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年工作回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工業經濟支撐作用逐步顯現,第三產業不斷壯大,“兩大平台”建設快速推進,一是抗旱救災奪取全面勝利,二是工業經濟實現扭虧為盈,三是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四是三期移民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五是招商引資呈現新的亮點,六是就業再就業工作切實加強,七是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面完成,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2007年的主要工作,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過去四年工作回顧
過去四年,我們堅持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
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建設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強縣”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開放,堅持移民為先為重,全力實施“五大戰略”,開創了雲陽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過去四年,“五大戰略”穩步推進,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全縣GDP由27.8億元增加到46.68億元,年均增長11.3%;農業增加值從10億元增加到14.61億元,年均增長3.3%;工業增加值從4.5億元增加到8.08億元,年均增長15.6%;三次產業結構比由36∶37.5∶26.5調整到31.3∶31.5∶37.2。四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6.2億元,年均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2.2億元增加到20.99億元,年均增長14.6%;地方財政收入由7622萬元增加到14413萬元,年均增長17.2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中,除城鎮登記失業率沒實現控制指標外,地方財政收入和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額完成四年任務,其餘指標均提前一年完成五年目標任務。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草食牲畜、柑橘、蠶桑、中藥材、生態經濟林等特色產業逐步壯大,建成山羊基地鄉鎮35個、瘦肉型生豬基地鄉鎮28個,新發展柑橘7.5萬畝、“三線”蔬菜基地5740畝、中藥材5萬畝、速豐林10萬畝。積極探索和推動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路子,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治理水土流失97.4平方公里,實施退耕還林108.7萬畝,庫周綠化11.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5.1%上升到30.99%,造林綠化工作連續兩屆獲重慶市“綠化杯”。新建、擴建小二型以上水庫9座,加固整治病險水庫16座。興建人飲工程1317處,建成和改造場鎮供水站32座,農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
工業經濟支撐作用逐步顯現
新型工業化取得實質性進展,成功組建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3.33億元,入園企業16家,一批重點企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2家,以能源、機械、化工、資源加工、食品、藥品、服裝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9.8億元增加到19億元,工業稅收從3482萬元增加到6297萬元。招商引資及對口支援為工業經濟注入活力,四年引進500萬元以上的項目94個(其中工業項目32個),協定總投資55億元,到位資金22.4億元。江蘇省、九龍坡區無償援助資金3690.5萬元。
第三產業不斷壯大
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一、二產業,2006年達17.38億元,比2002年增加70%。完成“一心兩翼”旅遊開發規劃。張飛廟實現整體搬遷,2005年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濱江公園成為雲陽的一張名片,移民新城一日游順利啟動;成功申報龍缸國家地質公園,龍窟峽初步對外開放。城鄉商貿日趨繁榮,縣城商業營業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重百、新世紀等知名企業落戶雲陽,“雙建工程”快速推進,建成連鎖經營便民店70個;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發展加快,對財稅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房地產開發、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
“兩大平台”建設快速推進
大力實施“交通活縣”戰略,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9億元。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雲萬高速公路完成工程總量的70%,渝巴路、雲開路、雲利路盤龍至龍角段相繼建成通車,新建和改造四級以上等級公路649.5公里,硬化(油化)452公里,新建港口碼頭11處、縣鄉客運站5個,建設交通“安保工程”150公里,鄉鎮公路通達率實現100%,行政村通達率76.3%,交通工作連續五年獲重慶市一等獎。縣城“五篇大文章”基本完成,“配套、綠化、暢通”工程順利實施,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區”、“市級衛生縣城”、“市級山水園林城市”、“重慶市文明縣城先進區縣”。城集鎮建成區面積23.27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6.7萬,城鎮化率由20%上升到28.81%,城鎮體系構架基本形成,城鎮化工作連續三年獲得市委市政府表彰。
過去四年,移民工作成效顯著,工作重心逐步轉移。累計完成移民投資26.33億元,遷移人口6.35萬人,補償復建各類房屋178.7萬平方米,遷建調整淹沒工礦企業127家。集中外遷安置實現了“不傷、不掉、不亡、不錯和安全事故為零”的目標。後期扶持穩步推進,生豬種繁場、移民柑橘示範園、山羊養殖場等項目成為庫區亮點。移民“五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水庫管理、庫周綠化帶建設和高切坡治理在庫區起到示範作用。二期地災防治項目全面完成,24個避讓搬遷項目實施走在庫區前列,三期地災治理、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在156米蓄水前完成涉水工程任務。移民工作由“搬得出”穩步轉入“安穩致富”的新階段,目標考核年年被市政府評為一等獎。
過去四年,各項改革順利推進,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堅定不移地推進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任務,實現“三改變一退出”目標,民營經濟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主體。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規範行政審批項目56個、收費項目45個。農村稅費改革順利完成,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推行部門綜合財政預算,初步建立“鄉財縣管”的財政管理體制。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進,鄉鎮國土、環保、村鎮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穩步實施。
過去四年,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累計發放財政直補資金2.4億元、社保資金2.59億元,免徵農業稅農民直接獲益1.31億元,向21萬學生髮放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6798萬元,減免“一金兩費”1億元。加大低收入群體救助力度,全面提高城鎮低保、農村五保和軍屬優待金標準,累計發放城鎮低保金8546萬元、農村特困救助金390萬元、救災資金3399萬元,救助貧困大學新生953人,全面解決岩洞窩棚戶和無房戶住房問題。新建農村敬老院23所、“五保家園”50個。全面完成國務院提出的三年清欠工作目標,兌付被拖欠民工工資494.8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24.1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投入財政性扶貧資金1.27億元,絕對貧困人口從7.01萬人下降為3.53萬人。2005年,全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我縣成功召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53元增加到2337元,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過去四年,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戰略,累計投入教育資金9.8億元,排除中國小危房14萬平方米,“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通過市級驗收,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體制日趨完善。爭取科技部技術推廣項目3項,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投資1.1億元搬遷衛生單位34個、改擴建鄉鎮衛生院68所,實現非典、禽流感“零”目標,地方病和流行病得到有效控制,新生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建成文化館、圖書館和11個鄉鎮文化站,“村村通工程”快速推進,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32.5%。成功舉辦四屆“9.28”移民文化節和全國登梯邀請賽。信息產業發展迅速,行動電話增加10.1萬戶,固定電話增加8萬門。縣綜合檔案館通過國家二級達標驗收。縣誌續修進入審查階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五”環境保護工作獲市級表彰。“誠信雲陽、文明雲陽、開放雲陽、平安雲陽”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信訪總量逐年下降,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健全,制度更加完善,沒有發生一起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好轉。工商、質監、藥監、金融保險、統計、物價、外事、老齡、民兵預備役、保密、氣象、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縣人民歷經艱辛、不屈不撓,經受了特大旱災的嚴峻考驗;廣大幹部民眾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延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年工作呈現七個方面的主要特點:
一是抗旱救災奪取全面勝利
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面對嚴峻考驗,我們遵循“一保四防兩彌補”的抗旱思路,發揚“自強不息、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志在必勝”的抗旱精神,沉著應對,科學調度,全力抗災自救,全縣沒有因缺水出現人畜死亡,沒有出現重大疫病流行,沒有出現重特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損失。
二是工業經濟實現扭虧為盈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08億元,同比增長21.8%,工業企業整體扭虧為盈,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910萬元。新增入園企業4家,年產5萬噸矽微粉生產線建成投產,旭恆橡膠機車輪胎、中密度纖維板加工、恆順香醋萬噸技改、重友擴產、汽配生產線、一口鮮山羊加工、玉米秸桿飲料項目已開工建設。“重友”花生牛奶飲料獲得“重慶市名牌產品”稱號,4家企業通過ISО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三是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完成1個市級示範村、20個市級推進村的規劃編制工作。新建村級綜合服務活動中心20個。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參合率達80.1%。新修村級公路265公里。完成105個行政村的電網改造。建設各類水利工程4498處,改造完成10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3.7萬人飲用水困難。建成沼氣池2516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目標責任制考核均獲重慶市一等獎。
四是三期移民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三期移民驗收實現“一次過關,全部合格”的目標。四期移民工作有序啟動,完成移民投資2.59億元,遷移四線水位人口13066人,補償還建淹沒房屋18.8萬平方米。移民後期扶持項目實施97個、編報70個。培訓移民3060人次,扶助移民子女就讀中職學校785人。“兩個零目標”任務完成444戶491人,移民家庭“零就業”問題提前解決。
五是招商引資呈現新的亮點
新簽約500萬元以上項目35個,協定投資12億元,新開工項目20個,到位資金6.5億元。對口支援無償援助資金1153.33萬元,與九龍坡區簽訂對口支援雲陽“十一五”規劃協定和互建工業園協定,招商引資和對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績。
六是就業再就業工作切實加強
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523人,指導幫助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發放再就業小額貸款3281.5萬元,落實各項補貼535.5萬元。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4萬人,同比增長9.6%。有序組織民工赴新疆摘棉增收,累計創收1009萬元。職業技能培訓3323人次,“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4957人,中職秋季招收新生1860人。
七是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面完成
科學規劃,合理歸併,65個鄉鎮調整為43個,新建制鄉鎮運轉正常。服務經濟發展,調整機構設定,合理劃分部門職能,行政效能得到提高。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也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同參與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雲官兵、政法幹警,向關心、支持雲陽建設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缺乏骨幹支撐,結構性矛盾突出。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要素配置能力低,發展瓶頸依然存在。三是財政增收乏力,鄉鎮消赤減債難,政府調控能力不足。四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持續增收難。五是思想解放不夠,人文環境不優,政府自身建設有待加強。六是安全穩定形勢不容樂觀,和諧社會建設任重道遠。這些問題,我們將客觀面對,認真研究,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努力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縣加快發展、提速升位的重要階段。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庫區發展、給予庫區大力支持的難得機遇,秉承過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五大戰略”不動搖,圍繞“工業強縣、農業穩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生態靚縣”的戰略思路,按照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推進“六大工程”的總體要求,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飽滿的熱情,更紮實的作風,更務實的工作,積極應對挑戰,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建議未來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到2011年達到86.85億元,人均GDP達到8500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9.9:38.6:41.5;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6%,達到2.7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4%,達到4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9%,累計超過220億元;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到“十一五”末,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85%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降低8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2‰以內;全面完成移民搬遷安置任務。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7%,達到35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00元。
——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城鎮化率達到35%,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發展軟環境明顯改善。
——文化事業日趨繁榮。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文化體系日益健全。
——和諧建設成效明顯。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備,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好轉。
為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堅持既定思路不動搖,突出重點抓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和縣十二次黨代會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機遇,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工作重點,我們必須鎖定目標,發奮工作,狠抓落實。堅持搶抓機遇不放鬆,乘勢而上爭發展。立足庫區、山區、貧困地區的實際,著力打好“庫區牌”,搶抓發展機遇,用好用活用夠政策,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努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堅持深化改革不停步,銳意創新謀發展。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改革的利劍打破阻礙發展的堅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的熱情,激活經濟發展活力。堅持務實工作不飄浮,凝心聚力促發展。做到指揮前移、重心下沉,把心思凝聚到幹事業上,把精力投入到做工作上,把功夫集中到抓落實上,以求真務實、奮發有為的工作取信於民、服務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偏離,改善民生求發展。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認真解決好事關民安、民樂、民憂的實際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今後五年,我們將努力在七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擴大經濟總量上實現新的突破
舉全縣之力發展工業。突出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把工業發展作為全縣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用抓移民的精神抓工業。堅持“貼近資源、貼近傳統,延伸產業鏈”的發展思路,圍繞工業園區、交通幹線、城集鎮和資源所在地布置工業項目,形成“一點三圈”的產業發展格局。完善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建立融資擔保、技術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優勢資源及優勢項目開發。按照“1+4”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豐富提升A區,加快建設B區,策劃啟動C、D區,加快與九龍坡區共建工業園進程,開闢“返鄉人士創業園”。強力推進“3424”計畫的實施,藉助三峽庫區產業基金扶持,引進先進技術和項目業主,開發粉石英、碳酸鋇、岩鹽、天然氣,重點培育以矽鹽為主的特色礦產資源加工業;以龍頭企業為支撐,重點培育畜肉製品、果蔬飲料、食用油、調味品、清潔製革、水煮豬鬃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創造條件發展微型汽車,重點培育以汽車和機車配件、船舶修造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充分挖掘水能、風能、煤電能資源,重點培育清潔能源轉化工業。積極策劃,力爭儘快實施2×15萬千瓦低熱值煤電轉化、10萬載重噸臨江船舶製造、20萬噸真空製鹽及鹽化、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裝備4個重大項目。著力培育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繭絲及服裝加工業;著力培育現代中藥業,建設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打造三峽庫區“中醫藥文化城”;改造提升以水泥、玻璃鋼、中密度板、特種玻棉為主的建材業。力爭把雲陽打造成西南地區最大的山羊綜合加工基地、重慶矽材料生產基地和汽摩配件生產基地。到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以上,年均遞增20%。
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繼續深化135結構調整戰略,依託農產品品種資源及規模優勢,加強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整合財政性涉農資金,改進投入模式,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生豬、山羊為主的養殖業,以柑橘為主的果品業,大力發展優質糧油、油桐、綠色蔬菜、速豐林、蠶桑、中藥材、食用菌。力爭建成庫區乃至重慶最具特色的優質山羊、優質柑橘和食用菌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食品、中藥、紡織等領域,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產業連結,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特色品牌。實現農業增加值17.32億元,年均增長5%。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完善商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縣城核心商圈、專業市場、特色街區,繼續推進農村市場“雙建工程”和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文化娛樂、餐飲等服務業,打造三峽庫區區域性商貿中心。繼續實施“一心兩翼”旅遊發展戰略,重點推進張飛廟景區提檔升級和龍缸地質公園、彭氏宗祠、高陽平湖、南溪古鎮、棲霞宮等景區建設,規劃建設移民博物園,加大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力度,不斷豐富中國優秀旅遊城區、山水園林城市內涵,將雲陽打造成三峽庫區重要旅遊目的地。加大調控力度,規範用地行為,嚴格建築市場管理,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積極推行廉租房建設,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調控有效的房地產開發格局。規範發展金融保險業,著力解決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問題。利用“一江四河”的航運優勢和便捷的對外通道,做大做強水陸運輸產業。到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5.99億元,年均增長16.1%。
二、突出工作實效,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上實現新的突破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落實好關係到農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各種惠農政策,讓廣大農民民眾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加大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依託工業化、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積極推進農民新村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村級服務中心。完善農村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農村文化陣地和信息網路建設,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郵政村郵和戶箱工程、“農村教育五大工程”;實施農村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建成20000口農村戶用沼氣池,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實現“通平坦路、喝乾淨水、用平價電、入衛生廁、看中央台、上網際網路”的目標。努力解決鄉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和文化生活落後的問題。抓好農村科普,推廣使用新型農機具,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科技水平,以加強村(居)委建設和培育農村重專大戶、經紀人為重點,加強農村社會管理,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大力實施扶貧開發“一體兩翼”戰略,鞏固10.5萬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溫飽成果,解決3.5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三、完善發展平台,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硬環境上實現新的突破
有序推進城鎮化。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產業培育”並重,走集約發展的城鎮化道路,著力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中心鎮為骨幹、一般集鎮和康居村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縣城以建設“宜居型城市”為目標,實施經營城市戰略,繁榮城市經濟,不斷完善配套設施,爭創“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區”、“國家級衛生縣城”、“市級文明縣城”。抓好市級中心鎮、區域重鎮、一般集鎮的建設與發展,完善城鎮功能配套,打造片區城鎮經濟高地,增強對周邊的輻射帶動力。加大社區建設力度,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完善市民參與機制,推進社區民主自治,促進社區健康發展。
完善交通網路體系。堅持“打通出口、完善骨架、最佳化網路、提高質量、暢通鎮鄉、水陸並舉”的思路,構築以縣城為中心,高速公路為主軸,縣際公路、“一江四河”為骨架,鄉鎮公路為支線,村級公路為網路的水陸交通體系。加速通暢工程建設,嚴格質量監管,確保2008年所有鄉鎮通暢,2010年50%的村通暢、100%的村通達。
加強能源水利建設。抓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整治,搞好骨幹水利工程渠系配套,新增有效灌面16萬畝,恢復和改善灌面15萬畝,發展節水灌面13.1萬畝,力爭開工建設梅峰中型水庫和小江大灌區工程,加快飲水工程建設,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加快蓋下壩水電站建設,完成門坎灘水電站技改工程,規劃建設風力發電場、湯溪河三級梯級水電站,做好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策劃實施火電項目,加快電網建設步伐,建成220千伏變電站,加大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和系統配套力度,緩解用電用氣緊張矛盾。
四、堅持改革開放,在提高創新能力、增強發展活力上實現新的突破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適度、穩妥地進行村規模調整,合理調整部門職能職責,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繼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調整人才結構,重點培養、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繼續深化鄉鎮綜合改革,增強基層政府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提高戰鬥力,創造條件逐步提高基層幹部待遇,探索農村和社區離任幹部的養老保障辦法。健全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新機制,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千方百計培植財源,完善協稅護稅和財政增收績效機制,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理順財政分配關係,建立公平、規範、透明、高效的財政運行模式。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工業項目招商為重點,多層次合作、全方位對接,著力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四個轉變”,力爭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100個(其中工業項目35個),到位資金35億元。紮實做好項目儲備工作,及時篩選、補充對縣域經濟發展拉動作用大、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項目,形成儲備豐富、結構最佳化、動態管理的項目庫。
做好對口支援工作。繼續加強與江蘇省、九龍坡區的聯繫,積極引進適合庫區發展的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九龍坡集團對口支援雲陽縣“十一五”規劃協定》的實施,推動與九龍坡區互建工業園工作,做好落戶雲陽對口支援企業的後續服務,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聯絡雲陽籍在外人士,積極引導其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在工業園B區建立雲陽籍返鄉人員創業區,為返鄉人員搭建良好的創業發展平台。
五、推進“民生工程”,在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擴大城鄉就業上實現新的突破
按照“自主擇業、市場調節、政府引導”的原則,千方百計抓好城鄉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建立就業信息採集發布系統和“求職超市”,規範發展勞務企業和勞務中介組織,建立勞務輸出服務基地,初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城鄉統籌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環境,逐步建立就業與社會保障工作的聯動機制。幫助勞動者樹立以熱愛勞動為榮,好逸惡勞為恥的價值取向,倡導工作崗位沒有貴賤之分、“有收入即就業”、“有崗位即就業”的觀念,激發各類未就業人員自主尋找就業機會。加大再就業培訓、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力度,最佳化職教資源,加快職教中心建設,努力建成重慶市和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堅持以發展經濟推動就業,擴大就業容量,緩解就業壓力。把勞務經濟作為農村“第一經濟”,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精心打造“雲陽面工”、“雲陽磚工”、“雲陽精細石工”、“雲陽拆遷工”、“雲陽船工”等勞務品牌。到2011年,新增轉移8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均降低1.5個百分點,力爭每個城鎮家庭有1人比較穩定地就業。
六、突出工作重點,在做好移民後期扶持、促進移民安穩致富上實現新的突破
堅定不移地打好“移民牌”,始終把移民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落實移民規劃調整增補投資,合理編制實施四期移民安置“倒計時”方案。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原規劃“包乾”剩餘任務、新增補償投資及新增人口搬遷安置任務,確保四期移民驗收一次過關。加大後期扶持力度,擴大移民培訓就業,積極創造條件化解矛盾,促進移民安居樂業。完成雲陽、雲安兩鎮避險搬遷。加強消落帶開發利用、庫岸穩定及地質災害防治等綜合管理,繼續做好庫周綠化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七、注重統籌協調,在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和諧雲陽建設上實現新的突破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實施“科教興雲”和“科技強縣”戰略,大力推行科技創新。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積極推進九年義務免費教育進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教育移民”戰略,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推進衛生改革,健全完善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險體系,實施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建立覆蓋全縣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提高人民民眾醫療水平。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推進“1234工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廣播、電視、通信和信息化工作,擴大網路覆蓋率。加強基層統計隊伍建設和統計網路建設。推進“全民健身計畫”。認真實施“兩綱”、“兩規”,促進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做好老齡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抓好優撫安置、徵兵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基層組織政權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全覆蓋,生育保險覆蓋面達到90%以上。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險,逐步擴大覆蓋面。加快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以城市低保戶、農村重災戶、殘疾人、五保戶等特困群體為主要救助對象,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加強三峽水庫水環境治理和維護、確保境內長江幹流水質保持在Ⅱ-Ⅲ類標準。抓好以退耕還林、庫周綠化和低效林改造為載體的生態建設。完成坡耕地造林25萬畝、荒山造林及封育30萬畝,建設速豐林5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33平方公里,啟動澎溪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經濟成長方式,創建市級環境保護模範城區。認真貫徹中央土地調控政策,加快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堅持集約節約用地,維護好占地農民的合法利益,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實施“沃土工程”,完成庫周綠化帶基本農田建設任務。
深入創建平安雲陽。開展平安鄉鎮、平安村社、平安校園、平安企業、平安家庭創建活動,認真實施“五五”普法,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適時開展各項專項整治,努力控制和減少各類違法犯罪。加強新時期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完善社會糾紛調處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縣、鄉、村、社四級安全監管網路,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2007年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07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戰略部署,加快產業發展,著力解決就業,努力促進社會和諧。建議2007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達到52.7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9%,達到38.3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4%,達到24.0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6%,達到1.6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7%,達到2540元;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0.8%;城鎮調查失業率降低1.5個百分點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6‰以內。
今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項目建設為載體, 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將庫區產業發展基金切塊部分80%用於工業項目。進一步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鼓勵企業爭創名牌、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引進與研發。力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21.8%,達到9.84億元。
積極策劃矽鹽電聯產、船舶修造、桐油深加工、玻璃鋼遊艇、風力發電、佛手飲料、玻棉深加工和清潔製革等項目。山羊深加工、機車輪胎、精選洗煤、玉米秸桿飲料、中密度纖維板、中韻大北農飼料等項目建成投產。積極推進企業技改擴能,做優做強重點工業企業。全面完成鹽廠和天立玻璃鋼等企業的破產工作。引導鄉鎮積極發展加工業。整合煤炭資源,實現瓦斯監控系統全縣聯網,依法關閉非法煤窯,推行煤炭準動制,規範和加速發展煤炭工業。
加快園區建設。抓好B區3.53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編制、環評及報批工作;完成1500畝建設用地調規;啟動500畝土地徵用及場平、主幹路網工程;規劃並啟動項目區的水、電、氣、訊、電視、寬頻等綜合管網鋪設工程。抓好“雲陽—九龍坡工業園”首期500畝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加快工業園A區標準廠房建設。力爭引進1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矽鹽電綜合開發配套項目、1個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和1—2個樓宇輕紡加工項目入駐園區。力爭工業園區總產值達到2億元,增加值達到0.7億元。
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首要任務,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新建兩個生豬養殖小區、3個標準化山羊養殖小區,全縣出欄生豬90萬頭、山羊50萬隻,新發展優質柑橘兩萬畝、油桐10萬畝、速豐林10萬畝,繼續抓好蠶桑、中藥材、蔬菜基地建設和食用菌產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創建2-3個無公害農產品或綠色食品品牌。力爭培育4家縣級龍頭企業,發展100個農村重專大戶。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支持“一村一品”發展,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加強農業科技工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機裝備總量和作業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力爭實現農業增加值15.42億元,增長5.5%。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山、水、林、田、路、電、氣”綜合治理,加大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病塘病庫的整治力度,新建水利工程4100處,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3萬畝。加快農村廣播、電視、通訊及醫療衛生和村社公路等公共設施建設,逐步解決農村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完成40個康居示範村規劃編制,實施5個康居村工程。
進一步抓好整村推進示範村工作,啟動以60個貧困村為重點的扶貧項目建設,搬遷高山貧困戶250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深入推進村務公開,力爭80%的鄉鎮、90%的村達到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標準,積極創建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示範縣。
三、以做優服務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積極發展商貿服務業,實施好商貿流通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支持和培育重點商貿企業向網路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發展。培育蓮花池外灘商圈,打造特色商業街和建材、名優土特產品等專業市場,加快發展生活服務業。繁榮農村集貿,提高農產品商品轉化率。加強與重慶市交通旅遊投資集團合作,完善張飛廟旅遊發展規劃,結合南濱路建設,打造“三國”文化城,新開發旅遊商品1-2個,力爭啟動龍缸地質公園部分景區建設,加快“十一處”地面文物搬遷進度,加快磐石城觀光塔建設,力爭實現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龍脊嶺文化長廊建設,全年旅遊接待人數65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6300萬元。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引導業主建設中小戶型、中低價位、功能完善的商品房,嚴格執行商品房預售許可和登記備案制度。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規範線路設定和運力投放,延伸交通運輸產業鏈,力爭客、貨運周轉量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0.25億元,增長16.5%。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創辦企業。對月營業額3000元以下的個體工商戶免收工商管理費。支持中小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和技術人才專業培訓,提升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堅持“非禁即準”、“非限即許”,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20%以上。
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抓好發展開放型經濟綜合試驗縣工作,加大縣外資金和項目的爭取力度,培育出口創匯型企業和產品,爭取外貿出口50萬美元,契約利用外資300萬美元,力爭實到外資250萬美元,外派勞務30人。
四、以平台建設為著力點,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強交通建設。完成高速公路雲萬段、高速公路至縣城迎賓大道第一期路基工程,加快奉雲段建設進度。建成渝巫路江口至農壩段、雲利路龍角至清水段二級公路。啟動江口至長洪、高陽二級公路和南溪大橋、白水灘美陶大橋、龍角長沙大橋建設。開工建設縣城至復興場鎮的濱江路延伸段,構築工業園B區交通主骨架。完成工業園B區連線高速路的快速通道規劃設計。完成龍缸地質公園、彭氏宗祠、南三峽旅遊公路改造,加快白水灘煤炭碼頭和農村客運站建設進度,繼續加大標準化船型的推廣力度。加大村級公路養護和大中修工程補助力度,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
提升城鎮化水平。新增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房面積60萬平方米。縣城突出打造南濱路、濱江公園,做好雙井寨開發前期工作;完成D4號路、濱江東路硬化,雲江大道西二段路基及硬化工程,進一步完善小區梯道和人行通道;繼續抓好邊坡、堡坎、空閒荒地綠化,新增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安裝建築物輪廓燈飾,啟動實施城市雕塑規劃,不斷豐富城市內涵。推進盤龍、人和兩個組團鎮,江口、南溪、高陽3箇中心鎮和鳳鳴、龍角、故陵、平安、紅獅、沙市等區域重鎮建設,不斷提升邊貿集鎮的建設檔次。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治理,不斷提高城鎮管理水平。推進園林式單位建設,推行物業管理,積極構建新型社區服務體系。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激勵機制,落實優惠政策,營造軟環境,確保項目引得來,留得住,建得成,發展好。以雲陽九龍坡工業園為平台,努力引進投資額大、拉動力強、對全縣經濟起支撐作用的項目落戶雲陽。充分利用江蘇省和九龍坡區對口支援我縣的大好機遇,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通過對口支援招商、以商引商、節會招商,力爭新策劃推介項目50個、新簽約20個、新開工建設10個、到位資金5.5億元。爭取無償援助資金700萬元,交流培訓幹部和移民致富帶頭人200名。
搭建融資平台。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縣信用促進會和融資評審專家庫的作用,完善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組建縣擔保公司,做好開發銀行授信貸款相關工作,最佳化信貸結構,增加信貸投入,縮小存貸差,運作好城市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為城市建設和企業發展拓寬融資渠道。規範保險市場,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抓緊蓋下壩電站、沙市電站、富雲電站、江口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完成門坎灘電站技改工程,繼續做好小水電代燃料、電氣化縣建設工作。爭取天然氣用氣指標,協助做好天然氣鑽探開發。積極爭取勘探地熱資源。
五、以勞務經濟為抓手,千方百計擴大城鄉就業
積極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容量。建成縣級勞動力市場,在所有鄉鎮建立完善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培育勞務中介服務組織,推進勞務輸出與合作,建立穩定的勞動力轉移機制。充分發揮駐外聯絡機構或勞務輸出視窗的作用,為務工人員提供信息諮詢、勞務推介和權益保障服務。推廣校企聯合、定向培訓、訂單培訓等模式,完成就業再就業培訓4000人,“陽光工程”培訓3000人,移民培訓2400人。以下崗職工、“4050”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為重點,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崗位援助、異地輸出等就業措施,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800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人。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城鎮“零就業家庭”,每戶培訓1人,依託街道社區和企業安置就業1人;對有務工能力和外出願望的農村“零轉移家庭”,幫助技能培訓1人,轉移就業1人;當年新產生的“零就業家庭”當年內解決。
六、以安穩致富為目標,加大移民後期扶持力度
完成移民投資3.32億元,搬遷安置移民5200人,補償復建房屋18萬平方米,建設庫周路62公里,5月底前完成移民遷建區高切坡治理任務。抓緊建設因三期蓄水影響出行的道路、橋涵、碼頭、渡口。加強移民規劃、資金、用地和工程質量管理,建立移民管理信息系統。實施好國家批准的2006年度後期扶持項目。落實大中型水庫和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後期扶持資金直補政策,加大“非農”移民扶助力度,最大限度爭取新增移民補償投資份額,切實解決移民生活困難問題。
七、以增收節支為核心,切實加強財稅工作
推進鄉鎮、機關事業單位運轉保障機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綜合財政預算制度。結合經濟發展和鄉鎮建制調整,在合理界定事權範圍的基礎上,確定保障基本運轉的定額標準,完善鄉鎮政權運轉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大對困難鄉鎮的一般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深化“鄉財縣管”的財政管理改革,解決鄉鎮財政運轉中的突出問題。最佳化支出結構,完善部門預算管理定額標準,保障部門履行職責職能的基本支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促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防止資產流失,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清理政府債務,鎖定債務總額,健全控制機制,嚴禁新增債務。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強化稅收征管,實施綜合治稅,加大協稅護稅力度,確保稅收及時足額入庫。
八、以維護民眾利益為根本,努力構建和諧雲陽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實施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抓好“農村教育五大工程”,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確保“兩基”工作通過國家終驗。爭取升格兩所高完中,雲師進修校積極爭創重慶市區縣教師進修學院。發展職業教育,啟動職教中心第三期工程。實施科技項目四項活動,加快信息化體系建設。實施《全民素質行動綱要》,加速人才培養。積極推進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縣醫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步伐,啟動中醫先進縣和重慶市示範中醫院創建工作,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從嚴控制人口增長,進一步落實各項獎勵扶助政策,推進計生優質服務,嚴厲打擊影響人口出生性別比的“兩非”行為。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打造兩個文化大鎮,建設2-4個鄉鎮文化站,完善30個村級(含社區)文化活動室,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監管,繼續推進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施“農村電影放映惠民工程”。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組隊參加市二屆運動會,實施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完成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任務。
加強環境資源保護。以提高退耕還林質量、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環境質量、防治水土流失為核心,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完成坡耕地造林5萬畝,荒山造林及封育6萬畝。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進一步規範土地徵收和出讓行為,科學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啟動“移土培肥”二期工程,紮實推進以雲陽鎮、雲安鎮為重點的避讓搬遷,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掃尾工作。深入開展“藍天、碧水、綠地、寧靜”行動和農村小康環保行動,重點加強縣城、城集鎮飲用水源保護區監督管理,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污染源整治和設標立界工作,確保更多的人群喝上乾淨水。力爭開工建設南溪、龍角、人和等重點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加強對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安全監管,積極創建重慶市環保模範城區。
強化社會保障。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穩步推進職工醫療保險,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標準,鞏固“兩個確保”成果。加大扶貧濟困力度,繼續開展“三項救助”。以鄉鎮為載體,建立“稻草基金會”,建立和完善城鎮低保、農村低保、城鄉特困人口醫療救助、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四項制度,開通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熱線電話。進一步做好優撫安置、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互助等工作。做好老齡工作,發展殘疾人事業。
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國防、人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雙基三專”的各項措施,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完善信訪穩定排查機制,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工作。深入開展“平安雲陽”創建活動,實施法律援助工程,繼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妥善處理移民工作的歷史遺留問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九、以改善民生為目的,辦好十項民心工程
①完成11個鄉鎮272公里通暢公路建設,完成1300公里村通達工程路基改造;②興建和改造飲水工程,解決7.5萬農村人口飲水難問題;③實施200個行政村村網改造和5萬戶純戶表改造;④建成兩個水容積1000立方米的天然氣儲氣罐,提高城區天然氣供應質量;⑤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5000戶;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正式運行,直接受益人口88萬,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⑦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對農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的予以補助;⑧建成城區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提高城區安全防範能力;⑨推進農村市場“雙建工程”和社區“雙進工程”,建立鄉鎮連鎖經營超市5個,村級便民放心店45個;⑩繼續開展貧困學生救助活動。對考取大學本科以上的貧困新生予以資助,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對三峽庫區移民、城鎮低保人員、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予以資助。
各位代表,以上十項工程,我代表縣人民政府鄭重承諾,一定集中力量,辦好辦實,請大家監督。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履行政府工作職責,著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開拓開放,建設創新政府。建設“學習型機關”,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政策理論水平,創新思維方式、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深入推進以縣級放權、鄉鎮職能轉型和村級“一站式”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三級改革試點”,不斷探索政府管理創新的長效機制。樹立“經營政府”理念,借用企業經營中適合行政管理的先進經驗,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按照獎優、治庸、罰劣的原則,建立新的績效評估體系,加大部門領導和中層幹部的輪崗交流力度,調動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工作效率,努力杜絕拖拉推諉、迴避矛盾、效率低下的現象。
轉變職能,建設服務政府。鞏固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深入開展以“執政為民、廉潔從政、服務發展”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花大力氣糾正和處理影響發展的行為和現象,切實改善軟環境。實行政府、部門領導輪流值周、公開接待和現場辦公,建立鄉鎮“說事室”和民眾代表評議政府工作的制度,暢通人民民眾利益訴求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加快政企、政事、政資、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增強行政審批大廳服務發展的功能。清理規範機關事業單位服務性收費,切實減輕企業和民眾負擔。
真抓實幹,建設務實政府。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抓好工作落實作為轉變作風的突破口,深入調研,強化督查,少說多做,努力營造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重實績的濃厚氛圍。細化量化工作,強化責任抓落實;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合力抓落實;優質高效地完成縣委交辦的各項任務,暢通政令抓落實;認真兌現政府承諾,提高政府公信力,強化誠信抓落實。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職權,積極開展鄉鎮執法監管,提高政府執行力。嚴格執行行政首長問責制,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辦好辦實人大代表議案、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推行政務公開,繼續堅持重大事項諮詢、聽證和新聞發布制度,堅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民眾代表、新聞媒體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實行縣政府分管領導每半年向部分離退休老幹部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報告工作的制度,增強政務工作透明度。
勤儉清廉,建設廉潔政府。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嚴格控制縣級機關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政府要帶頭艱苦創業,從嚴控制建房、購車和公務消費,當好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表率。加強對行政審批、專項資金管理、工程招投標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嚴厲打擊商業賄賂。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加強政府債務清償,嚴禁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政府資源浪費。抓住影響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的不正之風。建立完善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政府各級幹部要自覺遵守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從我做起,清廉做官,公平辦事,正直為人,永葆先進。