強工業,打造縣域經濟引擎
突出工業主導地位,鍥而不捨地實施工業經濟發展“321”工程,大氣魄、大手筆抓好大園區、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做大總量、最佳化結構、提升效益,全面凸顯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支撐地位。
堅定不移,打造三個百億產業集群。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6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一是利用豐富的岩鹽、矽、粉石英和天然氣資源,著力在“專業化、高端化、精細化”上下功夫,建成矽鹽精細化工及非金屬礦物加工產業基地。2013年底,年產15萬噸燒鹼、10萬噸有機矽及下游產品、8萬噸糊樹脂、5萬噸氯化苯、2萬噸氯化苄等20餘個鹽化產品投產。建設年產20萬噸環己酮、己內醯胺項目。到2016年,超細矽微粉產能達到20萬噸,真空製鹽產能達到120萬噸。通過進一步開發鹽化新產品,建成百億氯鹼—矽化工產業集群。二是依託中國金田集團,實現新型塑膠薄膜年產10萬噸以上,建成新型塑膠薄膜生產基地;以化工產品己內醯胺為基礎,引進技術,培育形成塑膠原料,建成西南地區“塑膠之城”,同時加快紡織、服裝、戶外運動用品項目建設,建成百億新材料和輕工製造產業集群。三是積極支持弘山川公司收購深圳威華照明、廣州郎萊福照明公司後的消化吸收工作,做好配套服務,確保儘快達到設計產能。深化與德國中歐科技公司、德國富豪恩霍夫科學院的合作,做大做強雲德光電有限公司,依託無極燈、LED、OLED和太陽能薄膜等新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密集型節能電子產業,建成西部“節能光電產業園”,大力建設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抽水蓄能、甲醇汽油等清潔能源項目,建成百億節能電子產品和新能源產業集群。四是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汽車空調、汽摩配件、船舶製造等機械製造工業,積極爭取重慶筆記本電腦配套項目落戶雲陽。支持科雲汽車空調等企業成為重慶市重點出口企業,支持船舶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由生產內河普通船舶到生產特種船舶;大力發展畜肉製品、果蔬飲料等綠色食品加工業,推進畜禽製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建設西南地區畜禽製品加工基地和畜禽交割中心;大力發展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產業,建設醫藥產業園,著力抓好中成藥的研發、生產和植物標準提取物等項目建設。
著眼長遠,夯實兩大發展平台。強化用大園區容納大企業、承載大項目、實現大發展的理念。著力於工業園區功能完善、規模擴張、布局科學、能級提升,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工業園區A、B、C三區配套工程,加快黃嶺、龍溪2個工業拓展區建設步伐,建成10平方公里移民生態工業園、10平方公里鄉鎮返鄉創業園。啟動20平方公里水口經濟開發區建設,完成5平方公里場坪和控制性工程,為雲陽500億工業夯實基礎。
鎖定目標,突破一百億工業增加值。大力實施億元企業培育工程,集中優勢資源,扶持一批工業龍頭企業,使之成長壯大為縣域工業經濟的“航空母艦”。力爭到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家,其中億元級企業25家,十億元級企業5家,五十億元級企業2家,百億元級龍頭企業1家,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基本形成“大企業領軍、產業鏈延伸、群體式崛起”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
2.做大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以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核心,著力轉變農業經濟成長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率先建成渝東北地區現代農業示範縣。
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穩定糧油、生豬兩大傳統產業,鞏固發展柑橘、牛羊兩大主導產業,壯大蔬菜、蠶桑、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生態魚、土雞、中蜂八個特色產業。建設柑橘基地鄉鎮24個,柑橘總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優質晚熟柑橘20萬畝,產量50萬噸,產值15億元。建設牛羊養殖基地鄉鎮25個,牛飼養量達到30萬頭、出欄12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30萬隻、出欄70萬隻,牛羊產值20億元,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牛、羊種繁基地。八個特色產業實現產值5億元。
進一步拓寬增效路徑。加快農業組織化和品牌化建設,努力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觀光農業“四業並舉”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6年,農村經濟總量達到80億元。著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新培育50個農業龍頭企業、100個專業合作組織。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提高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35%以上。積極搭建農產品促銷平台,充分利用展銷會、推介會等多種形式促進農產品銷售。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套用,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和報告制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爭創國家級優質農產品2個,市級無公害農產品達50個、綠色食品10個、優質農產品8個。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0萬畝,總產量穩定在43萬噸。
3.做響旅遊,帶動三產提速提質
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力度,建設旅遊產業強縣。以文物保護、生態修復、景點開發、風貌改造、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設施配套為重點,把旅遊產業培育成為全縣重要的支柱產業,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傾力打造精品旅遊景區。集中力量重點打造龍缸和張飛廟景區。把龍缸風景區打造成為集自然風光、地質科考、獵奇探險、休閒度假、生態養生、民俗風情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用3年時間創建為國家5A級景區,積極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加快張飛廟景區提檔升級工程,打造南濱路三國文化風情一條街,創建為國家5A級景區,爭取融入長江三峽旅遊“一卡通”,進一步擴大張飛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成三峽梯城旅遊區、陳家溪鹽浴不夜島2個4A景區,建設彭氏宗祠、彭詠梧烈士紀念館、南三峽、棲霞宮道教養生地、高陽平湖等5個3A景區,啟動雲安古鎮復建。
著力提升旅遊接待能力。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加強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規範化旅遊服務水平。全縣星級酒店總數達到20家,突出鄉村民俗和鄉村文化,發展星級農家樂50家,創建2個市級鄉村旅遊示範區。建成城區遊客集散中心1個、旅遊購物中心2個。
努力實現“千萬人次”目標。打響“三峽梯城、幸福雲陽”主題品牌,組織開展規模宏大、能夠引起強烈反響的宣傳行銷活動,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宣傳推介雲陽旅遊,爭取舉辦三峽國際旅遊節,精心組織“國際登梯節”、“張飛廟廟會”、“環城腳踏車賽”等一批節慶文化活動,積極承辦全國性、全市性節慶和各類文化體育賽事等活動。實施客源地行銷計畫,拓展周邊客源市場,開拓沿海市場,努力爭取境外三峽遊客資源。力爭到2016年,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65億元。
建設現代新型商貿體系。以打造庫區腹地區域性商貿中心為目標,大力實施“234”工程。大手筆構築濱江和北部新區兩大商圈。將濱江中央商務區,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城市功能完備、商業活動繁榮、建築品質優良、堪稱“雲陽解放碑”的高檔商務區;將北部新區商圈,打造成“雲陽北城天街”,完善功能,最佳化業態,提升檔次,建成融貿易、會展、辦公、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商務活動中心。加快完善城鄉統籌商貿網路、農產品流通、市場保供三大體系建設,形成“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商貿格局。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培育、特色經營服務、品牌打造和流通現代化四大工程,強力推進家居、建材、汽摩、服裝、農產品、小商品等專業市場建設。
有序推進房地產開發。按照“加強調控,有保有壓”的土地供應原則,盤活存量,控制增量,嚴格新增建設用地的審查報批。大力推行住宅小區化,建成一批高品質花園小區。繼續深化和鞏固“兩違”建設清理整頓成果,進一步規範場鎮建設秩序。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業,吸引會計、審計、諮詢、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入駐雲陽,鼓勵發展租賃、典當、家政、托老、物業管理、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行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大力引進新興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增設網點,擴大覆蓋率;支持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或自然人成立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不斷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引導實力雄厚、技術創新企業進入上市企業儲備庫。力爭到2016年,培育上市企業3家,金融機構發展到30家,存款餘額400億元,貸款餘額200億元,全社會融資水平大幅度提高。
4.做優投資,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充分發揮投資在擴內需、調結構、保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建成一批、開工一批、規劃一批的思路,圍繞優勢資源和產業基礎,有針對性地策劃、包裝、儲備一批市場潛力大、吸引投資強、產業鏈條長的項目,建成動態項目庫。最佳化政府投資主體,撬動和鼓勵社會投資,5年啟動100個億元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養鹿小江大橋、代李子大橋、渝建路改造、雲開路改造、渝巫路改造等交通項目建設。完成梅峰水利工程、青杉水庫等水利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幸福水庫。完成蓋下壩水電站、白楊坪電站、岐山風力發電場建設,完成寶坪、木古、盤龍三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力爭開工錦屏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有效改善能源保障水平。全力支持鄭(州)萬(州)鐵路建設;做好故陵長江大橋、小江抽水蓄能電站、開(縣)巫(溪)高速公路江口互通等項目規劃及前期準備工作。
推進城市功能完善。完成澎溪河庫岸整治、城區污水管網整治、工業園A區和C區污水處理廠、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長途汽車一級客運中心、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遷擴建、體育館、青龍國小、紫荊中學、城郊蔬菜基地等城市配套項目建設。完成平安重慶應急聯動防控體系數位化建設,完成檢察院辦案用房建設,完成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遷建。
推進主導產業發展。集中財力保障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基本完成工業發展平台建設,打造三個百億產業集群,確保落地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見效;加快30萬畝“優質晚熟柑橘大縣”建設,推進肉牛、山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高標準建成“牛羊大縣”;加快精品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商貿物流園區建設。
(二)加快空間拓展,著力品質提升,豐富幸福城市內涵
1.拓展城市空間,實現“東進北拓”
深化縣域空間發展研究,完成新一輪縣城總規修編工作,圍繞“擁江發展,東進北拓”的城市發展戰略和“2016年建成30平方公里、30萬人口中等城市”的城市發展目標,高起點規劃,高規格布局,高標準建設,著力構築60平方公里城市骨架,完成500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總量。精心打造亮水坪高檔綜合區,開發建設薛家溝片區、馬家梁片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東延展到復興、龍溪、黃嶺等重要組團。基本完成北部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功能完善、風貌一流、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新城區,實現入住人口5萬人。啟動水口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重要節點工程,基本實現開發區與縣城各組團之間的互聯互通。
2.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中國坎城”
深化城市建設“景區理念”,推進城市精品工程,著力把縣城打造為“三峽梯城”國家4A級景區。完成龍脊嶺公園“九個一”文化景觀工程,建成全市一流的城中山地公園、歷史文化景觀勝地。控制和保護城市天際線、水際線、山脊線,建成澎溪河濕地公園和庫岸休閒旅遊度假區。在縣城重要節點建設主題雕塑。分年度對濱江大道、雲江大道重要節點建築實施風貌改造,基本實現主要幹道街景再造。率先創建重慶市生態園林城市,積極創建宜居縣城和國家最佳人居環境獎,以問鼎折桂的勇氣爭創“聯合國人居範例獎”。
3.完善城市路網,構築“兩環三射”
構建城市內外環線。基本建成沿雲江大道經亮水坪、復興、龍溪至北部新區創業大道全程約20公里的城市內環線;規劃建設沿濱江大道經黃嶺、水口經濟開發區、黃石鎮至澎溪河庫岸濱江路全程約40公里的城市外環線。完成龍溪-北部新區隧道、龍溪-高尖隧道、陳家溪-黃嶺隧道等節點工程;逐步開工開發區連線濱江大道、連線北部新區創業大道、連線望江大道、連線雲江大道的對外交通主幹道;完成水口經濟開發區經黃石鎮至北部新區主幹道前期工作。
積極爭取縣城至南、北方和萬州的三條快速通道。適時啟動縣城至清水的快速通道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市上支持,建設縣城沿長江南岸直達萬州機場和深水港的快速通道;認真謀劃縣城至南溪、江口等北部重鎮快速通道建設。
4.美化城市環境,推進“五化十減”
深化“客廳理念”,實施全天候、“保姆式”、精細化城市管理。推進城市油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五化”工程。完成城區重要主次幹道白改黑,分期建設縣城夜景燈飾工程、鮮花大道,提升城市品質。繼續開展縣城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作,基本消滅城中村。建立市容環衛管理長效機制。切實解決停車難、賣菜難、排水難等突出問題。開展城區減能耗、減二氧化硫、減化學需氧量、減揚塵、減油煙、減噪聲、減污水、減垃圾、減擁堵、減不文明言行“十減”行動,推進節能減排,確保單位GDP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下降3.59%和化學需氧量削減6.13%,規範城市公交營運行為,深化文明禮儀教育,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幸福指數。
(三)堅持統籌兼顧,促進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建設
1.強化基礎配套,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推進灌區工程續建配套及節水示範工程,增強防洪抗旱能力。加強中小河流和山洪溝防洪工程治理,建設江口、平安、桑坪、魚泉等鄉鎮堤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8平方公里。抓好骨幹水源工程建設,解決5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從根本上扭轉工程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局面。
完善農村交通網路。實施國省縣道大中修250公里,新增省道200公里以上,力爭國省道覆蓋70%的鄉鎮。積極爭取開(縣)巫(溪)高速公路穿越我縣東北部更多的鄉鎮;全面改造縣際出境幹道,提高以縣城為中心的公路路網的安全性、舒適性。開工建設南溪百花園、普安磨刀溪等15座橋樑。新建農村公路候車亭350個,實施行政村通暢公路2500公里,實現行政村通暢率100%,實施農村聯網公路500公里。規劃實施安保工程500公里,通道森林工程1500公里。完善航道港口建設,規劃整治澎溪河、湯溪河等內河航道76.5公里。
推進城鎮體系建設。加快縣域次中心江口鎮建設,做大南溪、高陽、鳳鳴等中心鎮,推進龍角、故陵、紅獅、平安、棲霞、沙市等場鎮建設。理順場鎮規劃區範圍內建設秩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加快農村中國小、醫療衛生、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清潔能源、環境整治、信息暢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城市基礎設施銜接融合。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完成農村D級危房改造,基本完成交通主要幹道、長江兩岸、風景名勝區農房風貌改造,建成農民新村100個。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完成長江兩岸綠化,繼續推進農村荒山綠化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新增林地3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0%,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70%,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加強對生態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區和已建成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區的保護。加大岐耀山自然保護區、四十八槽森林公園等建設保護力度,擴大生態保護範圍。抓好天然林第二期保護、林業有害生物除治、森林防火、林政執法等工作。紮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進水環境項目建設,“一江四河”水質保持II—III類標準。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池建設,最佳化農村用能結構,著力建設農村生態家園。
2.強化民生保障,強力推進“縮差共富”
實施收入超萬計畫。圓滿完成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大膽探索“地票”交易、“三權”抵押、集中居住區房屋交易、股份合作等措施,大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到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新建、改建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20個,實現就業社保平台全覆蓋。狠抓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5%以上,中小企業參保率達到90%。完成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規範和完善城鄉居民大病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制度。逐步完善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低保等救助政策和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民眾的居住條件。
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堅持“數質並舉”,大力培育微型企業,增強微型企業融資能力,協調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全力抓好微型企業創業園和孵化園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壯大微型企業協會等組織,加強自律管理。到2016年扶持微型企業6000戶,吸納就業3萬人以上,各類市場主體達到4.8萬戶。
強力推進扶貧開發。認真落實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瞄準貧困村、貧困人口”和“開發、開放式”扶貧方針;堅持“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模式;堅持相對扶貧標準,建立常態扶貧開發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扶持農民增收主導產業,進一步提高貧困農民基本素質,不斷完善扶貧項目建設和管理,切實保證貧困農民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得到保障。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基本消除大班額現象。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消化教育負債。建成10個區域教育中心、42個農村教育基地,完成江口二小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重慶市教育強縣。拓寬醫療衛生人才引進渠道,支持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創建三甲醫院,鼓勵縣第二人民醫院、雙江中心衛生院、鳳鳴中心衛生院創建二甲醫院;規範化村衛生室覆蓋率達100%,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成鄉鎮有線網路雙向數位化改造。培育文藝領軍人才,打造全國知名文化活動品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強化後期扶持,促進移民安穩致富
以“三有一新”為目標,努力開創三峽後續工作新局面。完成三峽後續工作投資50億元,轉移生態屏障區農村人口2萬人。加強農村後期扶持資金直補和城鎮移民困難救助管理,按時足額兌現扶持扶助資金。加快移民教育培訓和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大移民安置社會保障力度,完善移民安置區與遷建城鎮道路、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成移民遷建區規劃內高切坡防護任務。全面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體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維護三峽水庫安全運行。
(四)著力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1.狠抓聚商選資,強化對口支援
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招商引資實效。突出重點,創新模式,瞄準知名企業、產業集群,大力實施以商招商、科技智慧財產權招商,融合經濟、社會、人文招商,著力引進優勢工業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力爭實現利用外資年增長60%,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到位內資年均增長18%。抓好對口支援、東西扶貧協作、“一圈”幫扶“兩翼”,探索在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稅收分成、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建立協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實現從“輸血”向增強“造血”功能轉變,從“單向移動”向“雙向互動”轉變。藉助德國厄爾斯尼茨市、韓國河南市、山東威海市等友好城市平台,加強對接和合作,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2.聚焦重點領域,縱深推進改革
加快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規模化生產能力。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及其新生代轉戶進城,建立轉戶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彈性退出機制,建立完善住房、社保、就業、教育、衛生保障機制。創新金融體制機制,積極推動直接融資,做好中小企業場外交易的前期工作,努力引進和發展壯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風投基金等新型金融機構,開展林權、地權、農村房屋、財產權質押貸款。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制,保持一般預算的50%以上用於民生。
3.堅持科技引領,突出創新發展
以觀念創新為先導,將解放思想作為跨越趕超的第一動力,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形成全社會關注創新、學習創新、勇於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一切有利於創新的思想茁壯成長,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優活力,以積極的態度、主動的意識、超前的思維來開展工作,實現“雲陽製造”向“雲陽創造”的轉變。進一步革除舊的、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建立充滿活力的創業創新體制、改善民生的社會管理體制、科學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更新設備、改進工藝、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完善科技進步獎勵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爭創名優品牌。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普設施,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五)突破瓶頸制約,強化社會管理,營造最優發展環境
1.突破三大瓶頸
突破人才瓶頸。實施“築巢引鳳”戰略,著力最佳化吸引、留住、培養、使用人才的軟硬環境,專業技術人才增加3500人以上,企業經營管理及技能型人才增加8000人以上,農村鄉鎮實用人才增加15000人以上。研究生學歷以上人才達到150人;大學本科學歷人才達到5000人。
突破資金瓶頸。大力最佳化政府融資平台,支持城投公司做大盤強,實施現代企業規範化管理。積極推進政、銀、企對接,加強全社會徵信建設,逐步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率。著力提高銀行存貸比,到2016年力爭達到50%以上。充分利用國家繼續鎖定“積極財政政策”這一有利條件,加大向中央部委和市級部門爭取力度,力爭在水利、交通、農業、能源、環保、教育、衛生、就業、擴大內需和保障性住房方面獲得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政策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向縣域經濟發展項目。
突破土地瓶頸。堅持爭取用地指標與自主挖潛“兩手抓”,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強化土地收儲管理,盤活存量土地,完成1000公頃土地復墾和5000公頃土地整理任務,完成350公頃土地收儲工作。加強土地供後監管,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2.彌補兩大短板
加大能源保障力度。建成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6座,推進500千伏變電站項目的前期規劃。加強成品油儲備,穩定煤炭生產,加大天然氣鑽探、開採及綜合利用力度,實現5口天然氣探井全面出氣目標。
加強物流中心建設。立足雲陽、服務庫區,依託萬州機場、鄭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為主的“水陸空”立體物流運輸體系,打通出海出境通道,連通雲陽經重慶、歐亞大陸橋直達歐洲的通道,建成集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現代綜合物流園。
3.狠抓安全生產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把安全生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同規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逐年提升生產安全總體水平,逐年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實現億元GDP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控制目標,基本消除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創建全國安全保障示範縣。
4.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始終保持嚴打整治高壓勢態,提高破案和打擊罪犯能力。推進“六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繼續加強“兩委一室三平台”標準化建設和規範化運行。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深化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推進“以司法公正促政務公信帶社會誠信”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完善義工隊伍建設。創新調解模式,拓寬調解領域,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紮實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健全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創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
(六)加強自身建設,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1.加快職能轉變,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素質,牢固樹立“人人都是軟環境”的思想,更好服務於市場主體。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財力、物力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心全意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把工作重心向基層傾斜、向重點工作傾斜、向民生傾斜,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精力改善民生、服務民眾,讓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堅持依法行政,著力建設法治型政府
切實加強政府規章建設,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完善決策反饋糾偏機制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規範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逐步推行行政審批網上辦理。把行政問責與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結合起來,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須追究。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約束,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監督,不斷提高行政透明度。
3.切實改進作風,著力建設創新型政府
大力弘揚實幹精神,敢於擔當,勤於學習,善於創新。堅持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時刻把民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認真聽取民眾呼聲,細心解決民眾的合理訴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到感情上與民眾“心連心”,工作上與民眾“面對面”,為民眾辦實事“實打實”,切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幹部執行力。打造“陽光政務”,暢通電子政務、縣長公開信箱等公開渠道,切實加強行風熱線欄目建設,讓行風熱線成為全縣人民的“民生110”,成為公共服務的知名品牌。
4.加強反腐倡廉,著力建設清廉型政府
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項規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處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強化對行政審批、招投標、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等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的監管,確保權力乾淨運行。堅決查處違紀違法的人和事,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強化幹部意識,規範從政行為,努力建立一支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幹部隊伍,切實樹立風清氣正的政府形象。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重要戰略部署,紮實開展“項目成效年”和“文化建設年”活動,加快產業發展,著力解決就業,努力促進社會和諧。2012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力爭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城鎮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將努力做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最佳化結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一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繼續保持工業經濟強勁增長勢頭,同步提升數量、質量、效益,實現“151”工業發展目標: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0家;投產上億元工業大項目10個,新開工重大工業項目10個。二是集中力量,突破重點,著力培育旅遊、商貿、金融、交通運輸、建築和房地產等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深入挖掘消費潛力,促使投資、消費“雙輪驅動”。加快優質晚熟柑橘基地建設,繼續扶持牛羊產業發展,做優牛羊產業品質。
(二)堅持投資拉動,狠抓重點項目建設
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雙十工程”。一加快養鹿小江大橋建設,完成龍角至耀靈通鄉公路改造。蓋下壩水電站蓄水發電,完成梅峰水庫大壩主體工程,加快推進小江大灌區建設,力爭開工建設青杉水庫和岐山風電項目。二是完工體育館主體工程;啟動建設濱江中央商務區;啟動長途汽車一級客運中心建設;加快中醫院遷建、啟動縣醫院搬遷;開工建設民俗文化村;啟動磐石城、文物園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澎溪河張家院子段庫岸整治及紗帽梁場坪工程;硬化創業大道一期、開工創業大道二期;完成稻場路、愛國東路路基及譚家岩隧道轉盤景觀工程。啟動亮水坪征地、拆遷、道路、管網工程。
(三)堅持統籌兼顧,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一是強化城市規劃管理。啟動薛家溝、馬家梁片區城市設計及修建性詳細規劃研究。二是建設現代化小城鎮。深入推進縣域次中心江口鎮建設和管理,加快提升南溪、高陽、鳳鳴、龍角、故陵、平安、沙市、紅獅、棲霞9箇中心鎮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清水等一批特色鄉鎮。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建設山羊基地鄉鎮15個、肉牛基地鄉鎮10個,規劃建設現代畜牧業示範園2個;新建柑橘標準化果園7萬畝,改造老果園1500畝。完成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綜合治理1.8萬畝,建設基本農田1萬畝,建設農村沼氣池5000戶。完成農民技能培訓1.2萬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個、農業龍頭企業10個,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30%。
(四)堅持改革開放,快速提升發展活力
一是深化統籌城鄉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轉城人員退出宅基地補償辦理與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作的有效對接,做好地票交易。積極開展“三權”抵押貸款。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工作常態化。二是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國庫集中收付、鄉財鄉用縣監管和國有資產運營改革。加強財政財務及政府採購監督管理。完善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推進財政資金公開工作。強化債務管控,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三是著力抓好招商引資。進一步完善以商招商、委託招商、網上招商等方式方法,加強招商引資專業隊伍建設。加大招商跟蹤力度,爭取簽約項目早落地。力爭全年協定引資30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0億元。四是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大力發展外貿經濟,加大企業出口力度。外貿進出口完成1500萬美元以上,外派勞務人員100人以上。著力抓好登梯賽事、市民文化活動中心開館、渝洽會、展銷會等重大活動。強化對口支援工作,力爭在標準廠房援建、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突破,促成一批產業轉移項目落戶雲陽。
(五)堅持狠抓重點,加快“縮差共富”進程
一是拓寬增收渠道,努力實現農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全面實現農戶萬元增收目標。鞏固森林工程建設成果,建設森林工程25萬畝,全面完成綠化長江建設任務,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5%。二是認真做好三峽後續實施規劃編制,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可研、初設等前期工作。抓好首批三峽後續項目建設,啟動生態農業園及蔬菜基地恢復項目2個,實施城集鎮基礎完善項目10個,實施消落區庫岸整治項目3個、移民安置區高切坡治理應急項目10個。三是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完成26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建設,力爭新啟動整村脫貧村20個,減少貧困人口2.5萬人。四是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50個。推進“五保統征”工作,新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2000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以上,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力爭“五險”參保累計突破200萬人次。五是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提速建設青龍國小,啟動江口二小建設。確保順利通過重慶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縣的過程督導。規範化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提升民眾科學素質和新型科技套用能力。認真貫徹計生獎扶政策。啟動檔案館建設。
(六)夯實文化產業基礎,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看電視、看電影、看書報、看演出、聽廣播、搞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二是推進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博物館展陳建設,推進三賢祠展陳、文物園二期、磐石城保護利用、彭氏宗祠修復工程。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積極推進江口、南溪、鳳鳴等集鎮多功能影劇院建設,打造農村文化中心戶1000戶。四是抓好文藝創作,創排大型劇目,舉辦“民俗文化展演周”和龍缸風景區開園活動。
(七)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以創建全國安全保障示範縣為統攬,圍繞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提升政府監管能力兩條主線,深化各行業安全管理。強化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完善安全基礎設施,構建高危行業本質安全,完善應急搶險救援體系。深入開展各行業領域的聯合聯動執法和專項整治行動,積極開展企業“零事故”、鄉鎮“零死亡”、社區“零傷害”創建活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行業管理,分行業開展安全級別評定,實施安全分級監管,推廣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完善企業內部安全管理體制。圍繞“平安雲陽”建設,突出抓好城鄉治安防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嚴厲打擊暴力犯罪,堅決剷除社會黑惡勢力。加強極端天氣預測預報,建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工程,做好防震減災、森林防火、重大疫情防控和食品藥品安全質量監管。
各位代表,一個新的五年已經開始了,我們踏上了跨越趕超的新征程!讓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按照縣十三次黨代會繪就的美好藍圖,團結和帶領全縣廣大幹部民眾,齊心協力,開拓進取,奮力拚搏,為建設幸福新雲陽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